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经纪“走出去”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hi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监会宣布从6月1日起,国内四家期货交易所降低所有期货交易品种的手续费标准,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多个期货交易新品种将集中推出……
  期货业的黄金时代正在破晓。为此,本刊专访了中国最具规模的期货经纪代理公司——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可。
  当代期货业的轨迹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双轨制”实行过程中,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混乱,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中央决定实行治理整顿。
  1987年,价格改革的领导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经济国家,期货市场进入了中国改革者的视野。时年34岁、被媒体誉为“国内期货业教父”的田源(后任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期货业协会首届会长等职)等一行人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考察。中国当代期货业由此萌生。
  此后,尽管中国期货业的成长融合了各种复杂的回忆,如今的“他”更像一个精力充沛、蓄势待发、一心想要闯更大世界的小伙子,正在等待着机遇到来的那一刻。
  今年,成立于1992年的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将迎来它的20岁生日。作为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期货公司,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和中国期货行业共生共荣,是响当当的中国“大牌”。
  2002年进入期货行业的中国国际期货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可,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就进入该公司。10年从业经历,让他见证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风云变幻,也见证着中国期货业的黄金时代正在破晓。
  
  “走出去”势不可挡
  2011年10月,郭树清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后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发展证券行业。
  由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中国期货业将通过和世界对接,推动整个行业的华丽转型。
  据了解,国家仅批准30多家央企到国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而其他国内企业则受到严格限制。尽管广大的民营中小企业有非常强烈的诉求,却没有相应的途径。这也为中国期货市场积聚了巨大的、未释放的潜能。
  如今,中国期货业正厉兵秣马,等待到国际市场上一展身手。期货行业“走出去”势不可挡。
  2011年,中国证监会确定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为参与境外期货经纪业务试点筹备企业,中国期货行业对外业务开放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期货业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哪里?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上海期货交易所正争取在今年年内推出实物交割的原油期货合约。此合约将对境外投资者开放,并以人民币和美元交易,这将是中国首个双币种大宗商品合约。如果该期货品种成为亚太时区的原油定价基准之一,将大大减少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王可指出,像石油、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应该通过期货市场作出战略性安排。
  具体到微观领域,王可认为,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譬如钢铁企业,可以把闲置资金用来投资钢材期货,通过期货交易建立一个“虚拟钢厂”,克服重复投资的浪费,规避投资风险,保证期货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转型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中国期货业规模有待扩大
  今年到香港的一次访问,让王可很有感触。他们拜访了JP摩根、高盛、美林、港交所等,发现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员工数量并不是太多,但基本上人工成本占到公司总成本的60%。人员高素质高薪酬是这些企业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核心。
  “一个高盛公司的规模就相当于我们整个金融业。所以说,我们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对国民经济、金融市场有贡献的金融公司。虽然目前我们位于中国期货公司的第一阵营,但是整个期货行业还是太小,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王可说。
其他文献
通观本书,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囿于南海开发的具体问题,而是以此为着力点,纵论南海问题史实经纬、横贯海洋古今东西。作者以汪洋恣肆的文笔、入木三分的分析,带给读者海风扑面般诸多感念和遐想。作者论及南海问题广泛而深入,涉及南海的方方面面:从历史权益到岛礁归属,从海洋划界到主权声索,从资源开发到环境保护,从海上安全到两岸合作,作者用环环相扣的论述和丰富翔实的资料,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南海大开发的动人愿景。  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