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文本中的弗兰克的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两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是有史以来全球电影总票房最高的导演之一。应该说斯皮尔伯格的基本叙事和影像主题是战争和人,他以现实结合科技等手段记录了人的存在状态。然而,尽管这位电影巨匠的创作手段和题材多样,但其表达和再现的主题却颇为一致,即他一贯坚守的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善与美的追求和向往,《逍遥法外》也不例外。
  在《逍遥法外》的影片形式系统中,斯皮尔伯格颇有意味地设置了明暗两条即平行又交织的叙事线索。行骗高手弗兰克冒充代课老师、民航飞行员、儿科医生、律师等行走江湖、招摇撞骗,此番离奇经历构成了影片主线。同时,少年弗兰克由于父母离异而离家出走,家庭的破裂而给他带来打击和伤害;因此其甘冒风险四处行骗以挽救曾经记录了他美好的成长时光和温馨记忆而如今却已破碎的家。这样的心路历程形成了叙事暗线。如果说将这部影片归类为幽默喜剧,不无道理。一翩翩少年撒下弥天大谎,骗过航空公司、医院甚至是FBI,手段简单,过程却复杂离奇,可谓喜剧。然而,斯皮尔伯格却没有沿着这条单行线完成他的视听呈现,相反他却蓄意强调和凸显了少年弗兰克的心理刻画这条暗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喜剧电影。那么斯皮尔伯格采用这样的视听叙述方式,其寓意何在呢?
  有如弗洛伊德,霍兰德将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的快感的源泉,推向无意识愿望与恐惧的转化。《逍遥法外》改编自弗兰克·阿巴内尔的同名自传Catch Me If You Can,斯皮尔伯格在进行二度创作的同时充当了即是读者又是创作者的角色,作为小说文本的解读者,斯皮尔伯格经历了从文本到幻想再到意蕴的过程。
  小说中弗兰克并非是家中的独生子,弗兰克的母亲也并非是由于父亲的生意落败而弃他而去,而是由于父亲忙于生意而冷落了母亲,才使母亲选择离开。事实上,当父亲生意真正失败的艰难时刻,母亲却依然回到了父亲的身边照顾父亲。因此,从家庭完整的角度上看,母亲知性重情,父亲在最艰苦的时刻有母亲的陪伴,可以说弗兰克的家庭结局是幸福圆满的。但斯皮尔伯格的二度创作中却使母亲在父亲生意失败时另寻新欢,爱上了父亲的同事,抛家弃子。而父亲在极力挽回男人自尊的苦苦挣扎中却遭遇了不幸。这样弗兰克失去了父亲的同时,也被母亲抛弃。
  那么对于弗兰克的家庭这条线索,斯皮尔伯格的二度创作为何要做如此巨大的调整和改动呢?难道只是要在他的视觉语言与叙事构成中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意义张力?还是其它更深层次的原因?
  诺曼-霍兰德(Norman Holland,1927)在其《文学反应动力学》(1968)中运用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读者对文学文本做出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个分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两个中心点,即幻想和意蕴,在这两个中心点中问的是文本。根据这一模型,读者从文本到幻想、再到意蕴的过程要经过防御机制的作用。那么,就弗兰克家庭变化过程和结局的处理而言,斯皮尔伯格作为小说文本的读者,一定会经历了从文本中了解弗兰克的家庭变化到将这种感知幻化成自身,然后经过深层的思考发现意蕴的整个过程。这也许能解释斯皮尔伯格在创作中对原著做出改动的原因,但这仅仅是一方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防御机制的作用。“准确地说,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无意识过程,自我一遇到发自外在世界、本我或超我发出的危险信号便自动地使它进入运行。”在霍兰德看来防御机制包括:压抑作用、否认作用、逆反作用、逆行作用、否定作用、投射作用、摄入作用、与进攻者的认同作用、自残作用及升华作用等等主要防御机制。如果我们把斯皮尔伯格和弗兰克设想为某一媒介文本的两个重要角色的话,那么可以说弗兰克是斯皮尔伯格在他自己的作品里对自身的一个投射。斯皮尔伯格在对影片《逍遥法外》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过他也是来自单亲家庭,他与弗兰克有很多共同之处。斯皮尔伯格的父母离异后他随父亲搬到加利福尼亚,而三个妹妹和母亲留在了亚利桑那州。同样,在父母离异后,弗兰克也只是同父亲保持联系,而失去了母亲的消息,弗兰克冒险行骗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渴望自己成功以帮助父亲重新赢得尊重,唤回母亲的爱。当护士布兰达的父母在厨房恩爱地哼唱着歌曲时,此时画面中的弗兰克倚在门口,怅然若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和往日温暖的家,这画面虽然只停留了数秒,但弗兰克的表情却令人难忘,他似乎在跟着布兰达的父母笑,同时脸上闪过一丝苦涩。影片结尾,当联邦探员韩瑞提告诉弗兰克他父亲遭受意外不幸去世的消息后,弗兰克瞬间泪流满面。但他不甘心自己的愿望就这样破灭,他还心存一个希望,那就是要见到母亲。只要母亲还在,家依然是完整的。他从飞机上离奇般地逃走,来到了妈妈的家。夜晚,外面飘着雪花,他把脸贴近玻璃窗,窗子里面也有一张小女孩的脸与他对贴在玻璃上,小女孩睁着圆圆的眼睛好奇地看着他,弗兰克像似在敲着玻璃,小女孩无动于衷。此时他们的脸呈现在一个正面的特写镜头中,画面清晰。接着摄影机拉开去,屋子里温暖舒适的灯光下,一个优雅的女人正在读书。镜头再次拉近,他隔窗望着母亲,一边又像似在隔窗抚摸着女孩的脸,眼里噙满了泪水,镜头再次渐近,泪水夺眶而出。他不再逃跑了,他举起双手,请求被捕。
  此时,与其说哭泣的是弗兰克,倒不如说流的是斯皮尔伯格的泪。当代美国媒介批评家伯杰在《媒介分析技巧》中对投射进行了以下描述,投射(projection)即试图否认某种负面或敌视的感情,而将感情转向另外一个人。斯皮尔伯格将自己内心的情绪、欲望和想法投射到弗兰克身上,他从文本到幻想、再到意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采用了自我防御机制的策略,利用自我防御机制来对抗本我,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必去面对内心的痛楚、挣扎以及冲突。同样,弗兰克对完整而温暖的家庭的向往,无论什么情况下,始终坚信人性之善,这也正是霍兰德所说的读者愿望的转化。
  然而,对斯皮尔伯格的《逍遥法外》的此番解读是否也会是出于我的自我防御机制策略呢?正如有人干脆说,一切都是投射——你我都整日活在投射中。
其他文献
默片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作为默片时代的重头戏——喜剧,一直吸引着评论者的注视。美国评论家詹姆斯·艾基将1912-1930年称为“美国喜剧电影最伟大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在艺术手法和创作理念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电影技术和理念的发展离不开默片喜剧黄金时代的创作群体,尤其是导演群体,巴斯特·基顿在这其中,是与卓别林齐名的佼佼者。《七次机会》拍摄于1925年,正处于“喜剧电影
