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穷养不富养,男孩要按经济规则养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ei313624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孩要穷养”并非真理
  自从生下儿子,我就听别人跟我说男孩要穷养。所以,儿子小的时候,我们捡邻居哥哥的衣服穿,平时孩子的各种消费都尽量节俭。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不敢告诉他家里有多少家底儿,我丈夫总是强调“过了十八岁就没人养你了”“读大学就自己去打工”……
  我们总觉得这是对儿子好,是在培养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步入青春期,特别是儿子有了心仪的女生——他们班的班长之后,我发现他心里有自卑感。
  我带儿子去看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时候,他竟然一声叹息说:“妈妈,那个电影里所说的‘穷病’,我也有。不仅是物质方面,我内心更有一种匮乏的感觉,有一种低人一等受制于人的感觉。我不知道为什么。”
  过了几天,是班长的生日。作为班里最漂亮最爱学习最有人缘的女生,她会收到很多男生的礼物。陪儿子去给班长挑生日礼物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儿子的“穷病”。他第一眼看中的礼物,就是舍不得買,纠结来纠结去。我在一旁看得直着急:“我帮你悄悄买也行,不告诉你爸。”儿子皱着眉头说:“那可不行,咱家本来就穷,不能超过自己能力进行消费!”
  几天后,我看到了儿子微信里的“生日聚会照”。班长站在最中间,我儿子站在离她最远的地方。他毫不起眼,穿着普通,笑容拘谨。那些凑在班长身旁的男孩们,不一定比我儿子帅,但笑容都更加阳光灿烂。
  我开始反思,穷养儿子,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
  我订阅的公众号里,连岳写了一篇《对儿子好一点,不要装穷》的文章。他分析说,中国脱贫不久,贫穷记忆普遍而深刻,我们见过不少在贫穷中长大的杰出人物,把相关性当成了因果性。只是,太多人并没有机会见识富人的生活,所以也看不到富裕中长大的杰出人物,听信宣传,以为富人都是无能的、败家的。世上的企业,多数都是家族企业,许多掌门人是富几代、富十几代,仔细研究他们的长青基业,会由衷佩服他们在教育上的高成功率。
  因为过早被设限而叛逆
  儿子特别喜欢一部名为《楚门的世界》的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叫楚门的男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被挑选为一部电视剧的男主角,身边的人都是职业演员,懵懂无知的他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日复一日地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楚门发现了这一切,于是他不甘心,要逃离电视剧制作人克里斯托弗对他命运的操控,经历很多抗争之后终于走向自由之路。
  班长的生日聚会后,儿子的情绪明显低落了很多。每当我们习惯性地为儿子安排生活的时候,他就说我:“你就是克里斯托弗,管我吃,管我喝,管我一举一动……恨不得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在你的操纵之下,真讨厌!我不但活在贫穷的限制之下,而且一点自由都没有。”
  他对我有抵触情绪,时常跟我对着干,仿佛我一下子从良母变成了巫婆。他的口头禅是:“你这个没安全感的女人啊,给我点自由的空间好不好?”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儿子冲突剧烈。我还想用他小时候的那些励志的办法对他,没想到现在的资讯太发达,儿子随便点开一个网页就能找到无数条驳斥我的理由。
  屡屡碰壁后我终于明白:不是穷养或富养的问题,而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我必须改变自己,而不是用自以为是的手段去改变儿子。
  从哪里开始改变自己呢?思考过后,我认真观看了一遍《楚门的世界》,先了解儿子的感受。影片给了我不少启示:自由是人的本能向往,一旦孩子发现自己的世界在大人的监控和掌握之中时,他就会像影片中的楚门一样拼命反抗。
  我开始刻意训练自己改变对孩子的看法,告诉自己:“他已经不是依偎在我怀里的小男孩了,他已经长大,以后要娶妻生子,离我越来越远。我要从母亲变成朋友。”无数次的心理暗示之后,我开始学习新的和儿子相处的方式。
  富过三代的规则意识
