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家史受热捧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8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6岁的姜淑梅在网上有个绰号,叫“传奇奶奶”。她60岁开始识字脱盲,75岁开始学习写作,2013年写出一本10万字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这本几乎是说着大白话逗乐的新书,以个人视角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不仅受到网民的热捧,还赢得专家学者的好评。
  编快板识字
  1996年,姜淑梅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女儿艾苓怕娘一个人太痛苦,就想着法子给她找乐。艾苓是一位作家。她慢慢发现,娘最大的乐子是讲故事,而且还总是希望女儿能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听说女儿迟迟没有动笔,姜淑梅很失望。于是艾苓就对她说:“你自己写吧。”姜淑梅却说:“我连自己的名都不会写。”
  1997年,60岁的她开始学习识字。她的学习过程是从写家信开始的,“我求人家把信写在别的纸上,我一遍一遍地认,一遍遍地写,写熟了我再抄。这一封信我写了有半个月。”那一年,她一共写了两封信。
  姜淑梅说,她学写字可不是东一个西一个地学,而是找到了一个窍门———编快板。“我编了一个很长的快板,让我外孙写下来,想学认字还不用老问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念,念会的时候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写。”看见广告牌、电视上不认识的字,她也随时向旁人请教。
  用了几个月时间,姜淑梅能看书了。“我第一次看的书都是带图画的小孩儿书,到后来我会看童话故事了,有《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她最喜欢的是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因为书里写的是老人熟悉的生活。“这小姑娘写得太好了,细节真细,是这么回事。”她对女儿说。
  动笔写故事
  姜淑梅真正动笔写作,是2012年的事了。艾苓劝娘:“你有一肚子故事,不写出来就太可惜了。”姜淑梅一个劲儿摇头:“俺能对付着看书,就谢天谢地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会写作,俺哪能学会?”一次商量不行,二次劝说不行,但是到第三次的时候,艾苓觉得小火苗已在娘的胸中燃烧起来了。
  刚开始,姜淑梅一天只能写三五行字。“女儿天天夸俺,说俺有进步,到了2012年6月末,她说你可以写作了,想写啥写啥。”可就在那时候,姜淑梅受了点儿刺激。她把自己想写作的念头告诉了哥哥。“我哥哥是一个文明人,从来没那样笑,哈哈大笑,狂笑一阵说,你写吧,写吧。”姜淑梅说。
  这一回,姜淑梅真的要动笔了,她从此改口叫女儿“老师”。很快,老师收到了学生的第一篇习作,没有标题,不分段落,没有标点,字歪歪扭扭地躺在纸上,让人几乎看不下去。可老师还是耐着性子鼓励她:“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故事,看到了故事中非常好的细节。”
  艾苓点拨姜淑梅,老年人讲故事会随便拎一个话头讲起,但真要写故事就不能这么写,“你现在讲故事不是讲给我,要讲给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要从头到尾地给大家讲”。后来交的作业,虽然还是不分段、没标点,但艾苓发现了习作中的珍贵之处:“文字里有自己的呼吸,尤其是讲述苦难时的那种平静,是我无法做到的。”
  作品受追捧
  姜淑梅没想到,自己的这些作业在网上火了。“俺写完一篇,老师就帮俺敲一篇,贴到博客上,还写了俺的名字。老师跟俺说,很多人喜欢看俺的白话故事,他们看完了,在老师的博客上留言。俺不会拼音,不会查字典,也不会用电脑,老师就给俺念那些留言,他们都说得那么好。”
  网友们喜欢姜淑梅文字中的泥土气息。在文章中,她记录了裹脚、守寡、跪门等旧时乡村习俗,描摹不同时代的众生相,还如数家珍般回味洋槐叶子、桑树叶子、臭椿叶子、榆树叶子的不同口感。她的语言不施粉黛,带着生活的味道。她说着老辈人的口头语:“跑得慢了被狼咬,跑得快了撵上狼”“没事时躲着事,事来到头上不怕事”。网友们留言说,看着这些质朴的文字,哭了。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书,姜淑梅满心激动:“俺前翻翻后翻翻,封面也好,纸张也好,很漂亮的一本书。做梦也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出书呢。”
  这本书得到了名家的好评。评论家解玺璋说:“我们大部分历史是官方记录,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很少,但每个人都可以写作,把心里想说的拿文字记录下来就是写作。”他认为,姜淑梅给大家一个启示,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来写历史,写自己的家史,写自己的经历。
