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具体到初中生身上,则表现为来自家长的情绪和压力。长时间的心理问题若是不能得到重视和疏导,往往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甚至会造成学生犯罪。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班主任在工作中更加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班主任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在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当下,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在逐步提升。学生们往往会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比如在初中时期会出现严重的叛逆、抑郁、自卑、自负等不同的心理状况。最近常见的中学生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的新闻,都是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班主任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一、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在新世纪社会快速发展和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而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正在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其综合能力和心理健康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自信心
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会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他们的期望比较高。因此,家长往往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家孩子,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然而实际的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在与其他的孩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进而对自己产生更多的负面评价,最终在生活和学习中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失败的情况,他们就会对自身产生更大的怀疑,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
(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弱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中不少人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人的溺爱和过度保护,从而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弱的结果。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善于处理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不能妥善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他们沉迷于游戏世界,或者整天看电视,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中,不与外界交流,容易造成孤僻症等心理疾病。
(三)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家长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不断地传输给学生,有的家长甚至会把自身的失败感加注到学生的身上,不断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会加大学生已有的压力,让学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在面对期末考试和中考等重要考试时,他们会对未知的事情产生深深的担忧情绪,从而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发现成绩有所下降,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甚至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得知中考成绩不理想,又受到父母的指责和责怪,就选择了离家出走。一些有偏激行为的学生,更会做出难以挽回的行为,比如跳楼等轻生行为。面对严重的挫折感,他们不知如何进行自我调整,注意力无法集中,长时间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对其他行为和言语表现出过度的敏感,从而导致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情况。
(四)容易出现早恋的困扰
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网络的发展,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早恋的问题。一方面,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长下,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并将好奇心误认为是爱情;另一方面,受到外界的影响,初中生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于是开始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这样容易造成男女生交往不正常,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对策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班级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级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教师工作能力的高低。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人物,要在工作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班主任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在初中生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在该阶段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度的原则进行问题的解决,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班主任要尽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分析问题,并说明结果的好坏。另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合理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心态,这样有利于疏导学生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和心理进行反思和改正。
(二)通过约束其行为来进行心理疏导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其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基本上属于一张白纸,会不断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学生工作中,教师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人,必须要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要适合学生学习,还需要有助于引导学生生活。当前,针对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和恶意欺凌事件,学校不仅要对实施暴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戒,还需不断地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遭到欺凌的学生,学校更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给予不一样的重视,并且采取不一样的工作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而不是被欺凌的寒意。
(三)动之以情,发其深思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初中生还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还保留着人类初始的善心和善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从情感的角度来感化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由于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很容易人云亦云,从而在行为和观念上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和学识,把握学生的情感脉络发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关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并且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才能保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班主任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在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当下,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在逐步提升。学生们往往会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比如在初中时期会出现严重的叛逆、抑郁、自卑、自负等不同的心理状况。最近常见的中学生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的新闻,都是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班主任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一、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在新世纪社会快速发展和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而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正在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其综合能力和心理健康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自信心
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会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他们的期望比较高。因此,家长往往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家孩子,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然而实际的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在与其他的孩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进而对自己产生更多的负面评价,最终在生活和学习中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失败的情况,他们就会对自身产生更大的怀疑,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
(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弱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中不少人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人的溺爱和过度保护,从而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弱的结果。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善于处理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不能妥善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他们沉迷于游戏世界,或者整天看电视,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中,不与外界交流,容易造成孤僻症等心理疾病。
(三)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家长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不断地传输给学生,有的家长甚至会把自身的失败感加注到学生的身上,不断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会加大学生已有的压力,让学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在面对期末考试和中考等重要考试时,他们会对未知的事情产生深深的担忧情绪,从而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发现成绩有所下降,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甚至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得知中考成绩不理想,又受到父母的指责和责怪,就选择了离家出走。一些有偏激行为的学生,更会做出难以挽回的行为,比如跳楼等轻生行为。面对严重的挫折感,他们不知如何进行自我调整,注意力无法集中,长时间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对其他行为和言语表现出过度的敏感,从而导致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情况。
(四)容易出现早恋的困扰
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网络的发展,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早恋的问题。一方面,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长下,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并将好奇心误认为是爱情;另一方面,受到外界的影响,初中生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于是开始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这样容易造成男女生交往不正常,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对策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班级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级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教师工作能力的高低。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人物,要在工作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班主任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在初中生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在该阶段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度的原则进行问题的解决,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班主任要尽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分析问题,并说明结果的好坏。另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合理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心态,这样有利于疏导学生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和心理进行反思和改正。
(二)通过约束其行为来进行心理疏导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其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基本上属于一张白纸,会不断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学生工作中,教师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人,必须要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要适合学生学习,还需要有助于引导学生生活。当前,针对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和恶意欺凌事件,学校不仅要对实施暴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戒,还需不断地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遭到欺凌的学生,学校更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给予不一样的重视,并且采取不一样的工作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而不是被欺凌的寒意。
(三)动之以情,发其深思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初中生还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还保留着人类初始的善心和善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从情感的角度来感化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由于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很容易人云亦云,从而在行为和观念上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和学识,把握学生的情感脉络发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关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并且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才能保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