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金牌真能免死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zid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看古装剧,或是读话本、小说时,时常能见到象征着皇帝尊贵身份的“金牌”,这金牌无论是主角或反派,只要顶起来,总能让局面发生大反转。金牌的价值,看起来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皇帝的威严。
  我们相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一定会有着一些物品,就如尚方宝剑之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帝王,在这个观念下,被人们具象化的是“金牌”,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这种金牌的“职能”更多的被铁券所“饰演”、并行使着。
  在史料中,这种东西,多以“丹书铁券”或“金书铁券”的形式出现,而“免死铁券”之称在正史,甚或野史中也是极少见的。之所以产生这个称呼,且较正统的铁券之名流传更广,大约是人们将其职能联系了起来。不过这种相对而见更“新鲜”一些的称呼,只是将其表面上的作用和形式聯系了起来,即多数百姓只看到了铁券的“免死”作用,而看不见其背后颇有几分波折的痕迹。现在,就让我们从历史书中来“扒一扒”这免死铁券。
  古人对免死铁券,有着一套严谨的“程序”,如在辨别铁券真伪之上,统治者便已经留了一手。为防止有心人仿冒,免死铁券在制作之初便被人们割成两半,一半交给被赐予这种“殊荣”之人,而另一半存留在皇宫之中。等到铁券行使其功能之时,便取出这两块,若两块铁券能够“破镜重圆”,皆大欢喜,否则,仿冒者只怕是诛灭九族的罪过。从他们玩的这个套路中,我们便可以看见这铁券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那这东西真的能够保住一个人的性命吗?空口无凭,我们还是来找找事实依据。
  我们能够找到最早的有关铁券的史料,是《汉书》。
  在《汉书·高帝纪》中,有如下记述,“(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大意是说,刘邦与功臣盟誓,不仅以朱笔书写,装进金属匣子里,还把它放入石室之中,严肃得一塌糊涂——汉高祖刘邦和他手下的那帮功臣,大概是丹书铁券最早的一批受益之人了。众所周知,“汉初三杰”中的韩信,可说是刘邦手下的第一功臣,汉高祖的江山,一大半都是他打下来。若非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搞死了西楚霸王项羽,刘邦江山也是坐不稳的。
  史料记载,项羽在其穷途末路之际还能率二十八骑冲破上万人的埋伏圈,若非韩信,这世上有谁能把西楚霸王搞得心慵意懒、自刎乌江呢?虽民间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俗语,却决无法掩盖此人的光芒,甚至当时的人就已经称赞他“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不过韩信这家伙与爱因斯坦一般,明显是“偏科生”,他虽然智商高得骇人,情商却是让人捉急。
  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虽然不算太平,但那时代对知识分子,尤其是顶尖的知识分子有着极大的包容,所以他虽然在生活中做出煮手表这种看似脑袋秀逗的事,却仍可以产出“相对论”来震动世人。韩信就有些悲剧了,那个刀光剑影的中国,当然容不得这种情商低到拉低全人类平均值的人存活下去,所以他早早的就被人生这所“大学”给“劝退”了。
  韩信早早地就被吕后搞死,他是没有分到丹书铁券吗?自然不是。汉初时,能混到丹书铁券的人绝对不少,以韩信才情和功劳,自然是这许多人之中顶尖的那个,不给韩信护身符,恐怕难以使人信服。
  韩信功高震主,刘邦的猜忌也就随时间流逝不断加深,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跑到陈地将韩信给绑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更是栗栗危惧。刘邦将韩信押于副车,但不好明目张胆地对他下手,为防落人口实,只能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草草了事。以韩信的脑子,自然能从这一举动把刘邦看到骨头里,已明白刘邦对他的猜忌和杀心,只是形势比人强,韩信没胆子反判,只好关门装起了孙子。韩信为防被害,也防加重刘邦的杀心,一心只求保身,遂称病不朝。这世上从来只能千日做贼,而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韩信只是一个疏忽,便被吕后忽悠进宫,不仅没保住脑袋,甚至被人带着家庭连根拔起。吕后敢明目张胆地下手剁了韩信,刘邦会不知道?若无刘邦默许,谁敢向持有丹书铁券的开国名将下手?
