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6岁的姜淑梅在网上有个绰号,叫“传奇奶奶”。她60岁开始识字脱盲,75岁开始学习写作,2013年写出一本10万字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这本几乎是说着大白话逗乐的新书,以个人视角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不仅受到网民的热捧,还赢得专家学者的好评。
编快板识字
1996年,姜淑梅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女儿艾苓怕娘一个人太痛苦,就想着法子给她找乐。艾苓是一位作家。她慢慢发现,娘最大的乐子是讲故事,而且还总是希望女儿能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听说女儿迟迟没有动笔,姜淑梅很失望。于是艾苓就对她说:“你自己写吧。”姜淑梅却说:“我连自己的名都不会写。”
1997年,60岁的她开始学习识字。她的学习过程是从写家信开始的,“我求人家把信写在别的纸上,我一遍一遍地认,一遍遍地写,写熟了我再抄。这一封信我写了有半个月。”那一年,她一共写了两封信。
姜淑梅说,她学写字可不是东一个西一个地学,而是找到了一个窍门———编快板。“我编了一个很长的快板,让我外孙写下来,想学认字还不用老问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念,念会的时候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写。”看见广告牌、电视上不认识的字,她也随时向旁人请教。
用了几个月时间,姜淑梅能看书了。“我第一次看的书都是带图画的小孩儿书,到后来我会看童话故事了,有《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她最喜欢的是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因为书里写的是老人熟悉的生活。“这小姑娘写得太好了,细节真细,是这么回事。”她对女儿说。
动笔写故事
姜淑梅真正动笔写作,是2012年的事了。艾苓劝娘:“你有一肚子故事,不写出来就太可惜了。”姜淑梅一个劲儿摇头:“俺能对付着看书,就谢天谢地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会写作,俺哪能学会?”一次商量不行,二次劝说不行,但是到第三次的时候,艾苓觉得小火苗已在娘的胸中燃烧起来了。
刚开始,姜淑梅一天只能写三五行字。“女儿天天夸俺,说俺有进步,到了2012年6月末,她说你可以写作了,想写啥写啥。”可就在那时候,姜淑梅受了点儿刺激。她把自己想写作的念头告诉了哥哥。“我哥哥是一个文明人,从来没那样笑,哈哈大笑,狂笑一阵说,你写吧,写吧。”姜淑梅说。
这一回,姜淑梅真的要动笔了,她从此改口叫女儿“老师”。很快,老师收到了学生的第一篇习作,没有标题,不分段落,没有标点,字歪歪扭扭地躺在纸上,让人几乎看不下去。可老师还是耐着性子鼓励她:“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故事,看到了故事中非常好的细节。”
艾苓点拨姜淑梅,老年人讲故事会随便拎一个话头讲起,但真要写故事就不能这么写,“你现在讲故事不是讲给我,要讲给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要从头到尾地给大家讲”。后来交的作业,虽然还是不分段、没标点,但艾苓发现了习作中的珍贵之处:“文字里有自己的呼吸,尤其是讲述苦难时的那种平静,是我无法做到的。”
作品受追捧
姜淑梅没想到,自己的这些作业在网上火了。“俺写完一篇,老师就帮俺敲一篇,贴到博客上,还写了俺的名字。老师跟俺说,很多人喜欢看俺的白话故事,他们看完了,在老师的博客上留言。俺不会拼音,不会查字典,也不会用电脑,老师就给俺念那些留言,他们都说得那么好。”
网友们喜欢姜淑梅文字中的泥土气息。在文章中,她记录了裹脚、守寡、跪门等旧时乡村习俗,描摹不同时代的众生相,还如数家珍般回味洋槐叶子、桑树叶子、臭椿叶子、榆树叶子的不同口感。她的语言不施粉黛,带着生活的味道。她说着老辈人的口头语:“跑得慢了被狼咬,跑得快了撵上狼”“没事时躲着事,事来到头上不怕事”。网友们留言说,看着这些质朴的文字,哭了。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书,姜淑梅满心激动:“俺前翻翻后翻翻,封面也好,纸张也好,很漂亮的一本书。做梦也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出书呢。”
