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动怎么办?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的我天天与孩子接触,对合理引导好动的孩子深有体会。我以为,引导好动的孩子,关键是家长要摸索到让孩子静下来的办法。
  静下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很多家庭有让好动的孩子静下来的条件,只是需要家长配合。
  班上有一对孪生兄弟,非常聪明。但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静不下来。一次,我了解到,他们喜欢下象棋,在征得家长同意后,我陪他们下棋。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明显由动到静,发生了变化,
  有条件的家庭,只要父母一方有一技之长,比如琴棋书画中的一项,就不妨抽出时间陪孩子练一下,并要坚持一段时间。没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可以将孩子送到书画室,让孩子学习书画。总之,一切能够让孩子静下来的办法,哪怕家长多花点时间、多吃点苦、多花点钱,也应去尝试。
其他文献
他是江苏兴化人,与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同乡。大概是采撷了这位同乡在文学上的灵气,早在1994年,他创作的电影剧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被大导演张艺谋搬上了银幕,并先后获得了第49届戛纳电影节及美国金球奖最佳摄影、1995年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迅速窜红的难得机会,可以凭借张艺谋三个字,赚足人们的眼球,可他却选择了沉默。20年后
阳台上有两株栀子花,是我从花市买来的:一株的花几乎全开了,粉粉白白的,香气袭人;一株半开,枝头上结满了尖尖花苞,绿萼包裹着,探出白头。清晨,推开窗,香气丝丝缕缕地飘进,盈满我的小屋,捧一本书静读,真乃惬意之事也!  我每天浇水,细心地呵护着,像呵护两个小小的生灵。可是,半开的那株叶子还是渐渐地泛黄。先是一片,后来两片、三片地往下落,我奇怪了,三五日过去,叶子又落了好几片,且连花都不再开了,半张香口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颁布的《深圳市龙岗区A-STEM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A-STEM课程是由人文精神指引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草木染”A-STEM课程注重开放性的课程框架,紧扣学生兴趣和研究进展而不断变化,是以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核心内容的跨学科实践课程。[1]  ● 着眼学生兴趣,课程动态生成  笔者所在学校小课题“凤仙花对毛线的染色研究”[2]结题
寺院新来了两个小和尚,一高一矮。高个儿小和尚憨厚、木讷、不善言辞,矮个儿小和尚精明、善变、伶牙俐齿。  一日,老和尚担出两副水桶,让两个人各担一副去浇灌新修整好的两个花圃。  两副木质水桶一新一旧,旧的一副可见几处裂缝。  两块花圃一大一小,东边的面积大,西边的面积小。  矮个儿小和尚眼疾手快,挑选了一副新水桶,眉梢间流露出无法掩饰的喜悦,不一会儿就将汲满水的两只桶担在肩上,悠哉游哉地直奔西边的花
1  我总觉得,古人很会造字,“蚕”字拆开便是“天虫”,意喻上天赐予人类的神虫。蚕,无疑是从高高云端悄悄降临到人间的最纯洁的精灵、最美丽的天使。有了它,才有了精美的丝绸,装扮了精美的中国。  在古人眼中,古老的太阳是从一棵巨大的桑树上升起的。桑树是蚕的故乡,由此有了种桑树的地———桑田,有了农桑、桑农、沧桑、沧海桑田等,桑梓又成为人的故乡。连接中西方经济文化的長达七千公里的丝绸古道,其实是从一条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精彩的导入,环环相扣的过程,教学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一个好的结尾不仅能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意味,正所谓“课已尽而意无穷”。    ●收——归纳小结巩同提升    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
因终末期视网膜变性而失明的人数正在稳步上升。虽然视网膜外层的变性无法逆转,但有一个可能最终有助于恢复视力的策略,即细胞替代。细胞替代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大有希望  来自日本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的科学家深入参与了这一创新性研究领域。在早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干细胞源性的视网膜组织移植入终末期視网膜变性的动物眼内。 测试结果超过预期,该研究使得近一半终末期视网膜变性的小鼠恢复了视力。这标志着
1  班里有两个这样的学生:一个浮躁得不得了,一个安静得不得了。无论课上课下,前者都一样的顽皮、好动、聒噪,而后者却都一样的安静、寡言、喜欢思考。  浮躁的,人见人烦;安静的,人见人喜。  浮躁的,从来都没考过安静的。准确地说,浮躁的,几乎都是榜尾;安静的,几乎都是榜首。真正的天壤之别。  浮躁最终败给了安静。  2  办公室里几个同事,多数都喜欢热闹,他们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
明朝开国的时候,出了一个“神童”,名叫解缙。据说这解缙7岁时就已经能够吟诗作联,妙语连珠,出口惊人。  解缙家斜对面是宰相府第。人们对小解缙的赞语传到相爷的耳朵里,他有点不大相信,便命家人把小解缙叫来当面一试。  相爷一连出了好几个上联,小解缙一一对答如流,这使相爷大为吃惊。正找不到好的课题,忽见壁上有一幅《月夜杜鹃图》,也来不及细想,就信口出了一联道:  月下子规喉舌冷;  小解缙见他行文已乱,
菜园里有一棵丝瓜和一棵银杏树苗。  银杏树苗有两米多高,主干呈青白色,腰杆挺得笔直;而丝瓜的秧子才有一尺长,匍匐在地上,仿佛一条长着绿耳朵的青蛇。看到银杏树苗比自己高出那么多,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抚摸和春光的按摩,丝瓜蔫蔫的,打不起一点精神。  菜园的主人在丝瓜秧的身旁插了一根长长的竹竿,青蛇一样的丝瓜秧顺势攀援而上,阳光也照在了她的身上,手掌大的棣叶开始在风中翩翩起舞,几周后,她就爬到了竹竿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