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汽车售后市场的钣金喷漆业务也出现了井喷,它成为了维修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钣金喷漆业务的井喷使许多维修企业面临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对低效、质量不稳定的传统水磨手工作业成为了提升接待能力的瓶颈。目前大多数维修企业的现状为:客户送车维修后,维修企业存在压车的情况,即使喷涂技师加班加点,仍未能及时交车,从而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改变现状,维修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使用高效工具、材料及工艺来改善和规范作业流程,在有限的厂房、人员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挖掘接待能力、提升效益、提高客户和员工满意度。通过使用干磨工艺代替传统的水磨工艺是立竿见影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维修企业会遇到采用了干磨工艺未能得到预期效果的尴尬局面。
在油漆作业中,“99%的合格 1%的缺陷=不合格”。只要喷涂环节中有缺陷存在,那这个缺陷只会给你—个不合格的结果。为避免喷漆过程中产生缺陷,下面将从修补工艺的第一步开始拐柏分沂。
原子灰前处理
当被问及修补工序中的第1步是什么时,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损伤判断。然而在笔者看来,漆面的清洁工作才是修补工艺中最重要的第1步。由于在原有的旧漆面上,除了显而易见的破损区域外,还有被粉尘、沥青和乌粪等遮蔽、隐藏的缺陷,而这些被疏忽的缺陷极有可能就是那个“1%”。至于如何清洁表面,笔者就不再赘述了,重要的是,漆面清洁工作不要再被忽视。
完成表面清洁工作后,喷涂技师仔细做好损伤判断。在完成了损伤判断后,就应该开始原子灰前处理的打磨工作了。在此对打磨的目的、工具和磨料的选择以及操作方法进行介绍。
(1)打磨的目的
如果把修补工艺比作“造房子”,那么“房子”的基础就是“地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房子建在一个不稳定的地基上。同样,漆面修补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基础,这也是打磨的主要目标,即:彻底地去除受损油漆,露出钢板,得到稳定的基础;扩展出足够宽的过渡区域(羽状边),为后续的填充作业(原子灰施工)打好“基础”(图1)。
(2)工具的选择
为了彻底高效地去除受损部位的旧漆膜,做出羽状边,喷涂人员应使用大偏心距(5mm以上)的研磨机。
(3)选择磨料
除旧漆膜一般选用P60或者P80砂纸研磨,继续使用P120砂纸进行彻底、完全的去除。对于羽状边的处理,建议使用P120、P180和P240砂纸,形成有足够宽度(3cm)且逐层过度的效果,整体要求平顺没有锐角。
(4)操作方法
由于现在干磨的研磨机主要使用气动偏心研磨机,其托盘会偏心摆动,在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练习研磨机的有序移动以及控制施加在研磨机上的力。许多喷涂技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手工研磨方法,而往往将研磨机当成手推板,在研磨时上下、左右频繁地移动研磨机,但这是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研磨机使用过程中需控制其在被研磨表面停留的时间,在相同的研磨效率条件下,停留时间的长短就代表了研磨量的多少,与移动研磨机的频率并没有直接关系。另外,并不是对研磨机施加的力越大,研磨的速度越快,事实上这样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从本质上讲,研磨速度的快慢就是研磨效率的问题。按照公式:
研磨效率=磨料效率×研磨机效率
其中磨料效率主要受磨料颗粒的大小、单位面积内的有效颗粒数、嵌入的深度、粉尘形成的结块以及堵塞等因素的影响。而影响“研磨机效率”的因素包括:在额定条件下,研磨机的转速c频率)、偏心距的大小和托盘的软硬度等。因此,当施加在研磨机上的力有所增加时,砂纸上的单个磨料能够嵌入漆面的深度也会增加,这对提高磨料效率有帮助。但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砂纸与漆面的摩擦力也在不断上升,它将导致研磨机(气动)的转速(振动频率)显著下降——即“研磨机效率”下降,最终研磨的总效率还是会下降。因此,在保证研磨机最大可控转速的条件下,施加以适当的压力,才是达到最大的研磨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喷涂技师若能理解并遵循上述4点内容,整个原子灰前处理过程将更加高效,从而尽可能避免给后续工作留下隐患。
