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误区例谈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ov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进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从胎儿期开始,幼儿就接受着家庭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幼儿行为、品质的形成。儿童出生后,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因此,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
  现实生活中,我们从网络、电视里经常看到青少年犯罪的事件,小小年纪一时想不开自杀的事件也不罕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我们不禁联想到: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误区,家长又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呢?下面我结合平日观察,从三方面简单谈谈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家长心理上存在误区
  对孩子要求过高是一种很明显的心理误区。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自认为孩子智力超常,于是要求孩子超前学习、超负荷学习,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少的家长为了使孩子有一技之长,心里总想着“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让孩子放下碗筷拿起乐谱,学完“奥数”,走进“剑桥”,刚背完“晓风残月”,又得穿上舞鞋跳“芭蕾”。孩子马不停蹄,大人晕头转向。与其说是充实,不如说是可怜。如果孩子成绩样样都好倒也罢了,如果孩子学不好,到时钱也花上了,功夫也搭上了,心血也花费了。家长觉得冤呀:“我们小的时候哪有这么好的条件,连饭都吃不饱,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怎么还不好好努力?”大人的心态我们可以理解,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平平庸庸,铁马冰河也入梦!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大人的心态要平和,不能把自己的满足感、成就感建立在剥夺孩子的应有权利之上。
  另一种心理误区是对孩子的心灵虐待,它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如贬低自己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的进步与闪光点,总在寻找孩子的缺点;当着大家的面批评孩子的不对,不给孩子留一点自尊等等。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人格。曾在一个兴趣班上看到这样的一幕:贝贝画了几只胖乎乎的蚂蚁,他还兴奋地告诉老师:“老师,看我画的蚂蚁,因为我爸爸、奶奶都是胖胖的,所以我把蚂蚁也画得胖胖的,这样觉得更可爱!”老师点点头,表扬了贝贝的想法。可放学时,贝贝奶奶看了贝贝画得“不像”的蚂蚁,生气地说:“你怎么把蚂蚁画成这个样子?你看老师黑板上是怎么画的。”说完把纸一团扔在垃圾桶里,要求贝贝回家重新画。贝贝看着被奶奶扔了的胖乎乎的小蚂蚁,伤心地哭了。我们看了也觉得辛酸,家长怎么就不能静下心来耐心听听孩子的想法。家长无意之中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和勇气。我觉得家长不要吝啬你的鼓励,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多一份表扬与鼓励,少一份批评与指责,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误区二:家长语言上的误区
  “不行”几乎是家庭教育中的代名词,不少家长希望让孩子补偿自己没有实现的这个“梦”、那个“梦”,把它们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厢情愿地让孩子按自己设计好的模式去发展。当孩子的做法不随自己的心意的时候,“不行”之类的话就脱口而出。一天放学时,毛毛爸爸来接毛毛,毛毛拽着爸爸的衣襟说:“爸爸,我想玩一会儿大型玩具再回家。”爸爸摇摇头说:“不行,你得回家练琴,晚上还要到钢琴老师那里回课。”毛毛拉拉爸爸的手恳求爸爸:“玩一会儿,就一会儿,好吗?”爸爸态度很坚决地说:“不行就是不行,还罗嗦什么。”毛毛被爸爸很无奈地拉走了。也许大多数家长觉得孩子不懂事,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行”里面包含的是什么?专制、粗暴、简单,没有丝毫的民主可言,这是中国式家长作风的典型语言之一。孩子长期受此影响,便会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将来走向社会,和别人协作交流就难免遇到障碍。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首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清是不是“不行”,若是真的“不行”,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为什么不行”,而不应该是家长的一句简单的命令式的“不行”。
  另外,“不要动”、“不许拿”也是平日里我们听得较多的。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女儿看到爸爸刚买的一部新手机很是好奇,就拿在手里玩起来。朋友看见了,一声大吼:“晨晨,不要动,不许拿,摔坏了怎么办?”晨晨被妈妈的吼声吓了一跳,哭着不肯放下手机。我抱起晨晨说:“快别哭了,阿姨来帮你。”我把手机换了一根长带子,让晨晨把手机挂在脖子上。晨晨一会儿变成“摄影师”,用手机帮我们拍照片;一会儿当起“讲解师”,用手机做喇叭给我们介绍家里好玩的玩具;一会儿又给乡下的奶奶“打起了电话”,玩得可开心了。家长多动一点脑筋,孩子就多一份快乐,不要一味地用“不许拿”、“不要动”六个字打发孩子。
