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道德的解读以及中国现阶段医德情况的讨论

来源 :社科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不断进行质疑。从职业道德的历史来看,我国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在目前医疗资源有限,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医德教育,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医德的前提是,促进医疗机构改革,建立良性竞争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
  【关 键 词】医德 职业 教育 改革
  近两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不断提出质疑,特别是今年媒体先后报道医院与患者之间产生矛盾的事件,使得医院不断成为社会焦点,医疗工作者道德修养成为媒体和大众拷问的内容。本文就医德问题进行展开,希望能够有助于明晰一些概念。
  一、职业道德形成条件
  所谓职业道德,指的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1]。
  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并不相同。专业精神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热爱和投入的品质。专业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任何一个工作职位所必须履行的职业功能;另一方面包含了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与职业道德相比较,专业精神充分考虑了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行业内简单的演绎和应用。与职业道德相比较,专业精神较职业道德外延性更为广泛。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医学专业精神有过精辟的论述[1][2]。
  本文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对于医德论述,本文所阐述的内容仍然依循传统的论述,通过对职业道德的形成、现状,分析我国医德的现状。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行业规则,因此职业道德产生必然与职业的产生密切相关,职业道德产生的前提是社会分工。
  在自然经济时期,人们劳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养育家庭,而不是为了生产交换。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的出现,社会分工成为必然。人们劳作的主要目的演化为产品交换。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行业逐渐获得外部人群的认可,内业内逐渐形成了一种规则,这种规则逐渐延续、得到补充,这个过程就形成了职业道德。
  因此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征:①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种社会规范,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②这种社会规范并没有明确的形式,它可以表现为社会观念,也可以表现为某种习惯或者观念。③职业道德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④职业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与社会传统具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多元性,不同的国家、行业间可能具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能否定职业道德的普遍性。
  职业道德虽然是一种行业内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是契约式的,是个体与行业和社会之间所形成的一个规则。这种契约的前提仍然是法律基础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没有这两点作为保障,契约就没有了得以存在的基础。
  二、职业道德是个体、群体、社会三方博弈的结果
  职业道德是在行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业内部规则,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尊重这个道德体系。因为只有维护职业道德体系,才能有利于该职业在社会中的存在。因此职业道德的实质在于,行业通过对执业人员进行约束,而从达到本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承认。职业道德是为了保护本行业存在的一种潜规则。
  从社会层次来看,行业在运行过程中,如果执业人员都尊重这个体系,这个职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也会不断增加,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多。这个职业所能选择的人群数量增加,也就可以从中选拔出优秀的人群。如果这个行业内,个人出于自己的目的,违背或者不遵守行业规范,那么由于行业规则的存在,行业内部和社会外部会对这些人进行谴责,直至将这个人从行业内部清除出去,以达到维护行业的存在和荣誉。如果该行业采取宽容的态度,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不能遵守行业规则的人越来越多,最终使得这个行业成为社会或者法律制裁的对象,行业内部也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从职业道德的形式来看,该规范带有契约性质,是个人、行业、社会三者之间逐渐形成的一种契约形式。职业道德是个人、行业、社会三者博弈的结果。
  三、中国的职业道德的概念并不健全
  西方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颁布已经为财产私有化确定了法律基础,在此以后,法律已经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西方社会很容易在法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契约机制。
  清朝之前,中国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并没有在中国得以实现。小农经济的特点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因此在中国内部,虽然出现过不同的职业,但是由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职业道德。
  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明清以前,中国一直采用了以士大夫为核心君主制,虽然我国也有法律,但是法律并没有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社会所强调的是以儒家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这个体系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这种宗族式体系的一个特点是以三纲为核心的专制制度,强调以个人品质管理社会,强调以家族法统替代法律。这种制度的既否定了个体的发展,也压制了社会的现代化。因此在社会进入工业化文明以后,这种僵死的体系必然要被先进的社会制度所替代。
  改革开放以后,旧有的职业体系被打破,个体模式的出现、西方价值观的出现,使得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个人的利益,而在现在的社会转型期间,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释,而在这个环节中,职业道德也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四、中国的职业道德处于初级阶段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逐渐出现的行业规范。西方社会在进入工业化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分工逐渐形成。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資本主义国家经过自由经济、经济危机、垄断,逐渐形成了将法律渗入到社会的边边角角,法律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职业道德形成所需要条件逐渐具备,职业道德概念逐渐成形。   而我国在经历半殖民半封建之后,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我国在已经工业化过程,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但是在社会主义初期,采用低工资广就业的制度,社会工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提高个体素质、提高社会整体道德品质来实现。
  当旧有的体系被打破之后,我国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法律体系并没有同步提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的时候,在职业道德与生存压力之间,职业道德自然会从属于生存压力。而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官僚化和贪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制约道德体系的两个因素,社会不可能在允许某些阶层巧取豪夺的前提下,要求另一些阶层遵从职业道德。
  五、医德在职业道德中的特殊性
  醫德作为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内容,具有职业道德的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从理论上来看,医德主要涉及两种关系,一方面,医德是指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医德也包含同行业之间的关系。
  前者由于对医疗知识的占有不同,医生处于一个相对强者的位置,这也容易导致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造成患者群体心理上的自卑情绪,导致矛盾的产生。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于医务人员的人文教育、沟通技巧得到改善。由于对于医疗资源占有率的差异,医务人员有可能利用这种对于知识的占有权,从中谋取私立。而这个环节是目前最为人们所诟病的症结,而这个环节不可能单纯依靠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改变。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改变和杜绝这种情况。
  行业内部的竞争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资源有限,根据卫生部网站《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截至2008年,我国执业医师171.467万人;2005年,我国高级、副高级、主治医师分别为4.2万、18.8、53.9万人;学历构成比为博士0.3%,硕士1.3%,大学15.5%,大专29.0%,中专43.9%,高中以下10.0%,说明我国目前执业医师中,本科以下学历占有82.9%,中高级以上医师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医疗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一线城市和大型医疗机构,基层单位医务人员明显不足。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因此行业内部的竞争并不明显。
  六、医德被忽略的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
  医务人员是所有从业人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一方面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涉及到人的生命,社会对于这类人群的道德要求和技术要求都很高,另一个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强调官本位的观念,医务人员的地位并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医生在国内社会低位并不高。
  前面已经说到职业道德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社会分工已经成为显示,而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并不健全。
  虽然我国医学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我国目前的医学院校的教育仍以职业化教育为主,主要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授课,不重视学生的人文化教育,学生的人文修养不足[3][4]。
  七、提高医务人员道德素质的方式
  职业道德的出现是社会逐渐成熟的一个标志。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职业分工已经在我国出现。从广义角度而言,社会职业道德的建立前提已经具备。目前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法制教育。
  医疗行业作为社会行业的一部分,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因此加强和维护医德,也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进步。在现有的条件下,单纯强调德育教育是不可能改变现有情况。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改变现有的医疗机构模式,建立合理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增加医疗投入和医务人员收入,加强对于医疗人员的人文教育,是改变现有情况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杜治政.关于医学精神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7,28(3):1-5.