  我仔细研读了一些富过三代的家族故事,发现一个家庭能够教育孩子守住财富,合理地使用财富,秘诀不是克扣孩子,也不是让贫穷的观念摧毁他的自尊心。事实上,驾驭财富的秘诀在于规则意识——按照社会规则去赚钱,按照慈善精神去施舍。
  从中得到启发,我与丈夫沟通后达成共识:停止给孩子灌输“咱家很穷,你只能靠自己白手起家”的错误观念。我们要保持一种“交警和司机”的关系——双方共同制订并且遵守规则,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父母不用唠叨,只要开罚单就行。
  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学着闭嘴,先让丈夫和儿子好好沟通。很奇妙,这个年龄的男孩子更愿意和父亲心平气和地制订规则。我们分别在纸上列出了最期待对方改变的10个方面,然后一起商讨:当对方改变的时候要给予何种奖励,当对方顽固不化时给予何种惩罚。在这个环节,我和儿子有了分歧,比如有关“作业没做好就玩手机”这一条,我认为应该没收手机一周作为惩罚,儿子认为没收一天就行了。最终丈夫权衡拍板:“没收三天。”我们三方达成一致的时候,就将这条写下来,作为家庭的新规则。当然新规则也赋予孩子赚更多零花钱的可能性。比如,孩子坚持遵守规则的时间越久,零花钱增加得就越多。
  我尽最大努力保持淡定和理性,新规则的制订比我想象得更容易。有了物质的刺激,儿子很开心,居然说:“真不敢想象,我还有摆脱贫穷、勤劳致富的一天!”我也惊喜地发现,物质刺激可以让孩子变得自律。
  一个周五,儿子踢球回来又把臭袜子随手一扔。我强忍着把骂他的话咽回去,举起臭袜子给他比了一个“1”的手势。按照规则,连续3次随手丢臭袜子,要被罚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儿子看我不唠叨,笑了笑接过袜子去洗了。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自己洗袜子的习惯。按照新规则,他连续洗袜子三个月就可以得到200元奖励。为此,他竟改掉了邋遢的习惯。我暗自感叹:物质激励的力量真不可小觑!
  一天晚上,儿子10点了还窝在床上看动漫书。我又咬紧牙关,过去比画了一下。好灵啊,他竟然乖乖地钻进了被窝!一个手势居然比我以前唠叨一小时还有效。
  周末,儿子说有同学聚会。丈夫对他说:“你参加同学聚会完全可以,只是如果喝酒或超过9点回来的话,会3个月不能拿零花钱哦。”
  儿子说:“不用你提醒,我当然知道啦。”于是,他高兴地去,准点回来了。从前我刨根问底他一言不发,这一次,我不多嘴他反倒主动讲起了聚会中的搞笑情节。我听得津津有味,了解了很多儿子圈里同龄人的事情。看来,当我们设立规则不去操控的时候,孩子反倒愿意来跟我们分享他的世界了。
  当然,为了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也要遵守一些规则。当我习惯性地“闯”进儿子房间,他立刻高举右手,比了个“1”的手势。按照规则,我连续3次不敲门,就要帮他清空一次淘宝购物车。
  重罚之下我也长了记性。我吐吐舌头,马上退出,举手敲门……在诸多的事情上,规则与相对应的物质刺激也更好地帮助我尊重儿子。当我无意之中嘲笑了他,或习惯性地看他手机短信的时候,他总会使用规则做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是啊,孩子长大了,我要时时提醒自己他是一个独立的小男人,而不是需要我监控的小男孩了。
  穷养的真谛到底是啥?
  我对穷养儿子的反思,并不代表我要富养儿子,更不是我要养出纨绔子弟来。
  我觉得“穷养”这个概念,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要相应改变——儿童时期可能是物质上不要与人攀比,鼓励孩子勤俭节约。但到了青春期,家长就应该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则来养孩子。不要故意装穷,更不要打击孩子的进取心。我觉得培养孩子“勤劳致富”的规则意识与自觉性,可能比单纯哭穷要有用得多。
  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美好的世界,但孩子如果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一定不会理解你的苦心。同样,如果孩子没有体尝过“有钱真爽”的感觉,他也不知道如何去奋斗、去自律。我们适当地制订规则,让孩子拥有赚钱的可能性,并且享受着自己劳动所带来的“扬眉吐气感”,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自信,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怪不得有人说,人要进步,前提是真实,不要骗自己。成年人领一次双薪,发一次奖金,中一次新股,伴随而来的都是开心,财富增长明显让你快乐。这么人性的乐趣,为什么不敢承认?为什么不敢让孩子知道呢?
