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州小城因为苏轼的盛名而有了书卷气,这里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去处,也是他在田园里找到灵魂寄托的地方。自那之后,他收敛了少年气,和隐居友人清谈,偶尔在赤壁山石镌刻的历史往事里,还能听闻他少年时的不甘心。他对那个时代,对自己满腹才华饱含期望,等待他的却是曲曲折折的命途辗转。有趣的是,好长一段时间里,黄州(黄冈)的书卷气,竟成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小城的力量。
1暮鼓晨钟里的灵魂居所
在漫天风雪中,苏子瞻踏上了前往黄州的跋涉之路。11世纪,那个慷慨收留了苏子瞻的黄州,满目萧索,尽是荒凉。一条安静的古驿道连接起黄州与外界,刚从政坛漩涡中逃生的苏子瞻踉踉跄跄地踏上黄州的土地,在这里得以喘息。
黄州定慧院内有一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小屋虽简陋,却成为他最初的安身之所。他闭门不出,看着院内的海棠花,听着从不远处的安国寺传来的晨钟暮鼓。烦恼、疑惑、心潮起伏,这些与常人无异的情绪,在面对挫折时相继出现,一种思无所归的情绪无边无际地蔓上心口,又被佛寺钟声悄然安抚。
那是黄州素有护国寺之称的安国寺。
安国寺坐落于黄州城南青云塔下,如今还能见得寺内的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由于建筑面积较大,安国寺内需要“骑马关山门,鸣锣开斋饭”。苏子瞻曾在日记中记载,自己常去安国寺静坐参禅,洗涤沐浴,除身上尘,去心上尘,从佛法中寻得内心的平静。
他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观照与反省。
黄州,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它,从此刻开始,成为苏子瞻获得新名号的精神来源,更成为中国的文化地标。它并非润养着万千文士的文化之乡,那时的它,只是在人间烟火的喧嚣中孕育出淳朴憨实的善意,为来此的人们提供一处栖息之所。
此前,这一处乡土,与这一位才子,毫无交集。苏氏一门三学士,苏子瞻自己更是文思敏捷,才高八斗,得欧阳修另眼相待。他曾经在京都安居,在靠近怡秋门的地方安置下来静候朝廷任命;也曾经到杭州上任,亲眼见过在钱塘江口“打浪儿”们的水上特技表演。黄州从不是他的任职之所,更不是他的家乡所在。
但乌台诗案让苏子瞻的人生陡生变故。苏子瞻在监狱中提心吊胆地度过了四个服二十天。乌台的黑狱从此成为他的精神炼狱,这段短暂而令人心悸的时光,成为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曾发誓,谨慎对待曾让自己陷身牢狱的文字,可在他被释放的那一天,他又不由自主地提笔蘸墨,“积习难改”,写下新的诗篇“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诗篇中虽仍有对祸福的乐观解释,但少年气息也就此收敛。
黄州与苏子瞻的邂逅,与其说是历史的偶然,现在看来,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毕竟,过精神炼狱的人,必将看见他人看不见的风光。
2东坡之下文士的穷开心
乌台诗案之后,黄州成为他的贬谪之所,幽居之地。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苏子瞻,终于遇见他的另一个称号一苏东坡。
东坡二字,源于苏子瞻来到黄州之后所种的那五十亩军营地。那是一块位于城东的无名高地,经好友马梦得的申请,黄州官府将这块废弃之地无偿借给苏子瞻耕种。这块无名的废地,在遇见他之后,有了自己的名字一东坡。苏子瞻更是自号“东坡居士”,以此来致敬那位来自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在四川忠州做官时,曾在东门外的一块地种植花草,那是生活之外的审美需求。而苏东坡面对这块荒地,脑海里想的却是生活本身,谋生,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解决他自己的饮食起居并非难事,然而苏东坡不是孤身一人生活在黄州。长子苏迈陪他至此,弟弟子由稍后也帮他将家眷和孩子护送至此。在好友的帮助下,一家人住进了江边的临皋亭。
