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洗钱”行为入刑的理解和司法认定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_m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修正案(十一)》将“自洗钱”行为纳入了刑法第191条的适用范围.“自洗钱”行为入刑后,实施掩饰、隐瞒等“自洗钱”行为应单独定罪,并与上游犯罪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来处理.要区分单纯的持有,或者依照财物的通常效能加以占有、使用、窝藏、转移等“物理层面”上转移赃物的行为,并要注意“自洗钱”犯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和窝藏、转移、隐瞒毒赃罪等传统赃物罪的区别.
其他文献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针对“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者”“合法知悉、获取商业秘密者”和“间接侵犯商业秘密者”三类主体分别规定了相应的行为类型.不正当手段的认定应与本罪列举的具体行为方式具有等质性;商业秘密权利人不支付奖励或补偿可成为合法知悉、获取商业秘密者终止保密义务的事由;保密义务不再限于协商确定的约定义务,但应排除推定义务;间接侵犯商业秘密条款排除善意第三人归责的可能性,且间接之间接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不应入罪.
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章“证据”中专门设置两节规定了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与认定.在争议中发展的心理测试技术,作为审查言词证据的科学方法,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近期办结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中,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运用心理测试技术协助检察官排除无辜、甄别真凶,防止了一起错案的发生.在实践中,应坚持科学精神,严守专业规范,注重团队协作,加强检技融合,真正发挥心理测试技术在辅助检察官审查判断言词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