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续语文札记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体字和简化字自动转换没有那么简单
  
   今天汉字的简化字和繁体字分别成为系统,为社会所应用。识繁写简有其实际意义。最简单而直接的现实是,使用简化字的社会成员和使用繁体字的社会成员之间需要文字交流,达成相互了解。简单说,就是以简化字为通行文字的人,要能够正确阅读繁体字文本。况且,我国大量的典籍都是用繁体字印刷的,如果只认识简体字,是不可能完全读懂古书的,甚至到了图书馆,《後漢書》摆在眼前,却说这不是要找的《后汉书》。把《墨子閒詁》写成《墨子闲诂》的大有人在。“閒”旧有jiān、jiàn二音。平声“間(间,jiān)”字又通“笺”,《淮南閒詁》(《淮南子》注)、张衡《應閒》对应的简化字是“間”。清代孙诒让《墨子閒诂》序说:“閒者,发其疑牾(忤)。”(即阐明疑惑和矛盾。)去声“間(间,jiàn)”,如“閒谍,用閒”,可以写“间(間)”。“閒”与“闲(閑)”只在读xián,即空闲义上相同。写“闲”的地方有的不能写“閒”。“閑”另有木栏义,如《周礼•夏官•虎贲氏》:“舍则守王閑。”(明)耿定向《于谦传》“石亨请閑九门”,是说瓦剌人攻打北京时,都督佥事石亨提议在北京各城门外设置栏障。又有限制义,如《周易•家人》卦初九:“閑有家,悔亡。”写“閒”的地方很多不能写“閑”。如果写成“墨子閑詁”,那就成了聊聊《墨子》,甚至有戏说《墨子》的意味了。
   人们常说计算机繁简兼容。现在已经做到兼容,但问题在于处理。有人以为,只要点一下繁简转换键,书面上就可以实现简体转为繁体,或者繁体转为简体。现在看到的大陆简转繁的出版物,很少有转换完全正确的。计算机上的简转繁功能,只适用于“办—辦”、“来—來”、“关—關”、“门—門”这些简单的一对一的繁简字。现在说的繁体字,以及实际文字生活当中遇到的繁简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同音代替字以及异体字。《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484个简化字,有一百个左右是同音归并字。就拿比较简单的“干”字来说,它包括繁体字系统读阴平的“干”和“乾”,也包括读去声的“幹”以及“幹”的异体字“榦”。“天干”、“干涉”等在繁体字系统就是“干”。“干湿”,繁体字系统要写“亁湿”;“干练”,繁体字要写“幹練”。《周易•蛊卦》“幹父之蛊”与“乾(干)父”无关,“干禄”是求取俸禄,“幹禄”则指额外俸给;“树干”要写“樹幹”,严格说来要写“樹榦”。这些不是计算机可以完全实现正确转换的。最常见的错把“乾隆”印成“干隆”。当然是编辑、校对没有查出来。但跟电脑不会完全正确转换有很大关系。“干—幹—乾”的纠葛,还真给人们造成不少麻烦。
   最近看到一个用繁体字排录的材料,是转录《周礼•天官•兽人》:“凡祭祀丧纪宾客,共其死兽生兽,凡兽入腊人,皮毛筋角入于玉府。”我用简化字打出来,用简转繁系统转,“腊人”成了“臘人”。我看到的那段文字也是“臘人”,估计是过分相信或者依赖计算机简转繁转换。可这“腊人”和“臘人”根本不是一回事。“腊”读xī,是干肉或者制作肉干。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腊之以为饵”,就是把捉到的蛇杀死晾干(gān)作为药饵。把“腊人”错成“臘人”,还见于古籍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明朝人写的书里有:“初不晓臘字之义,《易•噬嗑》六三‘噬臘肉’,……《周礼•臘人》注:小物全乾(干)为臘。”《周易》和《周礼》原书,这几个字都是“腊”。这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铅排的,整理者是专业科班出身。估计是看到“腊”,认为是古人写了简体字,便改为繁体。同样,“蜡”是繁体字“蠟”的简化字,读là。可是原本有个读zhà的“蜡”字,意思是年终大祭。欧阳修《秋猃诗》有两句:“索享仪非蜡,围田礼异蒐。”诗里的“蒐”,意思是检阅军伍。《左传•宣公十四年》:“晋侯伐郑,为邲故也。告于诸侯,蒐焉而还。”是说举行了阅兵仪式以后回兵。欧阳修诗的意思是,求索众神都祭,但不是年终大祭;四面合围打猎,却不是阅兵。这个“蒐”又同“搜”,意思是搜寻,搜集。陆机《辩亡论》:“于是讲八代之礼,蒐三王之乐。”异体字整理,把“蒐”作为异体字与“搜“合并。简体字系统遇到“蒐集、蒐采、蒐羅”等要改写“搜”,电脑会自动转换。可以要求把“搜集、搜采、搜罗”转换为用“蒐”的繁体,恐怕不是每个转换系统都具备的。检阅、阅兵义因为是古代用法,整理异体字时没有理。但是引用古书,遇到“蒐田、蒐阅、大蒐”等一定不能写“搜”。
   计算机也不具备把“閒诂”正确转换成“间诂”的智慧。“欢游”可以转换为“欢游”,“欢”是繁体,“游”是异体,都会转换,可是古人有的文章里写的是“驩遊”,计算机就不会自动转换;“歡動”只会转换成“欢动”,但不会转换为“讙動”。南宋诗人陆游,名字从“氵”,“辶”,计算机却自动转换成“陸遊”。最近看一本繁体字排印的谈论考据学的书,里边有孙诒让《劄迻》。我知道,孙诒让有《札迻》,开始怀疑是作者错。我用电脑打《札迻》,按自动转换,结果出来《劄迻》。当然,“札记、书札、信札、手札”也都转换为“劄記、書劄、信劄、手劄”。可是“克扣、克食”又不会转为“剋扣、剋食”。“梁”的异体字“樑”,只用于“房梁、梁柱”义,严格说,并不用于桥梁。可是有的自动转换系统会把“梁柱、脊梁”转为“樑柱、脊樑”,而不会把“房梁”自动转换为“房樑”,却把“桥梁”转换为“橋樑”。可真是喧宾夺主了。
   识繁写简,还在于通过繁体字了解字的结构理据。应当说,繁体字比简体字保留的构字理据要多一些。比如“盤”是从“皿”,“般”声,省去右上,简化为“盘”,可“舟”和“盘”是什么关系?似乎只能按照《说文》的省声说,解释为从“皿”,“般”省声,即“般”作为声符,而省去它的“殳”。“羅”字,《说文》的解释是“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维”也是网,羅就是捕鸟的网(比较“天罗地网”),简化为“罗”,表示丝的“维”看不见了,而“罗”只能说是记号,因为它跟“羅”音、义都没有关系。异体字也有类似的情况。“龢”是“和”的异体或者说古体,从“龠”,“禾”声;《说文》释“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侖’;‘侖’,理也。”“和”的基本义是声音和谐。今天当然只能写“和”,但是识“龢”,对于了解“和”字的意思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也说明识繁写简的意义。
   电脑的繁—简或者简—繁转换功能是人教给它的。实际应用出现了某种需要,人还没有教它,它自然不会。电脑自动转换不是万能的。我过去举过“编制计划”和“机构编制”的例子。前者繁体字是“編製”,后者是“編制”。要作到电脑正确自动转换,至少需要教会区分动词结构和名词结构。
  
