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在中国的行踪(下)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i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义会议下合后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军事路线的统治,李德也在会上受到批判而被解除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职务。那天,他被安排在靠会议室门口的座位上,不停地吸烟,不耐烦地听着对他的批评。他在会上还作了申辩发言,坚决不同意对他的批评。会议认为,过去军事领导的错误,主要南“三人团”负责,而李德、博古应负主要责任。会后写成的《决议》指出:“博古同志特别是华夫同志的领导方式是极端的恶劣。军委的一切工作为华夫个人所包办,把军委的集体领导完全取消,惩办主义有了极大的发展,自我批评丝毫没有,对于军事上一切不同意见,采取完全压制的办法。”这次会议还决定取消“三人团”,后来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通称新“三人团”),负责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坦途,开创了新局面。
  下台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李德心中不服。他常常抱怨说:“我本来是作为你们的军事顾问,提提意见而已,是你们中国同志自己把事情搞坏了。”他在晚年写的回忆录中也是这样说的,终生喊冤叫屈。
  但是,李德下台后没有反对中央的言行,而是怀着一肚子委屈,默默随队长征。他有胃病,牙齿也不好,11码特大号鞋也不易解决,这些他都忍受了。后来,他明确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中央对李德也没有弃之不顾,或是歧视、打击,而是“同志式”相待。他的安全有保障,生活受优待,还可列席中央的一些重要会议,担任一定职务和工作。这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团结、教育”的干部政策,与以往王明、博古“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作法截然不同。
  遵义会议后,红军结束休整,继续长征。李德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留在中央纵队,要求跟随红一军团行动,周恩来表示同意。
  李德之所以选择红一军团,是因为在中央苏区时,林彪对他比较尊敬。他曾到一军团讲过阵地战的课,但打惯了运动战的红军战士对李德所讲的阵地战不感兴趣,都说听不懂。林彪说:“你们不懂,这种打法我也不懂。不懂就学嘛!”而且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非常激烈的时候,林彪在《革命与战争》上发表过一篇《论短促突击》的文章,称赞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战术,很受李德赏识。另外,在遵义会议上,林彪虽然站到了毛泽东一边,但不是很坚决,李德认为林彪对他这个顾问还是有感情的,与彭德怀等人对他的态度不同。但李德打错了算盘。当李德赶到红一军团总部,向林彪热情地伸出手时,林彪却一脸冷漠。李德回忆说:林彪以一种不耐烦的态度接待了我,我以后在他的司令部度过了几个星期,在这期间他对我也几乎不予过问。李德无意再在一军团待下去,不久又回到了中央纵队。
  遵义会议后的一个个胜利,使李德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态度有所转变。尤其是在张国焘搞分裂的关键时刻,李德挺身而出,演出了一幕“李德捉李特”的绝妙好戏。红军长征至四川巴西地区时,李德已调到新组建的红军大学当教员。1935年9月10日凌晨,红军大学师生集合起来准备出发。这时,红军大学教育长、原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带着人策马赶来了。他大声传达张国焘的命令,要原红四方面军的同志都随张国焘南下,不要跟党中央北上。为了蛊惑人心,他甚至胡说什么毛泽东、周恩来北上是逃跑,要把他们带到苏联去。这些扰乱视听的话语,使整装待发的部队产生了很大的骚动。有几个四方面军的学员附和着叫嚷不走了,要跟李特南下。李特脾气暴躁,喜欢骂人,习惯挎一把大左轮手枪。李德见李特十分嚣张,上前拉住了李特的马头,斥责他说:“北上是中央的决定,谁也不能推翻!”没说几句话,两个人就动起手来。李德身高体壮,一把将李特从马上拉下来,随即二人用俄语激烈地争吵。李特骂李德是“赤色帝国主义”,李德骂李特为“流氓”,并说北上的方针是正确的,未经中央批准任何人不得把部队拉走。
  正当他们纠缠争斗时,毛泽东闻讯而来,走到李德和李特跟前,大声地说:“怎么?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不认自家人了?红一方面军也好,红四方面军也好,都姓红嘛!一家人为什么要打架呢?大家省点力气去打敌人吧!”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大家紧张的情绪顿时缓和下来。毛泽东接着说:“现在愿意南下的可以南下,愿意北上的可以北上,一切请便,绝不强迫。捆绑不成夫妻,强扭的瓜不甜。但我相信,南下的同志,迟早会回来的。”为了挽救更多的同志,毛泽东劝四方面军的六七十名干部留下,说南下是绝路,北上是正确的。谁知,毛泽东的话还没讲完,李特突然大声说:“你毛泽东率中央竟然逃跑,离开红军大部队,你们从江西一直逃跑,现在还想逃跑,你犯了大罪!”李特指手画脚,越说越激动,李德怕他一时冲动铤而走险,于是从后面一把将李特紧紧抱住。李特狂喊乱叫,使劲挣扎。但李德的双臂如同铁钳一般,他怎么也挣脱不了。毛泽东见状说:“放了他吧!让他们走!”见毛泽东发话,李德才松了手。彭德怀当时也随毛泽东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并说李德“这次表现很好,站在了正确的方面”。后来,李德对宋任穷说:“我同你们中央一直有分歧,但在张国焘搞分裂的问题上,我拥护你们中央的主张。”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有21人出席,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李德作为中央军委系统的负责人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发言同意毛泽东提出的北上主张。在这次会上,李德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编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有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负责研究中央机构精简和部队的整编问题。李德自然高兴。
  