一、电影海报的特点  自电影诞生之初,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那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是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随着电影的普及,电影海报制作技术的进步,电影海报本身也因其画面精美,表现手法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了一种艺术品。  如果说电影是时间浓缩的艺术,那么电影海报就是浓缩的瞬间。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与受众视觉交流的直接媒介,其表达过程是和电影语言表达现实的能力直接相关的。电影海报是对电影视觉的诠释
【作者简介】郝田田,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生,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电影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圣殇》海报 提起金基德的电影,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暴力、犯罪与性,是的,他的电影所展示给人们的画面与故事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早期的 《鳄鱼藏尸日记》、《野兽之都》、《收件人不详》,还是中期的以妓女为主题的《漂流欲室》、《坏小子》、《雏妓》、《撒玛利亚女孩》,故事剧情曲折压抑,画面
[摘要] 《两生花》是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1991年的作品,影片唯美的镜头中总是弥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凉情绪,两个维罗妮卡承受着肉体的撕裂,忍受着灵魂的煎熬,两生花的故事虽然美丽,但正是因了这美丽,便使得这美丽在破碎之时显得越发沉重,越发残酷,然而,这恰恰印证了艺术的悖论:最美也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将最可爱最珍贵最值得追寻的东西毁灭在你的面前。  [关键词] 基耶斯洛夫斯基 《两生花》 视听语言
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四大悲剧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出了《哈姆雷特》这部世界级名著,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导演开始将视野投向对名著的改编与呈现,《夜宴》便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该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1]本文将基于电影与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
一、 文学: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  随着资本时代的过往和创意时代的来临,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凸显出“创意”或“创造力”的价值,文学产业已然成为其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分支,既蕴含着传播积极思想的社会价值,又显露出文化消费的广阔前景”。[1]此外,文学被公认为是培养和培训“文化创意”能力的主要途径。文学的创作内容及文学活动训练出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是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以文化因素及主题文化依靠个人(团
电影明星作为电影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时代电影产业的互动融合,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都使当代电影明星及其文化形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复杂特征。梳理、分析新媒体时代电影明星的文化特性,对于理解新媒体、电影、电影明星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文化工业化的明星制造  如果我们以历史的视角审视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明星以及与之伴生的文化现象
在今天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利用身边的高技能器材学习英语,尤其将英文影片广泛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可以迅速提高英语水平。“英文电影赏析,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灵活的教学方式,展现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使学生认识中西文化中的语言交际活动。”[1]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良好并且对英文原声电影感兴趣的大学生们来说,通过赏析原声电影,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渠
[摘要]莎士比亚不管是在喜剧还是悲剧中,都塑造了一大批丰富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是英国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男性戏剧家,他不可避免地从男性的角度来要求和评价女性。通过了解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女性形象是男性主体意识下的女性:虽然她们有自己的局限,但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女性形象 悲剧  男权社会  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
早从公元13世纪的马可波罗时代起,中国形象即开始进入到世界这个大他者视域之中,其时的中国,在马可波罗的眼中不仅是天可汗国度,而且更是名副其实的大中华帝国,那一时期中国的包括器物、制度,甚至信仰等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能够引发西方公众强烈好奇与向往。与其时的欧洲相比,大中华帝国延宕有序的历史,与登峰造极的艺术都足矣令整个西方叹为观止。  一、 BBC大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建构  (一)中国形象的抚今思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