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电子备课的方式进行了全新探索,摒弃了目前电子备课系统仅仅只是上传一篇教学设计电子文档的备课方式,重构了一个集备课与授课一体的网上备课系统,并由此对如何实现备授课的有效衔接、如何借助教学模式引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如何使用微教学单元库促进教师利用优质资源等途径进行了阐述,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备课系统;微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44-03
引 言
由于无论是传统的备课还是网上电子备课都无法保证教师的备授有效衔接问题。所以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笔者独立研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学科电子备课系统,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备课方式进行了全新探索。
该系统完全摒弃了目前电子备课系统仅仅是上传一篇教学设计电子文档的形式,探索了如何实现备授课有效衔接、如何借助教学模式来引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如何使用微教学单元库来促进教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为了重构一个集备课、授课于一体的新型备课系统,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探索。
一、精细设计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提高备课的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把课备好,要能让教师静心地去思考如何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新型备课系统的设计上,首要任务就是要能体现让教师去认真备课,笔者是借助程序去引导教师认真备课的。
1.采用表格式界面,引领教师细化教学过程
在新型备课系统下备课完全不同于上传一篇电子文档的形式,而是在一个友好的备课界面引导下,将该课的课题、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课时等基本信息分类录入信息库,有利于今后计算机的分类检索和数据分析。因为表格式教学设计能把教学过程的层次结构罗列清晰,特别是在备课时能促使教师权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比重,又比描述式教学设计更加直观,所以新型备课系统在教学过程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了表格式界面。为了有利于教师的精细化备课,表格的每行都一一对应着一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基本备课元素。因为每行单元格都能随意进行单独修改,因而编辑起来非常方便。为了让教师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系统能做到按教师的意图随时增加和删减教学环节,并还能将指定的教学环节整体前后搬移,直到修改到教师满意为止。
备课系统为了能引领教师自觉运用新课程理念,除了上述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基本备课元素外,备课系统还创新地增加了“课标依据”选项,提醒教师在备教学环节时要紧扣课标来进行教学设计,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教学互动”一栏,来提醒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在什么样的时机下如何恰到好处地与学生进行“广播教学”、“学生演示”、“展示作品”、“师生交流”等教学互动。在每个小环节的设计结束都还要填写“预估教学时长”,方便教师掌握上课的时间,提前把握课堂的节奏。在整个教学设计完成时,系统能准确估算出本课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能把教学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
2.采用一体化设计,有效衔接备课与授课环节
网上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在上课时也会经常进行课件的演示和操作,所以新型备课系统在指导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如何去指导教师备教学资源。所以备课系统中设置了“教学资源”一栏,专门用来为相应的教学环节配备教学资源并生成课件。教师在备好师生活动后,就可以给相应的教学环节配置需要用到的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乃至微课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自己制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在各类教学资源平台上获得。虽然这些教学资源都是从各处搜集来的零散的、孤立的、素材型的图片、文字、视频……,但是一旦上传到该教学环节下,备课系统会直接生成上课用的课件,并能进行在线使用。技术瓶颈的突破使得做课件不再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而像是在使用傻瓜式照相机一样方便。教师在备课时只要多关注如何去实现教学本身,而无需过多关注技术上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为我所用的作用,大大增加了新型备课系统的实用价值。这种一体化设计将备课和授课环节进行了有效衔接,从系统设计上保证了教师只有认真备了课,才能有课件资源去授课,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备授课情况,能保证备授一致。
由于备课的所有信息和资料都上传到服务器,所以教师可以在家里、办公室等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备课,然后再在网络教室、比赛场地等教学场所使用备课系统中的课件资源进行上课,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
二、合理借鉴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在备课中通过应用一些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系统化,还可以达到一个整体优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并能随着教学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完善。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允许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总是说某一种模式先进,而其他模式都有欠缺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如果某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会随着教师们的不断充实与提高而日臻完善,否则就会被逐渐淘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备课系统的设计中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作用。
1.固化多种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新型备课系统采用开放式程序设计,固化了多种前人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整理了一些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讲解接受式、探究发现式、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式等几十种有广泛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并按照其特点进行初步归类后再进行数字化。同时又结合多年来本地老师实践过的各类研究课、优质课、观摩课,提炼出的一些教学模式,笔者把这些模式都固化到系统里让教师们作为重要参考在备课时选择。教师在选择了某种教学模式后,系统就会自动规划出相应的教学流程,然后就可以在这种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细化了,这种备课方式能有效促使教师主动去应用教学模式。在备课中,如果又觉得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本课的教学,可以随时修改或重新选择到另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能非常方便教师借鉴成功者的经验,还能促进教师主动引用前人成功的模式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备课系统;微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44-03
