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wdw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开展情况。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以军队教育首开先河,军队教育前期以训练班(队)、随营学校教育为主,后期以军政干部学校教育为主。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地方党政干部教育蓬勃开展,又分为在职教育和离职培训。
  关键词:陇东革命根据地 干部 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甘肃庆阳地区的大部分是陕甘(后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位居甘肃的最东部,所以称陇东革命根据地。这期间,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包括军队教育和地方党政干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就显著,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军队教育
  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陇东地区的文化教育极端落后,革命前,全区仅有5所完全小学,初小和私塾总共也只有50多所,农村中文盲占90%以上,华池县200人中识字的仅有1人,陇东文化教育的落后可见一斑。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新型教育则起源于军队教育,首开革命教育和干部教育事业之先河。
  (一)军队训练班(队)、随营学校的干部教育
  1931年9月刘志丹领导成立了南梁游击队,10月南梁游击队与晋西游击队在华池县林锦庙会师后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在正宁县三嘉塬锦章村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等领导认真总结以往开办军政训练班的经验,又在游击队中创办了军政训练队。1933年红26军建立后,为适应整军和扩军任务需要,在刘志丹领导与关怀下,于同年春创办了陕甘红色政权所属的一所红军随营学校,培训军队干部。
  (二)红军干部学校的干部教育
  1934年3月,红26军42师随营学校改办为红军干部学校,刘志丹兼任校长,习仲勋兼任政委,吴岱峰兼任副校长,马文瑞、蔡子伟兼任教学工作。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红大”)成立,任务是培养训练军事干部,科长周昆、政委袁国平、教育长郭化若、政治部主任罗贵波、训练部长苏进、宣传部长(兼民运科长)任质斌,共有学员800余人。1937年,中央红军决定改“红大”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三科与2、4方面军的两个步兵营随学校合并组成抗大第二校;3月份起改称“抗大步兵学校”,对外仍称红军教导师,有学员1400余人,多系红军中的班、排干部,全面抗战开始后,学员相继毕业,步兵学校在庆阳的建制随之撤销,共历经7个多月时间,在庆阳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1943年2月抗大七分校迁驻合水县城关一带,第二年3月至4月,校部迁驻东华池,彭绍辉任校长,张启龙任政委,杨尚高任政治部主任,方富生任教育长,时有学员5200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大批学员陆续分赴东北和华北等解放区。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抗大七分校停办,共培训了5000多名军事、政工干部和初中级通讯、测绘、文艺、医务等人才。
  二、地方党政干部教育
  地方党政干部教育是陇东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提高党政干部的文化、军事、业务素质,以适应革命战争和革命政权建设的需要,在1934年南梁政府建立之时已经开始,但当时尚未形成制度,1938年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后,陇东根据地各级党委和民主政府根据六中全会确定的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的方针,特别是根据陕甘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党内干部教育问题的决议》,开始实施干部在职教育和离职培训,创办了干部学校,同时改革中等学校教育使其担负一定培养干部的任务,作为干部培训机构。
  (一)党政干部在职教育
  党政干部在职教育在陇东根据地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始于1938年。到1939年陇东各县的在职干部教育已初具规模,仅环县就成立区级和乡级干部识字组分别为11个和40个,参学人员达300余名。1940年陇东根据地党委和民主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在职干部学习的组织和领导。陇东分区党委组织地、县两级干部系统学习了《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下册)、《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上册)等理论书籍,以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1942年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提出:“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中的比重,又应该是第一位的。”陇东分区根据《决定》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工作。解放战争初期,各级干部都参加到对敌斗争中去,使在职干部教育一度中断,1948年重新加强和开展干部教育,学习内容有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关于土改、统一战线等文件和政策,武装干部思想,使各级干部为迎接全国解放做贡献。
  (二)党政干部的离职培训
  1938年至1939年陇东根据地(除新宁、新正县外)其他各县共举办长短不定期学习班28期,培訓干部1046人(次),学习内容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政治常识等。1941年陇东中学代培妇女干部24名。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上半年,陇东分区各县举办区乡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达500多名。1948年1月20日新宁县举办一期区、乡干部训练班。曲子、华池县也于翌年8月举办第二期区、乡干部训练班。
  庆环分区党校,创办于1937年9月,是陇东地区创办最早的一所干部学校,校址设在原曲子县(今曲子镇)乐沟岳王庙内,校长彭飞,教员吴广文、李景膺、马仰西、孙明等人,以三间破庙和四孔菩萨土窑洞作校舍。
  陇东分区党校,是1948年3月将原陇东中学改办而成的, 5月份党校正式开学,初设两个班次。陇东分区干部学校,是为加强对非党干部的培养,经西北局批准,陇东地委于1949年5月30日作出决定,由陇东分区党校易名而成的,校长李景膺。到全国解放止,共招收2期学员,培训干部567名。
  陇东中学地干班,是1943年陇东地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干部教育第一”的指示精神,适应边区建设需要,对原陇东中学的教学进行调整改革之后,使其担负干部教育性质的学校,培养对象是区、乡级干部和个别县级干部,目的是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增强革命观念和群众观念,学员由地委和专署协商推荐,学制两年。地干班从1943年3月到1947年上半年共招收学员308名,1948年3月陇东地委专署决定,将陇东中学改为分区党校。
  总之,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工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适应革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勤俭办学,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人才,他们分赴全国各地从事军事、党政、文化教育等工作,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内部资料) 刘凤阁主编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编1992年庆阳地区印刷厂印刷
  [2]《陇东民主革命简史》俄向军 著 1993年甘肃文化出版社
其他文献
论文摘要:公路建设地基是关键,软土地区地质状况更为复杂,施工处理方法也有自身的特点。软土是指以水下沉积的软弱粘性土或淤泥为主的地层,有时也夹有少量的腐泥或泥炭层。处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降低软弱土的压缩性,减少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文章主要对公路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的方式方法的分析,对公路建设中几种常用的软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对公路建设施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