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文化引领 和而不同 追求卓越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舞蹈学院的学术科研工作紧密围绕教学和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不断深化舞蹈理论、教学实践、艺术创作等方面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科研项目立项数量逐年增加,立项渠道逐渐拓宽,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高层次项目数量都有重大突破,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彰显舞蹈特色,服务学科建设
  作为国内高等艺术教育中唯一的舞蹈专业院校,北京舞蹈学院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展开科研立项,积极寻求学术的新生长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实践活动,开展学术研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已建设出富有特色的九大科研平台: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平台、舞蹈作品创作开发建设平台、舞蹈人体科学开发与应用平台、舞蹈创意开发建设平台、舞蹈理论创新研究平台、人文社会科学与舞蹈教育管理研究平台、舞蹈人物信息资源的抢救与保护研究平台、北京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舞蹈教育专题)、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九大平台的建设为学院实现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艺术创作和服务社会的目标,搭建了一个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大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院富有舞蹈特色的学术研究,推进舞蹈文化的繁荣发展,2014年6月,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经过两年紧张的筹备正式获批成立。该“基地”是学院首个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其建设将围绕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充分发挥首都文化资源优势,强化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助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加强交流合作,引领学术发展
  学术是从累代所积之经验、知识中,求出通向未来的途径。在“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下,学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理念,并通过学科专业建设和舞蹈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与转化,传承和传播民族的、世界的优秀舞蹈文化。
  目前,学院已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进行了教育、教学、创作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在积极拓展更高层次的学术合作,如2010年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了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不仅在舞台上展现中国舞蹈之美,也在论坛中让国际美学界了解、认识中国舞蹈美学。2014年,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通过举办国际院校“校长对话·教授论坛”“全国舞蹈科学学术会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三场跨国界、跨学科的高端学术会议,搭建了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互动与交流,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此外,创刊于1992年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论文展示与交流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已成为国内舞蹈教育研究的“风向标”。2014年,创刊二十余年、迎来100期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作为唯一舞蹈类学术期刊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这标志着整个舞蹈学科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社会评价的极大提升。
   落实“以人为本”,展示学科硕果
  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需要以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累积作为其显著的标志。因此,学科研究的深入,学科理论建设的加强,是关系到我国舞蹈学学科、舞蹈专业发展成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为成熟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要前提。
  “十二五”期间,学院更是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通过特色平台建设、和谐学术氛围的积极营造,以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建校60周年献礼:在舞蹈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上,学术委员会主任吕艺生教授历时八年完成了“舞蹈学三部曲”—《舞蹈学基础》《舞蹈学导论》《舞蹈学研究》;其专著《舞蹈美学》获得中国文联2012年全国第八届文艺评论奖著作一等奖;在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上,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编导肖苏华出版的《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呈现其近六十年的舞蹈实践与理论的学术累积……在他们身后,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材编著也是“异彩纷呈”:郭磊教授的《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史敏教授的《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等展现了传统舞蹈学科的“风采”,温柔教授的《舞者身心训练理论与实践》、张朝霞教授的《新媒体舞蹈概论》、韩春启教授的《舞蹈服装设计》等展现了新兴交叉学科的“活力”。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学科整体完善的和谐互动。
  面向未来,北京舞蹈学院要努力成为学术思想自由、艺术创作繁荣、情感环境和谐的家园;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学术水准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让广大师生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艺术追求,展开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科研水平。
  (执笔人:仝妍)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强化了全球的互联和相互制衡,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因链接革命和人工智能,使得社会行为和规范,包括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结构、社会形态等会发生很多颠覆性变化,会诱发各类范式革命及社会转型或重塑,全球教育也迎来了一个重塑的时代。如何捕捉机遇?如何帮助学生在这样的世界中更好生存?利用全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教育改革与
摘 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当前我国高校国际技术转移面临着重大机遇,也存在一定问题,只有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寻找一条适合高校的国际技术转移道路,才能让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下高校国际技术转移的重大机遇  1.产业和产能输出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相关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兴
摘 要: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教学系建设与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从教学系“系务会”制度视角剖析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创新发展机制,并对教学系“系务会”制度进行一定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教学系“系务会”制度;创新发展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面临着整体利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形式和单位,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地位不断
改革创新(二)
期刊
摘 要:大学文化建设的操作性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如何把相关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办学实践,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文化建设应强化主体设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创建文化特色为核心,以构建实践体系为重点,以项目建设催生标志性成果为手段,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大学发展中的引领功能。  关键词:大学文化主体设计教育质量实践体系  大学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积淀与主体设计有机统一的过程    大学文
学院的科研工作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在车辆总体、车辆传动、车辆电子、车辆悬架、新概念车辆、车辆结构强度与振动噪声、大功率柴油机总体技术、发动机燃烧与排放、发动机增压、先进加工、微小型制造、数字化制造、工业工程、激光微纳制造、检测与控制、机电系统与装备、交通规划与控制等方向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车辆传动、电动车辆、智能车辆、大功率柴油机、难加工材料加工、激光微纳制造等研究方向上
學校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政治立校优良传统,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通过开展各类团学活动,积极参与北京市各重大任务服务保障工作和举办各类主题教育等形式,将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政治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提高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学校主动引领构建优秀校园文化和志愿服务氛围,依托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积极参与近三年来北京市各项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国际化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性已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此,北京市政府2007年就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创建“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要求。旨在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保障及智力支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拥有国际对话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积极探索提升首都研究生教育国际性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首批基地建设单位
关君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著名水土保持学家,我国水土保持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在山区建设、泥石流治理、防护林体系理论基础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编了全国第一部水土保持教材《水土保持学》及《水土保持原理》等多部教材和专著,发表《我国防护林的林种和体系》等50多篇
摘 要:本文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一年级学生的学风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存在的学风问题,从思想政治引领、行为习惯养成、职业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展开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风建设;人才培养  学风概念及其评价体系  学术界对于“学风”概念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学风,即涵盖学校的治校作风、教师的治学作风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一类是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