  [2]胡林英,丛亚丽.医学专业精神的初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7;28(3):10-3.
  [3]于景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4):109-10.
  [4]尹瑞法,陈士福,刘均民.和谐医德教育:基于时代价值的一种解读及建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46-7,156.
  [5]王易,邱吉.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
期刊
为了解决大同市水资源匮乏问题,构建了一个以地区经济效益和地区社会效益为目标函数的模型,设立了区域供水能力约束、用户需水量约束、非负约束,通过层次分析法把该多目标问题直接转换为单目标问题。同时运用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对不同水平年下不同保证率的大同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最优解。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收集整理大同市基本资料
  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大同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现状、气候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并对大同市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选取2017年为现状年。
  2、大同市的供需水量预测
随着电网规模的发展,我国正在建设更多的抽水蓄能电站来担负电网调峰、填谷、调相和事故备用等任务,以提高电网品质,优化电源结构。与常规水电站相比,抽水蓄能电站水头高,管道长,机组工况转换频繁,其水力过渡过程特性更为复杂。水力过渡过程会引起输水系统和机组的压力和流量等参数的剧烈变化,可能对输水建筑物和机组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引发事故。因此,研究抽水蓄能电站水力过渡过程特性,对于找出合理的控制方法,保证抽
本文基于当前研究区内水资源实际问题,以未来水资源综合管理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区的径流模拟及气候变化下径流响应研究。以SWAT模型作为研究工具,首先构建研究区流域土地利用、土壤、气象水文数据库;将SWAT模型进行本地化构建,并利用SWAT-CUP软件中的SUFI-2算法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及参数率定、验证,评价模型精度指标;最后基于情景驱动技术,分析气温和降雨变化对流域径流产生的影响。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内容摘要】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际关系最真实的反映。志愿精神是“舶来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通过两种精神对比研究,志愿精神在雷锋精神的基础上对德性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充实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德性 雷锋精神 志愿精神 比较  雷锋精神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对人们道德认知影响最深的
期刊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其中91%用于灌溉,但受灌水设备老化、灌溉技术落后和灌区用水管理不当的影响,导致我国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5左右,仅占发达国家的70%。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镇用水、环境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了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因此,科学管理灌溉用水,建立灌溉用水优化配置模型,对于高效利用灌区有限的水资源,促进灌区生态环境和经济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效率低的问题更加严重。降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因此雨水资源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对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山西省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水资源短缺、降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对雨水集蓄并利用于农业进行研究,分析了阳曲县的降水特性;计算了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的集雨潜力;并且以设施番茄为例计算了其不同年型下的作物需水量。目的是为实验区及类似地区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涵养地下水源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指导与理论依据
饮用水安全与人类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也是国家和政府所关注的大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介休市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必须重视水源地安全建设。本文通过对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城区水源地和兴地水源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源地地质环境条件,从水量、水质、生态、监控与管理、应急能力五个方面选取31个饮用
通过小流域水文模型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王家会水文站流域及太原市娄烦水文站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HEC-DSSVue计算软件以及HEC-HMS模型,分别建立了研究区的HEC-HMS洪水预报模型,并对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研究,旨在为小流域的洪水预报提供借鉴与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收集1958~2014年王家会水文站流域7个雨量站的降雨资料、王家会水文站流量资料,1995~2017娄烦水文站流域3个雨量站的降雨资料、娄烦水文站流量资料,
三川河是晋西汇入黄河北干流左岸诸多支流中的第二大支流,柳林河段位于三川河道的下游区域,是入黄河道最后的防线。多年来,由于河道护岸工程和堤防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工程老化、河道内垃圾堆放、河道自然淤积等问题的凸显,严重影响河道的正常行洪以及生态环境。因此,本研究对于河道的综合治理及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柳林河段庙湾至柳林电厂段约7632m河道为研究对象,针对三川河柳林河段现状存在问题,借鉴了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