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课文中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
  (2)课文中描绘的优美,深远的意境,极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陶冶情操。(3)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不仅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
  
  一、以语文课堂为根基,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一)情感诱导法。
  “感人心者,莫夫舆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的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二)词句品析法。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对祖国绮丽风光、壮丽山河或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等景观描写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字训练中了解祖国景色的绚丽多姿,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感情,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先后顺序,运用形象、生动、贴切的词语对其进行描绘。
  
  (三)情景再现法。
  在学习传统教育一类型的课时,注重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胸怀有抱负,愿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毛泽东诗两首》时,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他们为共产主义信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意志以及为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四)活动强化法。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说写赛或知识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工整等习惯,可定期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五)课外拓展法。
  在课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和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说给老师听,写给老师看,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抓住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字眼来进行渗透。
  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学,它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不是单纯的脱离课文去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的政治说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反复琢磨推敲,然后才能达到渗透的目的。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当讲到鲁迅先生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我开导学生说,是不是这途中没有其它的地点呢?如果有,为什么单单出现了这两处?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日暮里”使人想到“日暮途穷”的意思,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中的祖国,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切;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明灭亡后,朱舜水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恢复,百折不挠,以致老死异乡。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在朗诵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们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如我在上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一诗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经过让学生们反复诵读,使他们从中理解诗的思想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完全是因为有许许多多陈毅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他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后辈人的心中。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们受到感染。
  
  (三)要注意挖掘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渗透。
  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主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以致使学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例如《白杨礼赞》一文,我就抓住“礼赞”二字对文章分析,经过分析得出文章的主题,即: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这样经过对主题的归纳,我又教育学生要像“白杨树”一样,要坚强,有上进心,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三、作文教学要突出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爸爸您别再赌了》、《校园实况》等,这些题目可以撞击学生思维的闸门,认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教师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在当今的课改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其他文献
一、农民工的住房条件与特点    (一)农民工的住房条件。  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居住条件简陋,基本生活设施缺乏。目前城市“农民工”的住房来源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是集体宿舍,提供的住房基本上是4人以上1间的单身宿舍。第二是建筑工地工棚。第三是近郊农民租赁住房。第四是普通租赁住房。各种供给形式中,除了商品住房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供大于求外,其余四种基本上都供不应求(车士义等,2009)。  200
在天然气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愈加关注天然气生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需要加强天然气设备的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效率,以此来满足当前天然气的技术化需求,确保天然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中考作文”似乎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体”,有了自己的“行规”、“招式”和“套路”,被日益模式化、公式化,甚至拥有某种可操作性,从而距离写作的本真、心写作的本质就是宣泄内心情感的律动,张扬自己的个性,观照思想,用文字展现心灵的风景,是心的跳动,是灵魂的呼吸。真实是写作的生命,真实来源于生活,所有的痛苦、欢欣、感动、幸与不幸都因是生命的原态而美好,所有的理性因之与生命有关而变得高贵。 
一、前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都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科学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重点对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做一阐述。    二、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前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积极倡导实施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的新理念。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要创设阅读情景,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文中的情感。如在学习《画》这课时,我出示这幅山水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
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下面是一堂化学探究课的实录。  课一开始,教师引入课题: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电解水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来研究以食盐为基础原料的工业——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阴阳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接下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