临皋亭景致不错,但比较小,每逢风雨来袭,整个屋子便如同浸没在水云之中,二十多0人拥挤在屋中,居住实属不易。更加上苏东坡戴罪至此,挂职而无实务,俸禄顿减,此中贫苦痛切,实在不堪为外人道。
在给朝中同僚章惇写回信的时候,苏东坡提笔写了这么几句来叙述当时的生活状况: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
这个时候,章惇还没有与苏东坡恩断义绝,仍然保持着相对友好的书信往来。这封信应该是在子由带着苏东坡的家眷和他在黄州汇合之前寄出的,我们来提取一下中心大意,大概可以理解成,“我从来没有理财观念,这里风景一般,不过物价很低,我现在挺穷,倒是挺适合我的,只是不知道我的家人何时能到啊。生活拮据,饥寒交迫,穷!”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非穷时不知难,然而這也难不倒聪明的苏东坡啊。他想出了一个日常理财的好方法:
“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
生活对他步步紧逼,他量入为出,这样计算着开销,约莫还能撑一年左右。坐吃山空是不行的,如此一来,必得亲自耕劳才可。
于是,黄州见证了那场在东坡荒原上的大火,它燃尽了田野中的荆棘枯草,荒烟散去后,居然露出一口废井,这下可解决了灌溉的大难题。土地贫瘠又如何?足以谋生便可!
3归隐田园而后纵情山水
公元1081年,黄州成为一位幸运的旁观者。它看见一位文士褪去宽衣长袍,换上短衣粗服,买了耕牛,带了锄头镰刀,过上与农夫毫无二致的生活。但黄州一定也知道,那些农具、田地是农夫的笔墨纸砚。在他与生活和解之后,在土地上“挥毫泼墨”的苏东坡也会在新的一年亲眼看见麦穗金黄,迎风垂首。
黄州的农夫对苏东坡满怀善意,在他刚开始学习耕作时,有可爱的农夫专程跑来提醒他,记得让牛儿多啃一啃田间的麦苗青草,来年会长得更好。这样真实不加伪饰的善意,无疑会让人心内充满好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雅生活,苏东坡在黄州却不拘泥于此。他干脆地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夫、樵夫、商贩,谈天说笑,缠着他们给自己讲故事,如果对方讲不出,那苏东坡便给对方讲一个,大家“尽欢而后去”。 黄州,给了苏东坡与田夫野老打成一片的机会,也不忘给他与文人墨客清谈唱和的空间。离黄州不远处,是古意盎然的岐亭镇杏花村,苏东坡被贬至黄州时,好友陈季常便隐居在此。二人性情投合,便常常往来,畅谈古今,痛饮达旦。有一日两人又聊至深夜,对时间的流逝浑然不觉,只听陈家夫人一声断喝“还不睡觉啊!”陈季常手中的拐杖都被吓得掉到地上,两眼茫然不知如何和夫人交代。
苏东坡身在此境,调侃技能满额输出,仅用二十八字,便让陈季常惧内之名千古流传,定格成颇有趣味的一幕。以后无论谁到了杏花村,都不会只记得牧童遥指的酒家,还会记得那声“河东狮吼”。
如今人们前往黄州,就算不去看杏花村,也总不忘去看看那块地儿原先是一个废弃已久的养鹿场,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尤为适合建房。五间住房盖成时恰逢早春二月,东坡飞雪纷纷,意境高洁,苏东坡便将正中的堂屋称为“雪堂”,提笔写了“东坡雪堂”的横匾,又在堂屋的四面墙壁上画上雪景。若是如今能在冬雪之日前往雪堂,得见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的场景,我们或许能品出当年东坡的几分心境。“雪堂”后来也成为苏东坡与好友们谈天、对饮、绘画之地,由于离赤壁颇近,他们也会顺着路前去赤壁游览一番。