  最后四年在陕北
  
  李德随中央红军走完长征路,开始了在中国陕北最后四年的生活。此时,他的生活是丰富的,既有政治活动,又有爱情收获(后面专题叙述);既在课堂教学,又参加重要会议。而且,他还热情关注党的军事行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尽管是错误的)。他依然喝着咖啡,吸着雪茄,住一孔宽敞的窑洞,有勤务员为他服务。在保安的“红大”时,他还与人玩扑克牌、打网球、自制烤肠,能吃到大米和鸡蛋。’陕北的生活给李德留下了良好的回忆。
  李德参加的重要会议,开始仅限于军事性质的,后来扩大到政治性质的会议。与会时的排名均在“还有……”“以及……”之列,并非正式参会人员。尽管如此,能与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一起议政,这已经是很高的政治待遇了。
  1935年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确定李德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工作。11月18日,中央在瓦窑堡讨论开展游击战争问题,李德不仅参加了会议,而且受中央委托在会上作了《敌我情况和游击战争部署问题》的报告。这是他自遵义会议以后第一次在中央会议上作报告,并表明他已接受游击战理论。主持会议的张闻天对李德的报告作 了肯定和补充。最后,会议作出《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的决定》。
  1936年1月17日,李德出席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的会议,讨论行动方针和组织分工问题。会议决定红军渡过黄河东征到山西发展,以推动华北及全国抗日斗争。经过准备,2月20日夜,毛泽东与彭德怀率队渡河东征。到5月初红军完成东征任务返回陕北。李德对这次东征极不理解,极不赞成。他出于善良的动机,在中央决定东征后,于1月27日向中央提出书面反对意见,题为《关于红军渡过黄河后的行动方针问题的意见书》。他根据敌我力量悬殊的状况,主张“巩固与发展苏区,创造新根据地”,武断地认为“我们转入进攻是过早的”,“政治准备不充足”,结果就会“退却和逃跑”,反对瓦窑堡会议决定的“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并且说,战争未发生以前,在我们这方面应当避免能够引起苏、日冲突的行动。李德这种离开“发展”来谈“巩同”的主张,其实又是在重复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那种单纯防御战略。毛泽东看了李德的意见书,当即指出:它是在革命进攻下的保守的单纯防御战略,提笔在意见书首页顶端写上:《李德对战略的意见书》,让政治局委员传阅,并要留在陕北的周恩来对李德进行严肃批评。3月间,毛泽东在晋西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李德的《意见书》,许多人发言批评李德的错误主张,并作出决议,“战略决定由毛主席写”。李德的《意见书》这个小插曲,促使毛泽东决心系统总结十年内战时期军事上的经验教训,并最终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大概是李德所没有想到的。
  毛泽东明白,李德反对红军东征的动机是善良的,而且是通过正常程序交给中央的。所以他东征回来,不仅没有恼恨和疏远李德,相反却以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在1936年5月20日,与李德和张闻天、周恩来等1l位中央高级领导人一起,联名致电张国焘,热烈欢迎他北上陕北。这是李德中国之行的七年中惟一的一次与毛泽东“联名发电”,欣喜之情,莫可名状。
  1937年1月7日,党中央进驻延安。20日,李德随红军大学(后更名为“抗大”)也来到延安。3月23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延安举行(简称“延安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是张国焘的错误问题,会议最后作出第二个《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李德参加了这次会议,对张国焘问题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这是李德在中国参加的最后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1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设立军事研究委员会,朱德、毛泽东、林彪、萧劲光、李德为委员,朱德为主任。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李德在中国的最后任职。
  1938年上半年,李德向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转为中共党员,以便看文件,参加会议,过组织生活;二是批准他与李丽莲结婚。后来,他的这两条要求都得到中央批准,李德的组织关系从抗大转到留守兵团司令部。
  1939年秋天,周恩来因坠马而右臂骨折,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治疗。共产国际指示让李德同机回苏联。李德听说后,要求带妻子李丽莲随机同行,但因李丽莲没有进入苏联的签证而未能同行。就这样,李德结束了他长达七年的中国之行。
  
