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言语实践与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yd83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以及广泛的言语实践来体现。笔者从开放的课堂教学、多元的阅读视野、有效的交往合作三方面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养获得提高。
  立足课堂,享受语文魅力
  课堂教学乃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言语实践的源泉。在现代教育观的指引下,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自主学习的本领教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饱含着和文章对话的潜在情感,建构着不断充实的心理结构,实践着聆听、讲述、对话、诵读、撰写、顿悟的方式方法。
  课堂里书声朗朗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可见,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指导学生朗读,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同桌互相读、师生交换读,也可以加入现代化的手段,如《台湾的蝴蝶谷》《庐山的云雾》等写景状物文章,学生在音乐和画面的渲染下有感情地朗诵;课堂里经常书声朗朗,不仅能培养学生发声发音、朗读情感等审美范畴的人文素养,更能从同伴群体的共鸣声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团结奋进的思想意识。
  课堂里迸发情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阅读。例如:在朗读《蒲公英》时,笔者对学生们说:“这是个童话故事,老师特别喜欢。它不仅有趣,而且文中蕴涵着人生哲理,你能体会出来吗?”学生们兴致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通过对话朗读,小组讨论,自读想象,学生的感受越来越深,而且阅读也加入了情感。课堂里,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感情才能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契合。
  放眼文本,品尝阅读乐趣
  语文需要积累与积淀。积累的是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和经验,积淀的则是知识、习惯、毅力……这些又是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掌握母语的同时,让学生知晓民族文化、追逆世界历史、了解生命起源,让学生发现自然万物、探索科学奥秘、憧憬未来世界……语文教师作为文本的引领者,责无旁贷。
  制定多元适宜的课外阅读序列 可以按照诵读、精读、浏览的层次给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以学期为单元。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千字文》《小学生古诗文诵读100首》中的10首为诵读序列;《成语故事》为精读序列;而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报纸杂志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进行制定计划,灵活性较大。
  进行多元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教师不必过多的将课外阅读,如同教材一样来分析玩味,而是应当注重把学生从课外汲取的营养,获得的感性认识,转变成学生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人格素养等。于是,课外阅读的指导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切磋、家长与学生的交流等途径进行有效指导。可将精读的指导安排在每堂课开始的一两分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介绍自己所读的成语故事,同学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请求解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落落大方的礼仪素养。常利用自主时间和学生谈论成语中的人物,比赛成语接龙,就科学问题进行辩论,关心最近的新闻事件等,能从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力、观察力和表达力,师生之间因交流而情深,因话题认同而信任。
  采用灵活激励的阅读评价机制 “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课外阅读的评价是形成性的评价。诵读的评价可采用课堂内同学互相诵读的方式。精读则通过渗透在平时的表达、理解、运用得以体现。浏览性阅读的评价则重在考察学生阅读量、阅读面的评价。
  关注交往,体验活动价值
  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自主交流和探究的广阔平台,让其充分实践言语,获得多方面素养的培养。例如:以季节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搜索和阅读,既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各个季节的景物美,又在艺术创造中发挥了创造性,接受了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小组合作活动体验了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并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文字作为思维和文化的载体,被学生阅读,进而又在交流表达中运用,活动期间学生在用语文的同时,感受了不同季节的可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应当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来强调人文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重视获取知识的价值和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朱寨镇罗安子小学)
其他文献
国家旅游局组织实施的五次导游援藏,具有缓解西藏导游需求矛盾、促进与内地旅游合作、充实援藏工作、丰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防范极端势力干扰,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等现实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很少有报道,临床以不反刍、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为特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手术疗法治疗两例均取得较好效果.
阿里具有悠久的石窟文化和独特的石窟壁画艺术,新发现的札达县喀泽聂拉康壁画是阿里最早的石窟壁画之一。据初步断定,该壁画绘于11世纪,目前大部分保存完好,其独特的画法、色彩、
入夏以后气温高,湿度大,兔因汗腺不发达,常由因炎热而食欲减退,抗病力降低,尤其对幼仔兔的威胁极大,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校企合作办学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校企合作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利益的矛盾。高职院校具有寻求企业合作的动力因素。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的问
据天涯孽子《三湘人物逸事》载:左宗棠西征时,一运夫因天热口燥,偷拔农夫的萝卜解渴,农夫与之争斗,攀马向左告状。左莞尔一笑,对农夫说:“汝为老二,应敬老大。区区一萝卜,不值争吵,老三
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问题间的联系,这样会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答非所问。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学生能够对概念有一个更深理解,问题本身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问题串”解读  所谓“问题串”,是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挖掘教材,整合身边的资源,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的一连串层次分明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包含着一定的思维逻辑性,它能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