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吕叔湘先生也说:“学生的学,应当是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行家们的独到见解为我们指明了教与学的关系。面对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新的改进,关键在于真正做到学生学习自主化。所谓“自主化”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创造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略谈几点见解。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的教学观注重树立师道尊严,教师总板着面孔,让学生望而生畏;“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只重视教学效果,忽视思想品德等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追求高分数,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这种强迫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避而远之,就连反应灵敏的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也处于消极的状态。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容易受伤害。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平等的合作关系,以营造互相尊重、理解、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用真诚、亲切的微笑,热情洋溢的儿童化语言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我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启发:“别紧张,你先坐下,仔细想想再说”“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请你再仔细想想”……当他们回答完问题时,不时地送给他们一句激励语“太棒了”“好极了”“你真厉害”“你进步了”,短短的一句激励语就像一股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励学生奋进,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渐渐的,学生的兴趣更大的引发了,连学困生也减少了,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宽松融洽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课堂气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充满爱和愉快的七分钟获得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内化成为积极思考、自动参与的自主学习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去。如教《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我便营造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气氛。
  显然,这种以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进行对话的开场白,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激励,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觉得十分亲切,感兴趣。这就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参与,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的真谛说到底就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周玉仁教授说:凡是学生自己探索的,老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这句话至真至理,告诉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分析、领悟获取新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行尝试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在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我大胆放手,创造各种途径和渠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如采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组里发表见解,然后再让每位学生在班级发言,交流探讨新知识。这就要求每个学生要勤动脑,勤思考,交流中他们不但可以互相订正,还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地获取新知识。通过小组讨论,不但使学生能够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还使学生懂得平时应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可见,大胆放手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鼓励质疑问难的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必须教学生有疑,有疑才能产生读书的兴趣,才能明白读书的目的。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发挥。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应当提倡鼓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次推进,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条件。因此,每教新课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然后由教师点拨后再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如教《乌鸦喝水》这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这就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敢思、敢问、乐于质疑,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只有把“教师传授型”的课堂真正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型”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就业陷入困境,文章从性别、年龄、专业等入手分析研究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和基本特征。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过度化导致就业难问题,本文认为就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才是根本原因。文章从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劳动立法、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提高研究生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针对解决研究生就业困境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 高等教育 解决途径  从就业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
【摘 要】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的世界,是一个极具能量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新时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在形式上要活、内容上要新、方法上要科学、管理上要有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生活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堂教学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 教师满足于一讲了之,学生满足于一听了之。由此看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我在日常教学时就围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陶行知先生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针对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一直持续攀升,而大学生村官也是在这些年异军突起,成为很多大学生锻炼自己实践能力,回馈社会,感恩故乡的一股强硬的势头。取得的骄人的成绩,为社会进献了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在众多大学生村官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思想问题,往往对事务的认识度还是不够成熟和完整,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
【摘 要】品德教学和班队活动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相互交叉又有内在沟通,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品德教材的关键点、生长点和空白点,来丰富班队活动的内涵,拓展班队活动的视角,提升班队活动的品质,从而引领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  【关键词】品德教学 班队活动 整合研究  品德课标指出,品德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后
【摘 要】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的努力。而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尽量关爱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认识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根源,调治留守生心理,使其正确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家庭、学校、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 健康发展  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法制节目,引发了我的深思,节目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学生,
【摘 要】中职学生只是单纯的拥有专业技能还不够,还应在岗位意识和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上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就应在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以及实践中植入以上相关元素。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想文化 目标定位 实践  作为向社会输送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中职学校(下文简称:学校),在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在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上下工夫。之所以这样讲,实则归因于思想文化本身在人精神领域
英语教学可以从我国语文教育中借鉴一些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增强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并将其与传统的工具性相结合,可以综合提高英语教师的德育素质和能力,提高英语德育实效。  一、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的精髓  英语具有人文学科性质,同样可以弘扬人文精神。无论是汉语英语课都有其工具性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考的工具。语言又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负载着人类文化,包含着人文精神。一个民族
期刊
本人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初步形成了以“导学案”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学习方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运用“问题 方法 应用=问题解决”的策略,强化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应用创造意识,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形成个性发展空间,培养交往能力和应用创造能力,最终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一、“问题解决”模式的形成  (一)课前导学,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