4在赤壁怀念豪杰感叹人生
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壁石鲜红如丹,故有赤壁之称。那是三国时群雄纷争的古战场。
古战场的烽烟已不可见,从前的战阵森严,马嘶轰鸣,皆在历史风尘中成虚无,这时,它们却在苏东坡的描摹中复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不再,曹操故去,惟天地永存。关于雄心壮志的回望,关于成败皆空的感叹,最终都化为杯中酒,献给苍茫千古的江与月。
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苏东坡与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二人把酒对月,游赤壁,观江河,如泣如诉的箫声令二人黯然神伤。客人感叹,曾经的一时之雄也在时间面前毫无抗拒之力,浮生须臾,渺小之感顿生。苏东坡却.开解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天地之间,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我们共存,又何苦为人生短暂而烦恼。苏东坡以超越时间与疆界的豁达,定格了自己在赤壁怀想历史的思绪。
《后赤壁赋》中,记载了苏东坡与客人再次来到赤壁时的样子。季节变换,转眼已经是农历十月,时属深秋。霜露清凉,木叶脱落于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切渐渐显出秋8的凛冽模样。苏东坡回身去取酒肴招待客人,转首却看见一只孤独的大鹤飞跃江河,横掠小舟而去。庄子般的笔法,将超越人间与回歸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后赤壁赋》亦与《前赤壁赋》互为照应,展示变幻莫测的黄州赤壁,亦展现着在黄州凝聚心神的苏东坡。
黄州,在公元1082年之后,因为苏东坡这个丰盈的灵魂,开始了自己的文化转型。一片博大的土地,一次令人刻骨铭心的战役,一场奇迹般的邂逅,碰撞出惊世之作,冥冥之中一切似有安排。
清脆健朗的读书声从学堂中传出,学子们仍旧伴随着黄州赤壁的拍岸惊涛,读着“大江东去”“人间如梦”,仿佛一切都没变过,如同千年前那般。苏东坡离开时,已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多,孩子们说话都已经是黄州的口音了。神宗皇帝流露出重新起用他的意向,他的人生却将继续跌宕起伏,无休无止。黄州留在他的身后,却也成为他行囊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的一部分。这片安静而善良的乡土,以共通的记忆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依然要诗意栖居;无论身处何种风雨,都应自守泊如。
1暮鼓晨钟里的灵魂居所
在漫天风雪中,苏子瞻踏上了前往黄州的跋涉之路。11世纪,那个慷慨收留了苏子瞻的黄州,满目萧索,尽是荒凉。一条安静的古驿道连接起黄州与外界,刚从政坛漩涡中逃生的苏子瞻踉踉跄跄地踏上黄州的土地,在这里得以喘息。
黄州定慧院内有一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小屋虽简陋,却成为他最初的安身之所。他闭门不出,看着院内的海棠花,听着从不远处的安国寺传来的晨钟暮鼓。烦恼、疑惑、心潮起伏,这些与常人无异的情绪,在面对挫折时相继出现,一种思无所归的情绪无边无际地蔓上心口,又被佛寺钟声悄然安抚。
那是黄州素有护国寺之称的安国寺。
安国寺坐落于黄州城南青云塔下,如今还能见得寺内的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由于建筑面积较大,安国寺内需要“骑马关山门,鸣锣开斋饭”。苏子瞻曾在日记中记载,自己常去安国寺静坐参禅,洗涤沐浴,除身上尘,去心上尘,从佛法中寻得内心的平静。