  繁体字“鐘表”不能算错
  
  电视连续剧《茶馆》在电视台播出之后,一家报纸刊出观众投书,说该剧字幕上出现的繁体字“龍須溝”和“鐘表”,应该是“龍鬚溝”和“鐘錶”。
  说“龍须溝”应该是“龍鬚溝”大致是对的。因为繁体字时代“胡须”写作“鬍鬚”已经有很长时间。不过 “鬍鬚(胡须)”的“鬚”古代本来就写“須”。右边的“頁”像头的形状,左边三撇代表须毛。《周易•贲卦》“贲其须”,三国魏•王弼注:“须之为物,上附者也。”唐•孔颖达解释为“上须于面”,就是胡须。以后也常有写“須”的。《荀子•非相》有“面无须糜(眉)”,《汉书》有“須髮、須髯”等。《说文解字》:“须,面毛也。”直到鲁迅也有时候写“須”。“鬚”字是中古以后产生的字。老舍先生好用所谓俗字,不知道当初是不是写的“须”。当然1951年印行的剧本写的是“鬚”。
  至于“鐘表”,则不能算错。“錶”字的历史很短,是近代由“表”分化出来,专用于计时器。不知道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清朝嘉庆年间昭槤《啸亭续录•自鸣钟》写的是“鐘表”,时代差不多的《儿女英雄传》“墙上挂的那个表已经丑正”,都不是“錶”。比较确切的是1935年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鲁迅翻译的俄国班台莱耶夫的小说《鐘錶》。1934年据清朝末年石印本改用铅排出版的程世爵着《笑林广记》说到“洋人造钟表”并没有用“錶”字。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和《辞源》都没有“錶”字。1936年出版的《辞海》开始见“錶”字,写明是“俗写”。1937年开始出版的《国语辞典》有“錶”字,注作“计时器,同‘表’”。该辞典词条有“鐘表”而无“鐘錶”,可以说明后者还没有普遍流行。汉字简化前的《新华字典》第一版(1953年)有“錶”字;“表”字“计时间的器具”下同时写明“也作錶”。就是说,汉字简化以前,在计时器意思上,“表”与“錶”共存,“錶”并没有完全取代“表”字。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钟表店,写“鐘錶”和“鐘表”的都有。所以说,电视连续剧《茶馆》所写历史时期,写“鐘表”不能算错。
  另外用繁体字的时期,“錶”只用于计时器,而“懷錶、手錶、鐘錶、電子錶、防水錶、夜光錶”等,也经常写“表”。其他计量仪器,如电表(测量电压计用电量)、水表、电流表、电压表、干湿表、寒暑表、煤气表、晴雨表、体温表、温度表等,都不用“錶”。“姑表、图表”等更不用“錶”。就是“鐘錶”义,也不是一律写“錶”。今台湾定时器以外也偶用,如體温錶。
  
