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ER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和部分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惯性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任何人都是身心的统一体,没有心理上的健康,就不会有真正完善的人格。因此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那么如何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呢?笔者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尝试。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心理教育依据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请学生、相关教师和学生家长提供以下资料:
  1.学生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父母状况等。
  2.学生上学期的各科学业成绩。
  3.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评价。
  4.学生的自我评价。
  5.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事。
  6.学生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问卷、谈话等等措施充分收集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有关的信息。最后经过整理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标准
  
  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还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讲自己的感受,使其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还要引导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和热线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作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初中教育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信箱和热线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信箱和热线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使初中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更有利于老师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
  
  四、设立家长培训学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3至6岁是人的个性显现或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心理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事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对于了解学生心理及教育计划的制订和落实,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进行心理调适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调适训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学习与娱乐等关系,减少消极心理冲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通过自主、自强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克服依赖思想
  我们针对入校新生中存在缺乏自主精神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当家”“我是班级的一员”等系列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军训,把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強精神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精神。
  2.通过自爱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高兴、喜悦、欢欣等积极情绪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反之,则不然。
  3.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和谐共处意识
  中学生没有多少交友的经验,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比如,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不能原谅别人的过错,嫉妒心强等。要使他们交往正常化,就得给他们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使之在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友谊。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我们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给他们讲万众一心、团结力量大、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通过集体活动,学生相互了解,共同克服困难,共享成功的喜悦,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和谐共处的意识。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中学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全面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经济实惠和富裕生活,带来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生活节奏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社会心态和个体心态的变化。  一、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社会转型期使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自然会受其影响,有着独特的心理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