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基团在环丙沙星光敏损伤DNA中的作用

来源 :物理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23456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紫外-可见稳态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光光解瞬态光谱实验方法研究了磷酸基团在环丙沙星(CPX)光敏损伤DNA中的作用.紫外-可见和稳态荧光光谱实验证实了磷酸根离子影响环丙沙星的稳态吸收和发射谱,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根是通过弱相互作用与环丙沙星结合.我们还利用激光闪光光解实验分别研究了鸟苷(Gua),脱氧鸟苷(dG)以及脱氧鸟苷酸(dGMP)对环丙沙星三线态(3CPX★)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证实了在环丙沙星光敏损伤dGMP中,由于磷酸基团的存在,导致了环丙沙星三线态吸收峰的改变,从而改变了光敏损伤反应
其他文献
采用ONIOM(M06—2X/6—31G★:PM3)方法研究了单个鸟嘌呤-胞嘧啶(GC)碱基对和含GC碱基对的四种排序的DNA三聚体(dATGCAT,dGCGCGC,dTAGCTA,dCGGCCG)的双质子转移反应.通过分析其双质子转移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十二烷硫醇(C12H25SH)分子在Au(111)面上未解离和解离吸附的结构、能量和吸附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长链硫醇分子在Au(111)面吸附时S―H键的解离, 以及
通过控制水热反应温度以及氧化石墨烯(GO)与高锰酸钾的填料比,合成了两组部分还原的GO-K2Mn4O8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分析说明水热过程中合成了α-MnO2和一种新的晶相K2Mn4O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考察了Pt(100)、(110)、(111)三种表面氢原子的吸附行为, 计算了覆盖度为0.25 ML时氢原子在Pt 三种表面和M-Pt(111)双金属(M=Al, Fe, Co, Ni, Cu, Pd)上的最稳定吸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激酶ABL与ATP位点小分子imatinib、P16及变构位点小分子STJ、MS7、MS9、3YY、MYR等的结合,并用GBSA(generalized Born surface area)方法将结合自由能分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平板模型的方法, 优化了糠醛分子在Pt(111)面的吸附模型,并探究了糠醛脱碳反应形成呋喃的机理. 结果表明: 吸附后糠醛分子环上的C―H(O)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