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伤不起”在媒体报刊中的使用情况来总结其新义,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语义引申和其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伤不起 新义 隐喻 语言经济性原则 求新心理
一、引言
“伤不起”我们并不陌生,汉语本来就有,而近来在网络上“伤不起”频频以新面貌出现。
(1)年不老色已衰 这几个职业伤不起(中国新闻网,2011年4月20日)
例(1)是说要避免未老先衰,这几个职业我们还是别做。“伤不起”最初在人人网、QQ空间里以标题的形式流行,常常表现为“这样的XXX你伤不起”,表示“伤害不起”的意思。2011年“伤不起”开始彻底火爆起来了,并且以“咆哮体”的形式大肆流行开来。最近网络上掀起的咆哮热潮,源于一篇名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的帖子。帖中有连篇的感叹号、语气词“啊”以及大量“有木有”,抱怨法语难学至极和自己所遭受的折磨。该帖一出迅速催生了各种版本的“咆哮体”,从咆哮外语难学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如“办公室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有木有!”“学越南语的你们伤不起”“设计飞机的女生你们伤不起”等等,就连文化娱乐圈里不少名人也加入了咆哮大军。如王菲在微博上转发网友的《喜欢王菲的人你更加伤不起》。
二、“伤不起”的新义
随着“咆哮体”的风行,“伤不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输入“伤不起”,我们搜索到了54700000篇相关网页,通过对具体语料的观察,发现它在不同语境中语义会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
(一)某人或某物由于受外物的影响而变得脆弱不堪,经受不起伤害
(2)菜价下跌水果价翻倍 菜农“伤不起”市民吃不起(《华西都市报》2011年4月25日)
(3)高粮价让全球经济伤不起(《经济参考报》2011年4月25日)
例(2)是说菜价下跌使菜农经受巨大损失,经受不起伤害。例(3)是说粮价太高让全球经济承受不起负担。
(二)某物很雷人,超出人们接受和理解的底线,让人惹不起、得罪不起、很无奈
(4)苹果手机曝天价维修费 顾客称“伤不起”(《新京报》2011年3月25日)
(5)关羽和曹操“断背”?低俗的炒作你伤不起! (东方网2011年4月20日)
例(4)是说苹果手机维修费高得离谱,雷倒顾客,让顾客很无奈。例(5)是说低俗的炒作太雷人了,我们惹不起。
(三)某物质量和性能很好,让人无法拒绝
(6)给力新鲜生活 哪样的保鲜冰箱你伤不起?(万维家电网,2011年4月4日)
(7)小户型又如何!!小户型就不能有大气派吗!!就不能装出高品味吗!小户型你伤不起!!你伤不起!!20款精致家庭小餐厅,小户型装修必选,有木有!!有木有!!(人民网·手机看新闻,2011年3月22日)
例(6)只是标题,全文通过宣传数款质优价廉的保鲜冰箱,意在说明保鲜冰箱应该成为消费者们的首选。例(7)是说小户型也好得让人无法拒绝。
“XXX,你伤不起”常用来作为文章标题,“XXX”为受事,“你”为施事,上例中除了“菜农‘伤不起’”中隐现了施事“你”以外,都有施事。
其实,网络新词在流行过程中,语义往往难以迅速稳固下来,如以前“给力”“雷人”在流行的时候语义内涵并不稳固。这就造成了一些“伤不起”既可以理解为语义一也可以理解为语义二,从而使得句中施事和受事语义角色难以确认。例如:
(8)津城工薪车主:高油价伤不起(新华网 2011年4月2日)
例(8)既可理解为高油价让车主承受不起,“高油价”为施事,“车主”是受事,亦可理解为油价太高,车主惹不起,很无奈,“车主”为施事,“高油价”是受事。
三、“伤不起”语义引申的语言学原理
下面从语言学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伤不起”语义引申的相关问题。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隐喻。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伤不起”从“承受不起伤害、很脆弱”义引申出“某人某物让人很无奈”,再由“无奈”引申出“某物让人拒绝不了”,其间的联系都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很无奈”包含着“心理承受不起伤害的语义特征”,“让人拒绝不了”也包含着“很无奈的语义特征”。“伤不起”的对象本是某人,由于语义引申,其所指对象也可以是事物了,如例(3)中“伤不起”的对象是“全球经济”。而这种变化符合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模式。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语音系统,还是词语、语法结构等方面都受到经济性原则的潜在制约。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Martinet)在研究中发现,经济原则始终是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语言的进化发展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是人类交际的需求;另一个是人类具有想将其心智和身体活动降到最低程度的特性。人们的这种交际需求和生理、心理上的倾向构成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同其他事物一样,人类言语行为也遵循着省力原则。因此,人们会抛弃“经受不起伤害”和“很无奈、很雷人、无法拒绝”等短语不用,而选用旧词“伤不起”并赋予新义。这属于“旧瓶装新酒”现象,这同前些年的“套餐”“王道”流行时的情况一样,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趣异心理,“伤不起”新义项的获得和它的流行,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力求新变的心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当然,人们可以直接使用“雷人、无语”等词或短语,但这些并不能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用“伤不起”表达这些新义,极大地迎合了大众的求新求异心理。
四、结论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伤不起”获得了丰富的语义内涵,增强了其表达力和生命力,扩大了其使用的范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它的流行。至于能否继续流行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何雅文,许亮华.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模式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10,(11).
