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学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1-0059-02
一、在情境中体验数学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段魔术好吗?
生:好的。(一个个小脸上充满兴奋)
师先给生看了事先准备的一个包,包里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的样子,然后老师像变戏法似的从包里变出了一条黄色的三角巾,五条红领巾。学生由好奇转向激动,终于发现了包里有秘密。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黄色的三角巾有一条,红领巾有五条,如果把黄色的三角巾的条数看作1份,那么红领巾的条数就是5个1份,还可以怎样说呢,请同学们自学例4到书上找出答案,比比谁看得仔细?
生:我知道了,还可以说成红领巾的条数是黄色三角巾的4倍。(例题呈现的是花带子是灰带子的4倍)
生:不对,红领巾的条数是黄色三角巾的5倍。
(此时的学生处于对立状态,一部分同学认为是5倍,一部分同学认为是4倍,此时的老师也没有立即表态,只是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
师:到底是几倍呢?请你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好吗?
(生小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明白了自己原先4倍的想法是错误的)
生:书上的花带子的长是4个灰带子的长,所以是4倍;而红领巾的条数是5条黄色三角巾的条数,所以说红领巾的条数是黄色三角巾的5倍。
师:你们是这样想的吗?(生表示赞同)真棒!说得这么好,这么完整!现在这样想的同学都鼓鼓掌表扬一下自己。(生开心地鼓掌)
【反思】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思想看待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想学,乐学,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掌握,我从吸引学生兴趣出发,通过魔术表演和自学课本,帮助学生对倍建立初步的认识,在争辩、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倍。
二、在成功中享受数学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画出自己喜爱的画,用它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比比谁画得好!
(此时的学生脸上充满了兴奋,个个都迅速地拿起了笔在纸上画着,学生的纸上出现了飞机,大炮,乌贼,章鱼,花儿,小鸟……)
师:现在请你告诉小组内的同学,你是怎样用画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或者请你的组员猜一猜你的画表示什么。
(有的学生积极地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的学生在思考别人的“创作意图”,在叽叽喳喳的交流过程中一张张小脸充满了自豪)
【反思】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让学生用笔画出自己认识和理解的倍,使他们在涂涂画画中理解了倍的来源与发展。学生的画让我赞叹不已,他们不但画得很漂亮,而且种类繁多,表示的倍数关系也很多,每一份作业都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每一张画都体现了各自的理解水平,都是一份成功的杰作。他们兴趣十足地在涂涂画画中进一步理解了倍,感知了倍,不但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铺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同时更使学生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在引导中运用数学
【片段三】
师: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编了好多关于“倍”的知识的应用题,谁能将编的题目说出来考考大家?
生:妈妈买了8个苹果,买的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妈妈买梨多少个?
生:24个梨。
(师根据学生的编题和回答快速地在黑板上画下了8个苹果和24个梨)
师:哎呀,真得要谢谢你妈妈,如果她买了80个苹果,我还要将苹果画到墙壁上呢!(生笑)
师:如果真是80个苹果怎么办?都得画出来吗?你们有好的办法吗?(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沉思状态)
生:可以画线段图。(突然几个学生叫起来)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80个苹果。
生:这条线段也可以表示8个苹果。
师:那要表示800个苹果呢?
生:当然可以用线段表示。
师:也就是画一条线段可以表示很多东西,比如两只小鸡,两辆汽车,200个小朋友。(生继续举例,师在黑板上用线段画图)
师:你能将你编的题目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生用线段图表示自己编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师个别指导)
【反思】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线段图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很抽象,但我针对这一难点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不失时机的幽默使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孩子们自己想到了画线段图,感受到了线段图的无穷魅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逐步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并能熟练地运用线段图。教者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1-0059-02
一、在情境中体验数学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段魔术好吗?
生:好的。(一个个小脸上充满兴奋)
师先给生看了事先准备的一个包,包里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的样子,然后老师像变戏法似的从包里变出了一条黄色的三角巾,五条红领巾。学生由好奇转向激动,终于发现了包里有秘密。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黄色的三角巾有一条,红领巾有五条,如果把黄色的三角巾的条数看作1份,那么红领巾的条数就是5个1份,还可以怎样说呢,请同学们自学例4到书上找出答案,比比谁看得仔细?
生:我知道了,还可以说成红领巾的条数是黄色三角巾的4倍。(例题呈现的是花带子是灰带子的4倍)
生:不对,红领巾的条数是黄色三角巾的5倍。
(此时的学生处于对立状态,一部分同学认为是5倍,一部分同学认为是4倍,此时的老师也没有立即表态,只是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
师:到底是几倍呢?请你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好吗?
(生小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明白了自己原先4倍的想法是错误的)
生:书上的花带子的长是4个灰带子的长,所以是4倍;而红领巾的条数是5条黄色三角巾的条数,所以说红领巾的条数是黄色三角巾的5倍。
师:你们是这样想的吗?(生表示赞同)真棒!说得这么好,这么完整!现在这样想的同学都鼓鼓掌表扬一下自己。(生开心地鼓掌)
【反思】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思想看待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想学,乐学,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掌握,我从吸引学生兴趣出发,通过魔术表演和自学课本,帮助学生对倍建立初步的认识,在争辩、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倍。
二、在成功中享受数学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画出自己喜爱的画,用它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比比谁画得好!
(此时的学生脸上充满了兴奋,个个都迅速地拿起了笔在纸上画着,学生的纸上出现了飞机,大炮,乌贼,章鱼,花儿,小鸟……)
师:现在请你告诉小组内的同学,你是怎样用画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或者请你的组员猜一猜你的画表示什么。
(有的学生积极地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的学生在思考别人的“创作意图”,在叽叽喳喳的交流过程中一张张小脸充满了自豪)
【反思】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让学生用笔画出自己认识和理解的倍,使他们在涂涂画画中理解了倍的来源与发展。学生的画让我赞叹不已,他们不但画得很漂亮,而且种类繁多,表示的倍数关系也很多,每一份作业都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每一张画都体现了各自的理解水平,都是一份成功的杰作。他们兴趣十足地在涂涂画画中进一步理解了倍,感知了倍,不但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铺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同时更使学生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在引导中运用数学
【片段三】
师: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编了好多关于“倍”的知识的应用题,谁能将编的题目说出来考考大家?
生:妈妈买了8个苹果,买的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妈妈买梨多少个?
生:24个梨。
(师根据学生的编题和回答快速地在黑板上画下了8个苹果和24个梨)
师:哎呀,真得要谢谢你妈妈,如果她买了80个苹果,我还要将苹果画到墙壁上呢!(生笑)
师:如果真是80个苹果怎么办?都得画出来吗?你们有好的办法吗?(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沉思状态)
生:可以画线段图。(突然几个学生叫起来)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80个苹果。
生:这条线段也可以表示8个苹果。
师:那要表示800个苹果呢?
生:当然可以用线段表示。
师:也就是画一条线段可以表示很多东西,比如两只小鸡,两辆汽车,200个小朋友。(生继续举例,师在黑板上用线段画图)
师:你能将你编的题目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生用线段图表示自己编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师个别指导)
【反思】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线段图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很抽象,但我针对这一难点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不失时机的幽默使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孩子们自己想到了画线段图,感受到了线段图的无穷魅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逐步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并能熟练地运用线段图。教者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