  两次婚姻皆离散
  
  李德在中国工作的七年中,有过两次婚姻。一次是党组织帮他找的,一次是自己追成的。但其结局都是女方离开他,最后他只身回到苏联。
  第一次婚姻是在江西苏区。李德觉得生活孤寂难挨,就向博古提出找一个中国妻子的要求。但此事很不容易解决,他身材高大,高鼻蓝眼,身份特殊,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党组织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身体粗壮的瑞金农村妇女萧月华(祖籍广东),左劝右说,总算促成了这桩婚事。外形虽然还算般配,但双方的文化习惯差距太大。加上语言不通,李德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拍桌子,他们结婚不久就争吵不断。尽管如此,萧月华囿于“嫁鸡随鸡”的观念,还是跟着李德长征到陕北。在保安,她与李德还请斯诺到家里吃自制的烤香肠。他们的日子过得倒也平静,还生有一子。但后来萧月华实在忍受不了李德的专制和粗暴,1938年春,他们在陕甘宁边区法院办了离婚手续,李德又变成单身汉。
  李德的第二次婚姻是在延安。他主动进攻,追到了漂亮的有夫之妇、演员李丽莲。关于李丽莲,可见的材料极少,且不准确。我在研究延安文艺20多年的过程中,查阅10多种书、报、刊及回忆录,才理出关于她的一些情况。事实表明,她是延安文艺界很活跃、很有成就、很有名气的人物。李丽莲是歌唱家、影剧演员,早年参加革命,在上海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1年进入上海的“天一影业公司”当演员,曾在影片《上海小姐韩绣雯》中扮演角色。1937年,她扮演了《社会之花》中的张曼及《梦里乾坤》中的赵女士等角色。
  1938年初,李丽莲与丈夫欧阳山尊(戏剧家,曾任一二○师战斗剧社社长、人民艺术学院副院长)一起,随上海戏剧界抗敌演剧队第一队辗转到延安,在刚诞生的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担任助教和演员。6月18日为纪念抗战一周年和建党17周年,鲁艺特成立晚会筹备组,请李丽莲参与工作;7月初,李丽莲还受聘在毛泽东捐助支持成立的民众剧团兼任音乐教员;7月上旬鲁艺演出延安第一个歌剧《农村曲》,李丽莲参加编剧,并扮演主角王金氏,这是她到延安后从事戏剧活动的开端,获得一致好评。当时,延安干部的男女比例是10:1,一有女同志到延安,自然吸引人们的目光。大约是在此时,李德注意并喜欢上了李丽莲。这时,她的丈夫欧阳山尊参加抗战文艺工作团,正在晋陕战区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李丽莲最终与欧阳山尊分手,与李德结婚。
  1940年元旦,延安工余剧人协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演出曹禺的名剧《日出》。毛泽东要求这次演出要集中延安最好的演员,李丽莲饰主角陈白露。她身材高挑,表演有素,成功塑造了交际花陈白露这个人物,博得毛泽东、洛甫等中央领导人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从此,李丽莲成了延安的戏剧明星。1月4日至12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李丽莲与毛泽东、洛甫、吴玉章、周扬、丁玲等97人一起当选为文协执委。5月,毛泽东与凯丰(中宣部代部长)联名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李丽莲持请柬出席了这次大会,聆听了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收获很大。座谈会合影中第四排左一即是李丽莲。
  新中国成立后,李丽莲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但再没有登台演戏。不久,她就离开文艺战线,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国际联络部任部长。后来,李丽莲与一个中学教师组成新家庭,仍住在北京人艺的宿舍里,1965年病逝。
  
  (责编 郄 智)
其他文献
填料是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重要组件,作为微生物在反应器中的载体,影响着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脱离进程,填料的性能还直接制约着处理效果.本文详述7种不同填料的特点和
纵观我国的中、西式快餐企业发展的现状,中式快餐企业发展滞后。从总体上来看,在市场上知名度最高、销售最好的仍然是“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企业。面临世界快餐业发
幸福感是人类个体对自己生活水平和质童在整体上的肯定性评价,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硕士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幸福感的提升,有利
国内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研究主要从城市融入、政治参与度、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维度展开,对农民工文化精神层面关注不多。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对文化的
女性问题的探讨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很多,但大部分是一些理论思辨。本文采用微观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以权力身体和符号暴力理论为指导,运用质性研究方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内容包括环保、劳工和人权等等。综合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