  从“塔什干”的读音说起
  
  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普通话读tǎshígān。其中“什”本有两读,但通常不会读作shèn。而“干”有时候听见有人读成去声gàn,甚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曾经这么念过。念成去声,想必是以为原来写“幹(gàn)”。 其实,“塔什干”在繁体字时代就写“干”,并不写“幹”,所以这里的“干”只有gān一读。不能念成去声gàn。
  外国地名里的“干”,有的在繁体字时代写“幹”,如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繁体字作“巴爾幹半島”,现在应该读去声gàn。至于乌干达,繁体字就写“干”,现在台湾、香港也这么写,当然只能读gān。
  19世纪后期迁居于中亚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民众,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学者根据他们说“来自东岸子”等,俄文定名为дунган。俄语没有声调区别,汉字从来写“东干”,而不是“东幹”,他们所用的是汉语(语言受当地居民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称为东干语。这个“干”,也只能阴平gān。
  北京西部的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山西至河北省西北部一段叫桑干河。传说每年桑葚成熟时河水干涸,因以得名,繁体字写桑乾河。解放战争时期,丁玲写过一部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中国县以上地名里含“干”字的有江西省余干县,繁体字原写“餘干”,如果为了防止理解为当“我做”讲的“余干”,按《简化字总表》“余”字的注,应该写“馀干”。“干”字应仍其旧。
  汉字简化,把读阴平gān的“乾”简化为“干”。不过原来读qián的“乾”不简化,如陕西乾县,湖南吉首市原称乾城县,新疆米泉县原称乾德县。
  现在书面上看见“干”,有时还真得斟酌一下该读阴平还是去声。比如前几年“干细胞”出现时,人们不知道该念阴平还是去声。当然现在人们知道不能念阴平。干(gān)了的细胞是没有用的。还有,“干”作为姓氏,繁体字不是“乾”或者“幹”,就是“干”,只有阴平一读。应该单位姓“干”的很少,你叫他“gān先生”或者“老gàn”,他都会答应。
  再就是 “包干”,明明是承担某一工作保证完成,也就是去干(gàn),却要读阴平gān。如果追根,还得说到五十多年前。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国实行双轨工资制。一部分人实行薪金制,一部分人是包干制,那时候汉字没有简化,写“包乾制”。大致是对从解放区来的人员实行包干制,其他人员享受薪金制。包干制是原来供给制的延续和改进,就是公家提供吃、住、穿,乃至子女的教育等,另外发给一部分现金,数额比在解放区时的津贴有明显的提高,但与享受薪金制的人员相比,又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双轨制工资形式,1956年工资改革时并轨,统一实行薪金制。
  “包干”或“包干制”也用于其他场合。一是指对某一范围的一些事物全面负责,如:“你们三个人负责这一片,包干儿,提前完成可以提前回家。”二是指完成某一范围内规定的事项,取得相应的报酬,如:“这几间破旧房屋,拆下的料分类码放,外带清理场地,包干儿,一共1000元。”上世纪70年代晚期,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叫“包产到户”,也叫“包干到户”,用法与此相同。
  “折干”,繁体字是“折乾”,意思以金钱代替实物,读gān。“包干”,可以用北京话的“归了包堆(zuī)”(《现代汉语词典》作“归里包堆(duī)”解释。
  《红楼梦》第九十回,薛蝌说:“我看他们那里是不放心,不过将来探探消息儿罢咧。这两天都被我干出去了。”程甲本、程乙本是“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研究所整理本作“干”,解释为冷落不睬,使人尴尬。这个字当然读阴平。
  