  误区三:家长形象行为的误区
  孩子好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言必行,行必果”、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条件。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会打麻将,那是因为父母的好赌行为影响了他;有的孩子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难道说他们生下来就会吗?我班曾有一个小女孩佳佳,虽然才六岁,但到了幼儿园,一会儿大谈电视剧里谈情说爱的画面,一会儿告诉你小区里谁跟谁又吵架了,一会儿评价老师、小朋友穿的衣服漂不漂亮……小小年纪有这种思想,似乎有点不正常。我们为此特地做了一次家访,原来佳佳父母都在外地,佳佳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没有文化,平时也教不了什么知识,只能天天和佳佳谈谈这些琐事。,久而久之,佳佳便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了。可见家长的行为习惯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了孩子,小则影响思想品质的形成,大则会让孩子走上歪路,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树立一个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热爱工作、敬业爱岗、乐于助人的好榜样。家长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才能有威信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的科学实施迫在眉睫,家长一定要正确对待教育,经常学习教育知识,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并以正确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尽量避免走进误区。
其他文献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它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园围绕“打击乐演奏中教育价值的有效挖掘”开展了探究,整理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整合音乐材料,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帮助幼儿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建立长久的兴趣支撑,才能稳步推进幼儿音乐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在数学书面教学操作材料中,我们发现孩子要操作的数学材料数量增加了,也看到了老师要求孩子为操作而教其完成操作的现象。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材料要使孩子正确“操作”和灵活应用,真的不容易:不是按照老师的演示讲解
我和孩子们在为准备种新植物翻地时,浩浩小朋友不小心铲断了一条蚯蚓,蚯蚓一半藏在土里,一半在地上挣扎,孩子们都觉得可怜,我急忙安慰孩子们:“别着急,这条蚯蚓不会死的,它还会再长出另一半,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两条了。”孩子们半信半疑,他们对蚯蚓的好奇,引发了对蚯蚓的观察兴趣,我们决定将蚯蚓带回班级。  为了给蚯蚓创设一个舒适的家,孩子们在众多的材料里,一眼就看中了一个方形的大鱼缸,因为孩子们一致认为鱼缸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所以,要理解、尊重家长,遇事要真诚交流,但不是无条件地接受家长的任何要求,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准绳。  2015年的9月初,刚开学一周,有对夫妇气呼呼地找到我的办公室,用质问的语气问我:“你就是园长?”我态度谦和地说:“是的,请问有什么事吗?”家长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来园时还哭闹?”我仔细询问:“您的孩子
自我园成立“礼仪教育课题小组”以来,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我们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加以梳理,分两个维度来寻找礼仪教育内容:一方面在时间上,我们从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寻找每天都可以利用的礼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强化幼儿礼仪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在入园、离园的时候引导幼儿养成问好、再见的礼貌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的良
观察记录  小一班的孩子们来到了投放梯架材料的地方,大家开始爬梯子,走平衡木板,玩得不亦乐乎。玩了一会,黄炘走到梯架旁边,搬起放在下面的一块木板就走,一个人拖着木板的一头,使劲地拉,还是拉不动,急得他大声叫道:“快来,帮帮我,快来帮帮哥哥。”旁边站着许梓涵,许梓涵也想帮忙,可是手里拿着东西,又不肯放手,帮不了他。他只好又拖着木板往前走,走到叠放轮胎的地方,轮胎被叠得高高的,他用手用力往上一推,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