他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观照与反省。
黄州,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它,从此刻开始,成为苏子瞻获得新名号的精神来源,更成为中国的文化地标。它并非润养着万千文士的文化之乡,那时的它,只是在人间烟火的喧嚣中孕育出淳朴憨实的善意,为来此的人们提供一处栖息之所。
此前,这一处乡土,与这一位才子,毫无交集。苏氏一门三学士,苏子瞻自己更是文思敏捷,才高八斗,得欧阳修另眼相待。他曾经在京都安居,在靠近怡秋门的地方安置下来静候朝廷任命;也曾经到杭州上任,亲眼见过在钱塘江口“打浪儿”们的水上特技表演。黄州从不是他的任职之所,更不是他的家乡所在。
但乌台诗案让苏子瞻的人生陡生变故。苏子瞻在监狱中提心吊胆地度过了四个服二十天。乌台的黑狱从此成为他的精神炼狱,这段短暂而令人心悸的时光,成为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曾发誓,谨慎对待曾让自己陷身牢狱的文字,可在他被释放的那一天,他又不由自主地提笔蘸墨,“积习难改”,写下新的诗篇“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诗篇中虽仍有对祸福的乐观解释,但少年气息也就此收敛。
黄州与苏子瞻的邂逅,与其说是历史的偶然,现在看来,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毕竟,过精神炼狱的人,必将看见他人看不见的风光。
2东坡之下文士的穷开心
乌台诗案之后,黄州成为他的贬谪之所,幽居之地。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苏子瞻,终于遇见他的另一个称号一苏东坡。
东坡二字,源于苏子瞻来到黄州之后所种的那五十亩军营地。那是一块位于城东的无名高地,经好友马梦得的申请,黄州官府将这块废弃之地无偿借给苏子瞻耕种。这块无名的废地,在遇见他之后,有了自己的名字一东坡。苏子瞻更是自号“东坡居士”,以此来致敬那位来自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在四川忠州做官时,曾在东门外的一块地种植花草,那是生活之外的审美需求。而苏东坡面对这块荒地,脑海里想的却是生活本身,谋生,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解决他自己的饮食起居并非难事,然而苏东坡不是孤身一人生活在黄州。长子苏迈陪他至此,弟弟子由稍后也帮他将家眷和孩子护送至此。在好友的帮助下,一家人住进了江边的临皋亭。
临皋亭景致不错,但比较小,每逢风雨来袭,整个屋子便如同浸没在水云之中,二十多0人拥挤在屋中,居住实属不易。更加上苏东坡戴罪至此,挂职而无实务,俸禄顿减,此中贫苦痛切,实在不堪为外人道。
在给朝中同僚章惇写回信的时候,苏东坡提笔写了这么几句来叙述当时的生活状况: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
这个时候,章惇还没有与苏东坡恩断义绝,仍然保持着相对友好的书信往来。这封信应该是在子由带着苏东坡的家眷和他在黄州汇合之前寄出的,我们来提取一下中心大意,大概可以理解成,“我从来没有理财观念,这里风景一般,不过物价很低,我现在挺穷,倒是挺适合我的,只是不知道我的家人何时能到啊。生活拮据,饥寒交迫,穷!”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非穷时不知难,然而這也难不倒聪明的苏东坡啊。他想出了一个日常理财的好方法:
“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
生活对他步步紧逼,他量入为出,这样计算着开销,约莫还能撑一年左右。坐吃山空是不行的,如此一来,必得亲自耕劳才可。
于是,黄州见证了那场在东坡荒原上的大火,它燃尽了田野中的荆棘枯草,荒烟散去后,居然露出一口废井,这下可解决了灌溉的大难题。土地贫瘠又如何?足以谋生便可!