  方言语音变化当有地域邻接性
  
  有学者撰文讨论晋语舌面高元音的舌间化,文章列举了山西中部若干县市方言的数据加以比较,其中说到,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如果正确,则文水话舌面高元音尖音化的产生不会超过70年。虽是推测的话,却未免遽急。就地理上的晋中地区而言,毗连的各县市,语音变化有很大的连接性和渐变性。与周边诸县市地理上相连,语音现象相应而且整齐成系列,其中孤立的一点发生异化,并且在几十年间形成,是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的;如果文水话的舌面高元音尖音化是晚近的现象,则意味着周边相邻边各点的舌面高元音尖音化都是晚近的现象。拙作《文水方言志》所记为1946年的语音,上距高本汉记录30余年。作者1932年出生,1946年冬离开家乡。相关内容另见作者的《文水话与北京话字音、词汇比较》(《方言与普通话集刊》七,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至于《中国音韵学研究》字表中“比、皮”是[pi]、[p’i],而不是[p]、[p’]等等,一种理解是,发音人有意向官话靠拢,避免或掩盖“土音”,也就是发音人是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官话的读书人,他有意按自己掌握的官话发音。发音人回避某些语音现象,在方言调查中是比较常见的;即使是记自己的方言,有些所谓不雅的词语,也是尽量回避的。现在无法判断具体情况,但这种情况是很可能的。最不好解释对入声的处理。高氏字汇中除广州、客家、汕头、福州四点以[-p]、[-t]、[-k]表示入声外,上海、温州以北都没有标记入声。该书第十四章说:“上海的阴阳入都是促收(收于喉部闭音[-])。”紧接着又说:“温州的阴阳入是舒收的,它们跟别的声调的不同只在调值的分别。”高氏认为北方话没有入声。字表中属于现在称为晋语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大同、太原、兴县、太谷、文水、凤台(今晋城)诸点自然更没有入声。或许高氏另有标准。北方话没有入声的看法影响了中国语言学界几十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些语言学家沿用高本汉的说法,仍然这么说,王瑶先生(晋中平遥人)说:“谁说北方没有入声?你们听,我的话里就有入声。”前述文章所用语料,文水用的是20年代的材料,周围各点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材料(高氏书中没有)。80年代的材料虽然是不同人分别调查,却有大致相同或者相近的标准和方法,与高本汉有很大或者比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情况下得来的材料不宜简单地放在一起比较运用,需要审慎分辨。
  高本汉对中国现代语言学有重大贡献,方言调查也为中国同行提供了范例,他有关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有的音记很细,如文水话的“母”记作[mbu]、“努”记作[ndou],不仅准确,而且说得上细微。至于具体具体描写则应当分析对待。《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译者提纲”里客气地说:“这部书对于声调的说明跟记录最不见长。”这句话应该引起相关研究者注意,特别是引用应当慎重。
  