其他文献
关山月是我国著名画家。他创作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清丽秀逸。在这位蜚声国内外的画家身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1930年,关山月在广州一所小学任教。当时,有个叫李小平的女生,父亲得病死了,被人追着讨债。女孩吓坏了,跑到珠江边,想要投河自尽。这时,学校的杂工杏姐及时赶到,将她救了回来。学校的老师们十分同情李小平的遭遇,開始集体帮助她。  1935年,在
四十年前,我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连队当机务排长。那是深秋的一个傍晚,我带着机务排的知青战友和老职工刚刚从地里收工回来,就被指导员和连长叫到了连部。他们阴沉着脸告诉我说,牛倌老韩头到南边草甸子放牛,有两头牛贪吃,不小心陷到沼泽地里了,问我有什么办法能把牛拖出来。我那时年轻气盛,也没来得及细想,脱口就说,用拖拉机往外拽呗!一语重千钧,抢救耕牛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我和机务排的几个知青
在桂林七星公园花桥旁,有一处著名的石景,名“芙蓉石”。石高约十米,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年)和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洪水标记,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  关于芙蓉石,有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五仙姑下凡来到七星岩东面的小村庄,爱上了当地的一个牧羊小伙子,结果被玉皇大帝拆散的故事。  1966年8月,“破四旧”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也很快刮到桂林。  一天上午,在桂林造反派指挥部“
1969年,我因一篇文章被打成“反革命集团”的“头目”,关押、审讯、批斗以及监督劳动管制。那时我20岁。  有一次,押送我監督劳动的人是兽医庞春泰,他对我说:“你本来在无线电上很有才能,你就做这件事,不是很好吗?”这些鼓励令我铭记在心。我重新捡起小时候对工程的兴趣,学习成了我主要的精神寄托。  一次母亲给我寄来一本英文的《模拟计算机原理》,我想尽快把它学下来,可是每天被监督劳动,读书时间很少。当时
当年,我考大学很有趣味。我报考了两所大学,都考取了。一个是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个是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可是圣约翰大学学费贵得不得了,一个学期就要两百多块银元,而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不要学费,所以,我就准备去南京上大学。我的姐姐在上海教书,她的同事朱毓君听说我考进了圣约翰大学不想读,就对姐姐说:“考圣约翰大学比考状元还难,你弟弟不去太可惜了。我也没有钱,我去问我妈妈借,让他去上学,上了学以后再想办法。”
上世纪30年代,长沙有个“用药一帖、药到病除”的神医彭咏白,在犁头后街苦竹庵巷(今青石井靠近犁头后街一侧)坐诊。  彭咏白脾气怪,无论谁来看病,都会被他骂。当年母亲背着仅四岁、患肺炎的我去求医时,就被彭骂得眼泪直流:“挨到病重才来找我,你这做母亲的搞什么去了!”如果遇到儿女带父母来求诊,彭则会呵斥子女:“如果早晚細细服侍,怎会至于生病来打扰我,真是不孝!”求医者只能唯唯诺诺,承认过错。  然而他也
我上小学时,有两年曾有大字(毛笔)课,可惜是体育老师代课。他的理论中写字就是画圈。倒是我老爸让我在家照着字帖写大字,还说能写一手好字,将来就不愁没有饭吃,说我三姐的钢笔字写得又漂亮又快,一路保送,学机电,留校干文秘,就跟她字写得好有关。  话是这么说,但能写一手好字谈何容易。那年月,想学王羲之?不打你个东南西北分不清才怪。  后来,我三姐“四清”到邢台,五姐分配到江西,再往下,老爸上“学习班”,大
75岁“新郎”单膝下跪向老伴“求婚”  早上8点半,在四方新村小区,噼噼啪啪的一串爆竹声后,居民们好奇地围着一辆大红色敞篷跑车,只见车头用红色和粉色的玫瑰勾勒出“50”的字样,车尾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好漂亮的跑车,这是谁家要结婚啊?”“这上面的‘50’是什么意思?”居民们四处张望,看哪家窗户上贴了“喜”字……  五村四栋二楼一间屋子里,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这里,正上演着一出“求婚记”。72岁的彭月
2013年9月,我参加一个到欧洲旅行的华人团。导游安排大家做自我介绍。来自内蒙古的侯老师是带着老父亲来的,他快人快语,讲了不识字的老爹过护照签字关的故事,让一车人笑得前仰后合,含泪感动。  侯老师的父亲八十多岁,一辈子当猪倌、赶大车,辛辛苦苦供子女读书。  2008年,侯老师趁送女儿到北京上大学的机会,带上父母,一家五口赴京旅游。这之后,侯老师又陪老父亲游了上海、苏州和台湾。这次老人要出国,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