3归隐田园而后纵情山水
公元1081年,黄州成为一位幸运的旁观者。它看见一位文士褪去宽衣长袍,换上短衣粗服,买了耕牛,带了锄头镰刀,过上与农夫毫无二致的生活。但黄州一定也知道,那些农具、田地是农夫的笔墨纸砚。在他与生活和解之后,在土地上“挥毫泼墨”的苏东坡也会在新的一年亲眼看见麦穗金黄,迎风垂首。
黄州的农夫对苏东坡满怀善意,在他刚开始学习耕作时,有可爱的农夫专程跑来提醒他,记得让牛儿多啃一啃田间的麦苗青草,来年会长得更好。这样真实不加伪饰的善意,无疑会让人心内充满好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雅生活,苏东坡在黄州却不拘泥于此。他干脆地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夫、樵夫、商贩,谈天说笑,缠着他们给自己讲故事,如果对方讲不出,那苏东坡便给对方讲一个,大家“尽欢而后去”。 黄州,给了苏东坡与田夫野老打成一片的机会,也不忘给他与文人墨客清谈唱和的空间。离黄州不远处,是古意盎然的岐亭镇杏花村,苏东坡被贬至黄州时,好友陈季常便隐居在此。二人性情投合,便常常往来,畅谈古今,痛饮达旦。有一日两人又聊至深夜,对时间的流逝浑然不觉,只听陈家夫人一声断喝“还不睡觉啊!”陈季常手中的拐杖都被吓得掉到地上,两眼茫然不知如何和夫人交代。
苏东坡身在此境,调侃技能满额输出,仅用二十八字,便让陈季常惧内之名千古流传,定格成颇有趣味的一幕。以后无论谁到了杏花村,都不会只记得牧童遥指的酒家,还会记得那声“河东狮吼”。
如今人们前往黄州,就算不去看杏花村,也总不忘去看看那块地儿原先是一个废弃已久的养鹿场,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尤为适合建房。五间住房盖成时恰逢早春二月,东坡飞雪纷纷,意境高洁,苏东坡便将正中的堂屋称为“雪堂”,提笔写了“东坡雪堂”的横匾,又在堂屋的四面墙壁上画上雪景。若是如今能在冬雪之日前往雪堂,得见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的场景,我们或许能品出当年东坡的几分心境。“雪堂”后来也成为苏东坡与好友们谈天、对饮、绘画之地,由于离赤壁颇近,他们也会顺着路前去赤壁游览一番。
4在赤壁怀念豪杰感叹人生
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壁石鲜红如丹,故有赤壁之称。那是三国时群雄纷争的古战场。
古战场的烽烟已不可见,从前的战阵森严,马嘶轰鸣,皆在历史风尘中成虚无,这时,它们却在苏东坡的描摹中复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不再,曹操故去,惟天地永存。关于雄心壮志的回望,关于成败皆空的感叹,最终都化为杯中酒,献给苍茫千古的江与月。
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苏东坡与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二人把酒对月,游赤壁,观江河,如泣如诉的箫声令二人黯然神伤。客人感叹,曾经的一时之雄也在时间面前毫无抗拒之力,浮生须臾,渺小之感顿生。苏东坡却.开解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天地之间,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我们共存,又何苦为人生短暂而烦恼。苏东坡以超越时间与疆界的豁达,定格了自己在赤壁怀想历史的思绪。
《后赤壁赋》中,记载了苏东坡与客人再次来到赤壁时的样子。季节变换,转眼已经是农历十月,时属深秋。霜露清凉,木叶脱落于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切渐渐显出秋8的凛冽模样。苏东坡回身去取酒肴招待客人,转首却看见一只孤独的大鹤飞跃江河,横掠小舟而去。庄子般的笔法,将超越人间与回歸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后赤壁赋》亦与《前赤壁赋》互为照应,展示变幻莫测的黄州赤壁,亦展现着在黄州凝聚心神的苏东坡。
黄州,在公元1082年之后,因为苏东坡这个丰盈的灵魂,开始了自己的文化转型。一片博大的土地,一次令人刻骨铭心的战役,一场奇迹般的邂逅,碰撞出惊世之作,冥冥之中一切似有安排。
清脆健朗的读书声从学堂中传出,学子们仍旧伴随着黄州赤壁的拍岸惊涛,读着“大江东去”“人间如梦”,仿佛一切都没变过,如同千年前那般。苏东坡离开时,已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多,孩子们说话都已经是黄州的口音了。神宗皇帝流露出重新起用他的意向,他的人生却将继续跌宕起伏,无休无止。黄州留在他的身后,却也成为他行囊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的一部分。这片安静而善良的乡土,以共通的记忆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依然要诗意栖居;无论身处何种风雨,都应自守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