  指称父亲的“大”应读平声
  
  不时看到有关语言的论著里说到,一些地方以“大”指称父亲,有的引及古代用例。明陈士元《俗语解》二:“河北呼父曰大。”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父曰爹,又曰别,又曰大。”乾隆五十九年(1794)《(陕西)华阴县志》:“父曰大。”古代没有音标,这些记载也没有注明声调。似乎就对应于今普通话的“大”,读去声。古今作品用见到的都是“大”。或许写了别的字,人们没有注意到。吾乡山西文水话里也有类似用法,兹略予说明。
  吾乡指称(不能面称)父亲为“大”,读(说)平声。当地平声不分阴阳,通过变调辨别,当为阴平。在乡间时活动范围狭小,我没有听到过以“大(阴平)”称呼自己父亲的情况。他称则如:“他大(阴平)叫他念书(上学),他就是不去。”“他大(阴平)死了他妈改嫁了,就跟奶奶厮守。”某死去丈夫的女子对别人说:“猴鬼(指自己的儿子)他大(阴平)在的时候……”凡此绝不能读(说)成去声。常用字里没有对应的同音同调的字。有时候可以重叠,而读(说)入声[tata], 如可以说:“再不听话,我告诉你[tata]。”这时候可以写同音的阴入字“答”。不能写阳入字“达”。
  “大”当地白读为[tI]去声,用于众多普通事物。文水县西山区有个村庄叫大村,平时常叫“[tI](去声)村”。用于序数排行,也读(说)成[tI](去声)。转用于人称,“大爷(伯父)、大舅、大姑、大姨”进及“大娘(伯母)、大妗子、大姑父、大姨父”也都读[tI](去声)。由排行转用于名字,即以排行命名,长子叫“[tI](去声)则”,次子叫“二则”。我们那条街上有不同年龄段的两个[tI](去声)则。——写“则”不写“子”。上世纪80年代前期,有个电影叫 《二子开店》,我一直以为是两个儿子开店。后来看了片段,才知道是老二开店。在我们那里,一定是写“二则开店”。——“大”白读[tI](去声)与中古音“驮(d-)”等同属“箇”韵,与“歌罗磨簸科河搓”等同为“果”摄字。
  1946年,欧阳山写过一本反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小说《高乾大》。第二章写到高乾大的儿子高拴儿到合作社找他爹,说:“我找我大。”同一章高拴儿的未婚妻任桂花说:“我妈死得很早,十岁上我就跟我大。”第六章有高拴儿说及他父亲和任桂花父亲的一段话:“你任桂花既然不念过去的情义,要依顺你大,我又何苦一定要反对我大。谁都知道我大比她大办合作社办得好。”第八章写高拴儿走进高乾大所在的房间里叫了一声:“大,我来了。”是陕北不仅可以以“大”指父亲,而且可以用于面称。六十多年前在陕北生活过一段时间,听到过称父亲为“大”,印象里是平声,而非去声。而《高乾大》书名里的“乾大”,书名英文译为ucle,对应父辈男性。
  吾乡“大”读(说)去声而用于人称,指姐姐,而且用于面称但需要重叠,说成“大大”。二姐叫“二大大”等。普通话中,父母称说自己子女老大,文水话说[tI] [tI],均去声,绝不能是文读,写成汉字,只能是“大大”。汉字字形与称呼姐姐的“大大”相同。同一方言的人称范畴,不大可能以同一语音形式称呼不同辈分的人。吾乡“大”平声指父,去声指称姐,正符合四声别义的原则。
  一些汉语方言词典“大”字条列有指称父亲的义项。我感觉是根据各种书面资料,未必全是直接调查所得,所标某一方言中“大”的读音,当是该地“大”的去声,再列各个义项。董树人先生《新编北京方言词典》前言中说,他在北京大兴调查时听到“我大今年八十多岁了”。那应该是去声而非平声。我以为很可能是外乡移民的后裔。大兴至今有长(Z-)子营、屯留营、大同营等历史上的山西移民聚居典。
  就这一具体事项,我询问过一些太原、晋北定襄、文水东邻祁县、南邻汾阳和孝义等地的朋友,他们都证实,当地以da指称父亲是平声,不是去声。
  
  (通讯地址:10087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薜宝珠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为了维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事业工作正常开展所占有、使用的资
整体资产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探索李丰所谓整体资产评估,即对由多个(多种)单项资产组成的综合体的评估,笔者在从事整体资产评估实务操作中,遇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我国1-2月国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今年1-2月我国国民经济在适度降温中仍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宏观经济景气值继续处于“黄灯区”(基本正常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物价的涨幅过
以计划为龙头搞好宏观调控厦门市计委吴明哲要完成宏观调控任务,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协调管理。大家知道,宏观调控的基本要素,一是调控目标,二是调控政策,三是调控手段。宏观调控的
深刻领会《建议》精神做好各项经济工作吴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建议》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是我国12亿人民迎接21世纪的宏伟纲领。它不仅在时间上是两个世纪的跨越,同时也是我
程光裕会长热忱希望沪皖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大力支持,使黄山委员会这一社团组织真正成为推动沪皖科技进步与振兴经济的一股战斗力量。 President Cheng Guangyu war
计委在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中应成为牵头部门安徽省计委汤登安目前,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中,许多部门都与宏观经济的协调与运行有关,如计委、财政、银行、劳动工资、价格、工商等。
以油松、侧柏、中槐等西北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作研究对象,采用蘸根和土壤施入等几种不同的使用方法,将旱露植保土壤改良保水剂应用于植苗造林和播种育苗,观察在干旱条件下
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滞后的症结与现实选择陈崇龙一、问题的提出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由于受到职能、体制、机构、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制约,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管理体系、管理方
河北省的清河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地下无资源,地上无特产,而且不靠山,不靠水,不靠交通干线,不靠大中城市,198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3元,是全省18个贫困县之一。但从1984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