  我默默对自己说,作为家长,我必须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懂得尊重自己和孩子的物质欲望,同时又为这一切设立规则,才能保持亲子关系的纯洁与美好,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高中同学聚会的时候,同桌林鹏却跟我说:“林荫这孩子,太聪明了,我不希望他有大作为。”  哪有不希望儿子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家长?在我看来,林鹏说这话就是在变相地炫耀他儿子聪明。  “我这可不是炫耀我儿子聪明。”林鹏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跟我说起了林荫的一些生活琐事。  林荫是林鹏夫妇唯一的儿子,也是他们双方父母眼中的宝贝疙瘩,因为林鹏是
乖乖女不想上学了  电话预约后,我接待了一对父女的来访。按照常规,我与父女分别进行了交流。  父亲说:孩子一向学习刻苦、好学上进,今年凭实力考入了重点高中。家里和以前一样,在孩子入学前就告诫孩子,到了新学校一定要加倍努力,只有学习好了,老师和同学们才会喜欢你,你才是个好女孩。孩子也听话,闷头读书。可开学刚一个多月,她却非要换班不可。我们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听她说在原来的班里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于是
三个月前,曾获得金犀牛最佳背包客奖的张诺娅在朋友圈里转发了我采访攀登者何川的文章,她评价道:我熟悉的“行李”又回来了。  她熟悉的“行李”,一直关注户外,密集地采访各个领域的户外探险家们:徒步、骑行、漂流、攀岩、探洞、高海拔攀登、跑步、野外拍摄、航海……所有户外运动里的领跑者,都在我的核心关注范围内。在数百篇严肃的长篇访谈里,我和每一位户外人谈起各项户外运动的特质和它们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谈到他们对
提起“智商”,没有家长不知道,可提起“志商”,不少家长就无语了。志商即一个人综合的意志水平,包括坚韧性、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方方面面,是与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决定着孩子做事的成与败。由于家长们忽视对孩子志商的培养,导致孩子们的行为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偏差——  做事仅有“三分钟热度”  现象:从幼时起,妞妞就是一个做事仅有三分钟热度的小姑娘,买回来的玩具或物品仅仅玩上一两天就弃之一边了
[摘 要] 现阶段,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祖辈的溺爱、家长的无暇顾及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自卑的问题,在学习中、生活中缺乏自信心。对此,需要教师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关键词]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  一、案例分析  磊磊是一个活泼并且聪明的孩子,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能在众多声音中脱颖而出,但是当教师让磊
摘 要:学校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积极落实房山区教委“体育工作六大目标任务”(即:培养体育道德、普及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形成体育习惯、培育体育审美、提高竞技水平)。把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出发,开设具有本校特点的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减负增效;课课练;阳光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在中国职业足球发展历程中,上海球迷对“申花”总有一份难舍的情结。无论是在辉煌的巅峰,还是在艰难的低谷,球迷总是不离不弃。那是与大连万达、广东恒大完全不一样的情怀,她只属于海派足球,只属于申花……近些年,由于球队重组、俱乐部重建等多方面原因,申花在国内超级联赛中似乎并不那么惊艳。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并不被外界看好的球队,硬是凭借自身的底蕴和精神,赢得了中国职业足球历史上又一座冠军奖杯。这是上海足球的荣
(编者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处处长季克异同志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首先回顾与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开展情况,并对今年的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进行了介绍。采访中,季处长着重谈到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问题,这将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记:季处长请您简要回顾一下,2005年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  季:2005年,在贯彻“
近日,著名演员陈宝国在接受某电视栏目采访时,透露其儿子陈月末已经正式子承父业,做了一名演员:“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见,我这个做父亲的,只有支持和祝福。”  犹记得,他曾公开表示,反对、儿子当演员,甚至为了让儿子放弃当演员的梦想。不惜花巨资送儿子到英国学习工科,不惜和儿子长期冷战,不惜让父子感情遭受重创……  从一个竭力干涉儿子职业选择的父亲,到成为一个支持儿子实现自我梦想的父亲,陈宝国走过了怎样一
在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性的因素往往只能出现在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教案)中,而具体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时却被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忽略掉了,或者不知该如何将其渗透到体育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从而使体育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与态度情感目标无法呈现统一状态。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一些教师传道意识的淡薄或错误。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塑造并提升体育教师的传道意识改变这一现状的具体实践操作模式。    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