(王勇南京大学文学院210093)
关键词:伤不起 新义 隐喻 语言经济性原则 求新心理
一、引言
“伤不起”我们并不陌生,汉语本来就有,而近来在网络上“伤不起”频频以新面貌出现。
(1)年不老色已衰 这几个职业伤不起(中国新闻网,2011年4月20日)
例(1)是说要避免未老先衰,这几个职业我们还是别做。“伤不起”最初在人人网、QQ空间里以标题的形式流行,常常表现为“这样的XXX你伤不起”,表示“伤害不起”的意思。2011年“伤不起”开始彻底火爆起来了,并且以“咆哮体”的形式大肆流行开来。最近网络上掀起的咆哮热潮,源于一篇名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的帖子。帖中有连篇的感叹号、语气词“啊”以及大量“有木有”,抱怨法语难学至极和自己所遭受的折磨。该帖一出迅速催生了各种版本的“咆哮体”,从咆哮外语难学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如“办公室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有木有!”“学越南语的你们伤不起”“设计飞机的女生你们伤不起”等等,就连文化娱乐圈里不少名人也加入了咆哮大军。如王菲在微博上转发网友的《喜欢王菲的人你更加伤不起》。
二、“伤不起”的新义
随着“咆哮体”的风行,“伤不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输入“伤不起”,我们搜索到了54700000篇相关网页,通过对具体语料的观察,发现它在不同语境中语义会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
(一)某人或某物由于受外物的影响而变得脆弱不堪,经受不起伤害
(2)菜价下跌水果价翻倍 菜农“伤不起”市民吃不起(《华西都市报》2011年4月25日)
(3)高粮价让全球经济伤不起(《经济参考报》2011年4月25日)
例(2)是说菜价下跌使菜农经受巨大损失,经受不起伤害。例(3)是说粮价太高让全球经济承受不起负担。
(二)某物很雷人,超出人们接受和理解的底线,让人惹不起、得罪不起、很无奈
(4)苹果手机曝天价维修费 顾客称“伤不起”(《新京报》2011年3月25日)
(5)关羽和曹操“断背”?低俗的炒作你伤不起! (东方网2011年4月20日)
例(4)是说苹果手机维修费高得离谱,雷倒顾客,让顾客很无奈。例(5)是说低俗的炒作太雷人了,我们惹不起。
(三)某物质量和性能很好,让人无法拒绝
(6)给力新鲜生活 哪样的保鲜冰箱你伤不起?(万维家电网,2011年4月4日)
(7)小户型又如何!!小户型就不能有大气派吗!!就不能装出高品味吗!小户型你伤不起!!你伤不起!!20款精致家庭小餐厅,小户型装修必选,有木有!!有木有!!(人民网·手机看新闻,2011年3月22日)
例(6)只是标题,全文通过宣传数款质优价廉的保鲜冰箱,意在说明保鲜冰箱应该成为消费者们的首选。例(7)是说小户型也好得让人无法拒绝。
“XXX,你伤不起”常用来作为文章标题,“XXX”为受事,“你”为施事,上例中除了“菜农‘伤不起’”中隐现了施事“你”以外,都有施事。
其实,网络新词在流行过程中,语义往往难以迅速稳固下来,如以前“给力”“雷人”在流行的时候语义内涵并不稳固。这就造成了一些“伤不起”既可以理解为语义一也可以理解为语义二,从而使得句中施事和受事语义角色难以确认。例如:
(8)津城工薪车主:高油价伤不起(新华网 2011年4月2日)
例(8)既可理解为高油价让车主承受不起,“高油价”为施事,“车主”是受事,亦可理解为油价太高,车主惹不起,很无奈,“车主”为施事,“高油价”是受事。
三、“伤不起”语义引申的语言学原理
下面从语言学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伤不起”语义引申的相关问题。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隐喻。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伤不起”从“承受不起伤害、很脆弱”义引申出“某人某物让人很无奈”,再由“无奈”引申出“某物让人拒绝不了”,其间的联系都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很无奈”包含着“心理承受不起伤害的语义特征”,“让人拒绝不了”也包含着“很无奈的语义特征”。“伤不起”的对象本是某人,由于语义引申,其所指对象也可以是事物了,如例(3)中“伤不起”的对象是“全球经济”。而这种变化符合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模式。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语音系统,还是词语、语法结构等方面都受到经济性原则的潜在制约。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Martinet)在研究中发现,经济原则始终是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语言的进化发展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是人类交际的需求;另一个是人类具有想将其心智和身体活动降到最低程度的特性。人们的这种交际需求和生理、心理上的倾向构成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同其他事物一样,人类言语行为也遵循着省力原则。因此,人们会抛弃“经受不起伤害”和“很无奈、很雷人、无法拒绝”等短语不用,而选用旧词“伤不起”并赋予新义。这属于“旧瓶装新酒”现象,这同前些年的“套餐”“王道”流行时的情况一样,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趣异心理,“伤不起”新义项的获得和它的流行,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力求新变的心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当然,人们可以直接使用“雷人、无语”等词或短语,但这些并不能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用“伤不起”表达这些新义,极大地迎合了大众的求新求异心理。
四、结论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伤不起”获得了丰富的语义内涵,增强了其表达力和生命力,扩大了其使用的范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它的流行。至于能否继续流行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何雅文,许亮华.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模式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10,(11).
(王勇南京大学文学院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