引 言
由于无论是传统的备课还是网上电子备课都无法保证教师的备授有效衔接问题。所以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笔者独立研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学科电子备课系统,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备课方式进行了全新探索。
该系统完全摒弃了目前电子备课系统仅仅是上传一篇教学设计电子文档的形式,探索了如何实现备授课有效衔接、如何借助教学模式来引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如何使用微教学单元库来促进教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为了重构一个集备课、授课于一体的新型备课系统,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探索。
一、精细设计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提高备课的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把课备好,要能让教师静心地去思考如何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新型备课系统的设计上,首要任务就是要能体现让教师去认真备课,笔者是借助程序去引导教师认真备课的。
1.采用表格式界面,引领教师细化教学过程
在新型备课系统下备课完全不同于上传一篇电子文档的形式,而是在一个友好的备课界面引导下,将该课的课题、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课时等基本信息分类录入信息库,有利于今后计算机的分类检索和数据分析。因为表格式教学设计能把教学过程的层次结构罗列清晰,特别是在备课时能促使教师权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比重,又比描述式教学设计更加直观,所以新型备课系统在教学过程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了表格式界面。为了有利于教师的精细化备课,表格的每行都一一对应着一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基本备课元素。因为每行单元格都能随意进行单独修改,因而编辑起来非常方便。为了让教师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系统能做到按教师的意图随时增加和删减教学环节,并还能将指定的教学环节整体前后搬移,直到修改到教师满意为止。
备课系统为了能引领教师自觉运用新课程理念,除了上述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基本备课元素外,备课系统还创新地增加了“课标依据”选项,提醒教师在备教学环节时要紧扣课标来进行教学设计,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教学互动”一栏,来提醒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在什么样的时机下如何恰到好处地与学生进行“广播教学”、“学生演示”、“展示作品”、“师生交流”等教学互动。在每个小环节的设计结束都还要填写“预估教学时长”,方便教师掌握上课的时间,提前把握课堂的节奏。在整个教学设计完成时,系统能准确估算出本课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能把教学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
2.采用一体化设计,有效衔接备课与授课环节
网上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在上课时也会经常进行课件的演示和操作,所以新型备课系统在指导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如何去指导教师备教学资源。所以备课系统中设置了“教学资源”一栏,专门用来为相应的教学环节配备教学资源并生成课件。教师在备好师生活动后,就可以给相应的教学环节配置需要用到的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乃至微课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自己制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在各类教学资源平台上获得。虽然这些教学资源都是从各处搜集来的零散的、孤立的、素材型的图片、文字、视频……,但是一旦上传到该教学环节下,备课系统会直接生成上课用的课件,并能进行在线使用。技术瓶颈的突破使得做课件不再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而像是在使用傻瓜式照相机一样方便。教师在备课时只要多关注如何去实现教学本身,而无需过多关注技术上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为我所用的作用,大大增加了新型备课系统的实用价值。这种一体化设计将备课和授课环节进行了有效衔接,从系统设计上保证了教师只有认真备了课,才能有课件资源去授课,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备授课情况,能保证备授一致。
由于备课的所有信息和资料都上传到服务器,所以教师可以在家里、办公室等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备课,然后再在网络教室、比赛场地等教学场所使用备课系统中的课件资源进行上课,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
二、合理借鉴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在备课中通过应用一些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系统化,还可以达到一个整体优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并能随着教学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完善。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允许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总是说某一种模式先进,而其他模式都有欠缺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如果某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会随着教师们的不断充实与提高而日臻完善,否则就会被逐渐淘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备课系统的设计中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作用。
1.固化多种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新型备课系统采用开放式程序设计,固化了多种前人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整理了一些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讲解接受式、探究发现式、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式等几十种有广泛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并按照其特点进行初步归类后再进行数字化。同时又结合多年来本地老师实践过的各类研究课、优质课、观摩课,提炼出的一些教学模式,笔者把这些模式都固化到系统里让教师们作为重要参考在备课时选择。教师在选择了某种教学模式后,系统就会自动规划出相应的教学流程,然后就可以在这种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细化了,这种备课方式能有效促使教师主动去应用教学模式。在备课中,如果又觉得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本课的教学,可以随时修改或重新选择到另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能非常方便教师借鉴成功者的经验,还能促进教师主动引用前人成功的模式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