  伙同吕后搞死韩信的萧何,也持有丹书铁券,不过这家伙虽然向刘邦示好,仍然难免被猜忌。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爆出萧何低价强买百姓土地、房屋的丑闻,所说涉案金额达数千万,不过此事是否属实,尚无定论,但刘邦确实借此事将萧何投入大牢。不过萧何的运气比韩信要好了很多,有王卫尉为他求情,被“保释”了出来。这王姓的卫尉究竟是何来历,为什么会有如此能量,竟让刘邦在浓烈的杀心之下放过了萧何,这里面肯定是有些故事的,只是时间变迁,岁月流年之下,我们已经难以触及当时的真相——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同是拥有丹书铁券之人,其实挡不住祸事到来,韩信如此,萧何也是如此。
  另一位与韩信遭遇相差无几的,便是西汉开国元勋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周亚夫不仅有父辈余荫,其本身也是骁勇善战,为平息汉初七王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周亚夫获罪的缘由,说来令人啼笑皆非,他为了为其父发丧而备下五百甲盾,被人诬告其不臣之心,欲在阴间谋反。这种“清新脱俗”的理由,若非刻意为之,怎么会通过上面的“审核”,这就是皇帝想要周亚夫死,周亚夫也是明白这点,知道这一去,恐怕就没命回转,不想受到折辱,被抓之际就想自尽,所幸,终为其妻所阻。不过周亚夫也算血气方刚,受不得委曲,终于在牢中吐血身死。
  这里只是挑出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讲,汉初时的功臣,就连史书上也评价说,“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
  汉朝时的丹书铁券,其实还仅仅是一种“兄弟证书”,其意,大约就是与开国皇帝患过难的,这就像现代人们考驾照一样。兄弟证书允许你纳妾,许你荣华宝贵,但决不许反我。这其实与现代有了驾照你就可以开车但严禁酒架是一个模式上来的,只是在这里受益的主人公有些许不同而已。
  丹书铁券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其实已经算是烂大街了,颁发这种“鼓励”奖,已经成了“标配”,但凡开国功臣、部落首领,你要是没有个铁券撑撑门面,都没脸说自己跟皇帝一块干过。
  其实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已经被皇帝赋予了免死之能。汉朝名将李陵有一后人,名李穆,在北魏年间,李穆被授都督之职,食邑三百户。此时李穆年不及三十,他骁勇善战,不久便被封为伯爵,跟随宇文泰。宇文泰与北齐激战,但身陷重围,李穆单枪匹马冲进去把宇文泰从鬼门关拉了出来,宇文泰遂对其此举大受感动。
  宇文泰身为西魏的实权派人物,甚至对李穆来了句,“成我事者,其此人乎”,自是对李穆极为感激,李穆因此一役,成就武卫将军,又被封为安武群公,食邑达一千七百户,而在他的丹书铁券之上,明文写着可免李穆十死,免其后人三次死罪。不过人有旦夕祸福,虽然李穆手持“加强版”的丹书铁券,仍然难以保得周全。继宇文泰之后,宇文护执政,下手杀了李穆的大哥和大哥之子,甚至就要连坐李穆。
  李远在执行死刑之时,痛哭流涕地对李穆说,“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这句话将李穆撇了出来,虽然贬成了庶民,总算保得了一条性命——如此说来,丹书铁券其实还是有些作用的,若非这“恕其十死”,换成普通人,只怕十个脑袋也一并砍了,谁还会去在意这真相?
  丹书铁券发展到五代时期,已经形如废铁一张了。
  五代时,有一武将范延光,梦到巨蛇入腹,于是找人解梦。那解梦的张生贪图几个赏钱,解释说“蛇,龙类也,入腹者,王者之兆也”,范延光也是光棍的性子,听得此言,“揭竿而起”,反了石敬瑭。不过这范延光很快就认清了现实,隔三差五就向石敬瑭请降。这范延光也算有些本事,石敬瑭对他久攻不下,又见他唯唯诺诺,也就受了他的请降。石敬瑭为了消除范延光投降的顾虑,除了加封他为东平郡王外,还送了他一个丹书铁券,“许之不死”。范延光返程途中,遇到河南留守杨光远之子杨承勋大兵攻打,不敌之际请出丹书铁券,然后被连人带券地扔进了湍流的河水之中。
  此后,丹书铁券虽常常出现,“免死”这功能不过是个理想罢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丹书铁券不是防弹衣,“良辰”想让一个人死,有一百种方法,是全方位而无死角的。
其他文献
虽然我们讲求正义,但没有公平的正义是建立在沙上的塔。打小衣食不愁的人,嘲笑还没逃出饥饿阴影的人吃相难看就是耍流氓;百战不死的人,跟有贵人托底的人比姿态也是缺教养。  女友某君发了一条朋友圈,声称“鹿子霖已经取代祁厅长在我心里的位置”。  鹿子霖我知道,我也在看《白鹿原》。和祁同伟一样,鹿子霖都是剧中大反派。但人家祁同伟帅啊,虽然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儿,人家苦大仇深啊,这使得他能在一定程度内被理解。