为了改变现状,维修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使用高效工具、材料及工艺来改善和规范作业流程,在有限的厂房、人员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挖掘接待能力、提升效益、提高客户和员工满意度。通过使用干磨工艺代替传统的水磨工艺是立竿见影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维修企业会遇到采用了干磨工艺未能得到预期效果的尴尬局面。
在油漆作业中,“99%的合格 1%的缺陷=不合格”。只要喷涂环节中有缺陷存在,那这个缺陷只会给你—个不合格的结果。为避免喷漆过程中产生缺陷,下面将从修补工艺的第一步开始拐柏分沂。
原子灰前处理
当被问及修补工序中的第1步是什么时,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损伤判断。然而在笔者看来,漆面的清洁工作才是修补工艺中最重要的第1步。由于在原有的旧漆面上,除了显而易见的破损区域外,还有被粉尘、沥青和乌粪等遮蔽、隐藏的缺陷,而这些被疏忽的缺陷极有可能就是那个“1%”。至于如何清洁表面,笔者就不再赘述了,重要的是,漆面清洁工作不要再被忽视。
完成表面清洁工作后,喷涂技师仔细做好损伤判断。在完成了损伤判断后,就应该开始原子灰前处理的打磨工作了。在此对打磨的目的、工具和磨料的选择以及操作方法进行介绍。
(1)打磨的目的
如果把修补工艺比作“造房子”,那么“房子”的基础就是“地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房子建在一个不稳定的地基上。同样,漆面修补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基础,这也是打磨的主要目标,即:彻底地去除受损油漆,露出钢板,得到稳定的基础;扩展出足够宽的过渡区域(羽状边),为后续的填充作业(原子灰施工)打好“基础”(图1)。
(2)工具的选择
为了彻底高效地去除受损部位的旧漆膜,做出羽状边,喷涂人员应使用大偏心距(5mm以上)的研磨机。
(3)选择磨料
除旧漆膜一般选用P60或者P80砂纸研磨,继续使用P120砂纸进行彻底、完全的去除。对于羽状边的处理,建议使用P120、P180和P240砂纸,形成有足够宽度(3cm)且逐层过度的效果,整体要求平顺没有锐角。
(4)操作方法
由于现在干磨的研磨机主要使用气动偏心研磨机,其托盘会偏心摆动,在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练习研磨机的有序移动以及控制施加在研磨机上的力。许多喷涂技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手工研磨方法,而往往将研磨机当成手推板,在研磨时上下、左右频繁地移动研磨机,但这是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研磨机使用过程中需控制其在被研磨表面停留的时间,在相同的研磨效率条件下,停留时间的长短就代表了研磨量的多少,与移动研磨机的频率并没有直接关系。另外,并不是对研磨机施加的力越大,研磨的速度越快,事实上这样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从本质上讲,研磨速度的快慢就是研磨效率的问题。按照公式:
研磨效率=磨料效率×研磨机效率
其中磨料效率主要受磨料颗粒的大小、单位面积内的有效颗粒数、嵌入的深度、粉尘形成的结块以及堵塞等因素的影响。而影响“研磨机效率”的因素包括:在额定条件下,研磨机的转速c频率)、偏心距的大小和托盘的软硬度等。因此,当施加在研磨机上的力有所增加时,砂纸上的单个磨料能够嵌入漆面的深度也会增加,这对提高磨料效率有帮助。但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砂纸与漆面的摩擦力也在不断上升,它将导致研磨机(气动)的转速(振动频率)显著下降——即“研磨机效率”下降,最终研磨的总效率还是会下降。因此,在保证研磨机最大可控转速的条件下,施加以适当的压力,才是达到最大的研磨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喷涂技师若能理解并遵循上述4点内容,整个原子灰前处理过程将更加高效,从而尽可能避免给后续工作留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