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课文中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
(2)课文中描绘的优美,深远的意境,极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陶冶情操。(3)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不仅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
一、以语文课堂为根基,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一)情感诱导法。
“感人心者,莫夫舆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的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二)词句品析法。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对祖国绮丽风光、壮丽山河或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等景观描写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字训练中了解祖国景色的绚丽多姿,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感情,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先后顺序,运用形象、生动、贴切的词语对其进行描绘。
(三)情景再现法。
在学习传统教育一类型的课时,注重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胸怀有抱负,愿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毛泽东诗两首》时,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他们为共产主义信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意志以及为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四)活动强化法。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说写赛或知识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工整等习惯,可定期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五)课外拓展法。
在课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和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说给老师听,写给老师看,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抓住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字眼来进行渗透。
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学,它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不是单纯的脱离课文去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的政治说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反复琢磨推敲,然后才能达到渗透的目的。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当讲到鲁迅先生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我开导学生说,是不是这途中没有其它的地点呢?如果有,为什么单单出现了这两处?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日暮里”使人想到“日暮途穷”的意思,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中的祖国,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切;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明灭亡后,朱舜水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恢复,百折不挠,以致老死异乡。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在朗诵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们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如我在上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一诗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经过让学生们反复诵读,使他们从中理解诗的思想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完全是因为有许许多多陈毅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他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后辈人的心中。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们受到感染。
(三)要注意挖掘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渗透。
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主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以致使学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例如《白杨礼赞》一文,我就抓住“礼赞”二字对文章分析,经过分析得出文章的主题,即: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这样经过对主题的归纳,我又教育学生要像“白杨树”一样,要坚强,有上进心,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三、作文教学要突出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爸爸您别再赌了》、《校园实况》等,这些题目可以撞击学生思维的闸门,认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教师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在当今的课改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2)课文中描绘的优美,深远的意境,极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陶冶情操。(3)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不仅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
一、以语文课堂为根基,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一)情感诱导法。
“感人心者,莫夫舆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的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二)词句品析法。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对祖国绮丽风光、壮丽山河或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等景观描写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字训练中了解祖国景色的绚丽多姿,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感情,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先后顺序,运用形象、生动、贴切的词语对其进行描绘。
(三)情景再现法。
在学习传统教育一类型的课时,注重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胸怀有抱负,愿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毛泽东诗两首》时,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他们为共产主义信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意志以及为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四)活动强化法。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说写赛或知识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工整等习惯,可定期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五)课外拓展法。
在课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和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说给老师听,写给老师看,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抓住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字眼来进行渗透。
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学,它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不是单纯的脱离课文去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的政治说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反复琢磨推敲,然后才能达到渗透的目的。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当讲到鲁迅先生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我开导学生说,是不是这途中没有其它的地点呢?如果有,为什么单单出现了这两处?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日暮里”使人想到“日暮途穷”的意思,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中的祖国,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切;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明灭亡后,朱舜水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恢复,百折不挠,以致老死异乡。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在朗诵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们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如我在上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一诗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经过让学生们反复诵读,使他们从中理解诗的思想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完全是因为有许许多多陈毅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他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后辈人的心中。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们受到感染。
(三)要注意挖掘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渗透。
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主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以致使学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例如《白杨礼赞》一文,我就抓住“礼赞”二字对文章分析,经过分析得出文章的主题,即: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这样经过对主题的归纳,我又教育学生要像“白杨树”一样,要坚强,有上进心,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三、作文教学要突出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爸爸您别再赌了》、《校园实况》等,这些题目可以撞击学生思维的闸门,认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教师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在当今的课改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