对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这儿有太多好吃的东西,作为很长时间没经历战争的古都,这里保存完好的皇家、贵族、士绅和平民几个阶层的文化,造就了丰富的美食,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小吃。  前些天,网络上干仗,话题是“北京小吃好不好吃”。微博和分答上也有人留言,问我的看法。我胆子小,怕吵架,没敢言声。而且,这个争论本身就是“地图炮”,有点吸引眼球的感觉,意义并不是很大。  和互联网上所有转瞬即逝的热点一样,这场争
远离喧嚣都市去寻找静谧小镇,逃离肩并肩的碰撞,追寻流水配青山的画质,沉醉于美丽的沱江河畔中,温婉淡雅的凤凰小城中,针对于出生成长都在喧嚣的城市中的学生来说,便成为了奢求。听说在凤凰的边上有一道天堑,还有一座苗寨,那里积蓄着原始和旷野的情怀,我愿去看看,便提点行李驱车前往矮寨,还有德夯。据说:德夯在苗语中意思是“美丽峡谷”。那里有宁静的湖畔、热情的民族、宜人的自然风光,成为了许多影视拍摄的绝美场地。
项目基金:2013年度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qnzx10)。  摘 要:都贺庭钟在翻改《杜十娘》、创作《江口》的过程中,通过背景和人物的置换,添加了很多日本元素,强化了故事的日本本土化,增添了日本文化气息。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变更,运用增加人物角色、增加道具、更改具体情节等方法,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不同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都贺庭钟;翻案方法;比较文学  
(一)嫩水 达斡尔人  从黑龙江北岸被迫遗弃的家园出发  南迁 嫩江  从雅克萨反复拉锯的战火硝烟出发  南迁 嫩江  从尼布楚条约条条框框的疆界出发  南迁 嫩江  从江东六十四屯的血满江畔出发  南迁 嫩江  从清廷民国满洲到新中国朝代更替中出发  南迁 嫩江  一辆木制的勒勒车 重载  比兴安岭还高 还重的家当  和 被风雪撕裂伤口的希望  像 九曲回肠的嫩江  碾过 岁月挂满冰霜的草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正在快速发展。它的使用范围广,面积大使用频率高。在这个大背景下利用网络通信所产生的词汇,它是改变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一个步骤。而网络用语是如何形成,将继续以何种形式发展,今天在这个新的领域是最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新词;“北京瘫”;词汇;网络用语。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傍晚时分,初冬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路灯亮起,路两旁的树都戴上了一顶顶银白的“毛绒”帽子,楼顶也披上了银装,淘气的雪儿啊,一会儿就包裹住了匆匆走在路上的行人,在路燈的照耀下,都泛着银黄色的光辉!我不由得在心中赞叹,雪的精灵,你可真美啊!  “一夜北风紧”,第二天清晨再看:满地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外面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走在上
改名“庆山”  从《告别薇安》到《春宴》,再到去年出版的《眠空》,安妮宝贝(原名励婕)的作品保持着一种疏离自省的姿态关注那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人。在十多年来的写作中,她行事格外低调,与这个热闹的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前些日子,安妮突然宣布要改名“庆山”引起外界关注。  谈到改名风波,安妮接受采访时称现在的自己,喜欢“庆”的欢喜基调和“山”的灵性,但不会与“安妮宝贝”告别。“安妮
摘 要:语言作为一个与社会各要素互动,影响,交流沟通的工具,受社会内要素的影响。在微观角度来看,语言受性别,地域,年龄,社会等级等的影响,但是这些特征都局限于小的社会团体和较低级的语言系统。当我们将语言放入一个宏观的空间时,我们就会发现语言特征有新的体现。语码转换现象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言选择;语码  作者简介:聂鹂莹(1994-),女,汉族,山东东营人,辽宁大学外国语
我最怕坐船。  窄小的船舱里,腰也直不起来。抬头,只见四方的窗。更要命的是颠簸,时时刻刻有命悬一线的感觉。船上的伙食也不好,烤鸡是温凉的,牛排的软嫩要碰运气,开头的两天还有蔬菜,后面则越來越看不到绿色,陪伴你的只有土豆、豆芽和洋葱。  1934年1月,《大公报》副刊编辑沈从文收到家信,母亲病重。他不得不告别新婚妻子张兆和,坐船回湘西老家。他大概和我一样,不喜欢坐船,在给张兆和的信里,沈从文多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