这本书得到了名家的好评。评论家解玺璋说:“我们大部分历史是官方记录,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很少,但每个人都可以写作,把心里想说的拿文字记录下来就是写作。”他认为,姜淑梅给大家一个启示,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来写历史,写自己的家史,写自己的经历。
编快板识字
1996年,姜淑梅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女儿艾苓怕娘一个人太痛苦,就想着法子给她找乐。艾苓是一位作家。她慢慢发现,娘最大的乐子是讲故事,而且还总是希望女儿能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听说女儿迟迟没有动笔,姜淑梅很失望。于是艾苓就对她说:“你自己写吧。”姜淑梅却说:“我连自己的名都不会写。”
1997年,60岁的她开始学习识字。她的学习过程是从写家信开始的,“我求人家把信写在别的纸上,我一遍一遍地认,一遍遍地写,写熟了我再抄。这一封信我写了有半个月。”那一年,她一共写了两封信。

姜淑梅说,她学写字可不是东一个西一个地学,而是找到了一个窍门———编快板。“我编了一个很长的快板,让我外孙写下来,想学认字还不用老问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念,念会的时候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写。”看见广告牌、电视上不认识的字,她也随时向旁人请教。
用了几个月时间,姜淑梅能看书了。“我第一次看的书都是带图画的小孩儿书,到后来我会看童话故事了,有《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她最喜欢的是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因为书里写的是老人熟悉的生活。“这小姑娘写得太好了,细节真细,是这么回事。”她对女儿说。
动笔写故事
姜淑梅真正动笔写作,是2012年的事了。艾苓劝娘:“你有一肚子故事,不写出来就太可惜了。”姜淑梅一个劲儿摇头:“俺能对付着看书,就谢天谢地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会写作,俺哪能学会?”一次商量不行,二次劝说不行,但是到第三次的时候,艾苓觉得小火苗已在娘的胸中燃烧起来了。
刚开始,姜淑梅一天只能写三五行字。“女儿天天夸俺,说俺有进步,到了2012年6月末,她说你可以写作了,想写啥写啥。”可就在那时候,姜淑梅受了点儿刺激。她把自己想写作的念头告诉了哥哥。“我哥哥是一个文明人,从来没那样笑,哈哈大笑,狂笑一阵说,你写吧,写吧。”姜淑梅说。
这一回,姜淑梅真的要动笔了,她从此改口叫女儿“老师”。很快,老师收到了学生的第一篇习作,没有标题,不分段落,没有标点,字歪歪扭扭地躺在纸上,让人几乎看不下去。可老师还是耐着性子鼓励她:“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故事,看到了故事中非常好的细节。”
艾苓点拨姜淑梅,老年人讲故事会随便拎一个话头讲起,但真要写故事就不能这么写,“你现在讲故事不是讲给我,要讲给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要从头到尾地给大家讲”。后来交的作业,虽然还是不分段、没标点,但艾苓发现了习作中的珍贵之处:“文字里有自己的呼吸,尤其是讲述苦难时的那种平静,是我无法做到的。”
作品受追捧
姜淑梅没想到,自己的这些作业在网上火了。“俺写完一篇,老师就帮俺敲一篇,贴到博客上,还写了俺的名字。老师跟俺说,很多人喜欢看俺的白话故事,他们看完了,在老师的博客上留言。俺不会拼音,不会查字典,也不会用电脑,老师就给俺念那些留言,他们都说得那么好。”
网友们喜欢姜淑梅文字中的泥土气息。在文章中,她记录了裹脚、守寡、跪门等旧时乡村习俗,描摹不同时代的众生相,还如数家珍般回味洋槐叶子、桑树叶子、臭椿叶子、榆树叶子的不同口感。她的语言不施粉黛,带着生活的味道。她说着老辈人的口头语:“跑得慢了被狼咬,跑得快了撵上狼”“没事时躲着事,事来到头上不怕事”。网友们留言说,看着这些质朴的文字,哭了。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书,姜淑梅满心激动:“俺前翻翻后翻翻,封面也好,纸张也好,很漂亮的一本书。做梦也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出书呢。”
这本书得到了名家的好评。评论家解玺璋说:“我们大部分历史是官方记录,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很少,但每个人都可以写作,把心里想说的拿文字记录下来就是写作。”他认为,姜淑梅给大家一个启示,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来写历史,写自己的家史,写自己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