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文具盒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d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下崇明蓝格土布做的外裹,揭开花梨木制的盒盖,便可看见两支小楷写经笔、五钱油烟墨、一沓瓦当暗纹宣纸、一方歙砚、一把铸铜文镇和一本小楷字帖,按着“规矩”收纳在一方小小天地里。
  这是一位父亲为孩子设计的书法文具盒,它的名字叫“幽草”,取自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而设计它的人名叫周小舟,他在扬州市邗江区的尔湖边上开了一家名为“器曰”的网络小书坊,售卖市场上少见的雕版书。

不跟时光赛跑,不被目光左右


  周小舟有每日练字的习惯。平日里,他也会带着孩子一起练,但散乱地铺了一桌子的笔墨纸砚和并不匹配的文房,总让他书写的心情大打折扣。更别提离开了书房后想要写字时的种种不便了。
  某天,周小舟突发奇想,想亲手为儿子做一套书法文具盒,用最简单的结构,承载最多的功能。
  “我觉得儿子带着父亲亲手做的‘文具盒’去上学,一定很帅气。走到哪儿都可以写字,就像便当盒一样,有了它,永远‘饿’不了。”
  由此,周小舟开始了持续3年的“折腾”。
  说是“折腾”一点也不为过。文具盒又叫文盒,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常见的日用品,如都承盘、提篮、文箱等文具收纳的实物至今也仍有留存。但周小舟并不愿以此为模板简单复刻一个文盒了事,他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文盒能有更舒适的使用感受,能找到审美和实用的最佳平衡点。
  “在做文盒设计时,我完全把自己的思维和外界隔绝起来,比如说明明知道日本有类似的文盒(他们称之为砚箱),我根本不去关注,更不会去借鉴。我就是要靠完全自我的理解和诠释来做一件原创的理想化作品。”
  譬如,文盒需要满足随身携带的要求,因此整个文盒里的笔墨纸砚需要做到不借助诸如泡沫之类的辅助材,保持在移动过程中不位移,装进去什么样,打开还是什么样。

没有大师的“幽草”文盒


  器日,从字面上来解释,是器物在说话。
  在周小舟眼中,好的东西是有灵性的,它能够与人对话。就像“器曰”书坊完全按照古法制作的雕版书,就像这套旗帜鲜明地“去工业化”的文盒。
  “工业化和纯手工完全是两个时代、两种文化内涵的东西。现在有很多产品都是打着纯手工的幌子,实际还是工业流水线,半机械甚至纯机械生产,以为提取一点传统工艺的元素装点门面,就是传统工艺了,味道完全不对。”周小舟说。
  “幽草”文盒包括笔、墨、纸、砚、镇尺、毛毡、都承盘、收纳袋等部分。文盒虽小,却综合了将近7种传统工艺,如榫卯结构、传统毛笔、传统歙砚、手工微墨、手工宣纸、雕版印刷、传统翻砂铸铜。
  “与传统的文房套装相比,‘幽草’文盒只要是涉及到传统工艺的一定是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执行,不做过多变革。而且无论是部件的命名还是器形的审定,都尽量按照传统法度,最大程度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
  其中,文盒里的纸用的是手工雕版印的朱丝栏,每一张都是纯手工制作,费工费时,却有一般机器印纸完全达不到的质感。文盒里的墨是郁文轩出品的华滋方柱墨,以皮胶入金箔、梣皮、紫草、藤黄、芍药、石榴、皂角、绿矾和朱砂等26味中药原料和香料,宜书宜画。
  更为难得的是,整套文盒的制作者都是来自最底层的工匠,他们的名字是老王、老夏、老丁、老蔡、小陈等。虽不知名,但其匠心却毫不逊色。
  木匠老夏,做文盒时反反复复打了半年的样,非但不急眼,还越做越快活。他说,这“机关”没做过,好玩。做毛笔的老丁,在几百道繁复工序中,对每一步都保有时时留心、步步留意的谨慎,不在哪怕一根毛上偷工减料……
  正是这样的完全理想化,才让“幽草”文盒在面市第一年就达到周小舟预计3年才能实现的销量。
  “之后还会推出‘幽心’‘幽篁’系列,这些设计布局很早就有了。”周小舟说,“我的文盒其实是一个文房系统,所有文具以及部件都会围绕这个核心系统开发,功能和审美都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就像苹果手机,它的硬件固然优秀,它独立的操作系统才是它不可复制的灵魂。”
其他文献
进入了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当中,机械工业也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慢慢的向着人工智能的方向转移。机械自动化是一种将生产设备和操作步骤融合在一
大变局时代,中国是否真的出现了经济危机?中小企业破产,制造业发展出现了瓶颈,其原因究竟是什么?面对现在的经济形势,中国制造型企业如何实现转型与升级?  在前不久召开的亚布力年会上,我和李宁公司CEO张志勇等几位国内知名制造业企业高管有过一次针对“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转型与升级”的讨论,引发了我长时间的思索。  首先,什么是经济危机?新中国成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生产、生活资料严重短缺,整个市场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