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南锣鼓巷,有一条被喻为“八零后的潘家园”的小街,小街上有一个小店,门前人流不断,熙熙攘攘,迎来送往的多半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它的名字叫“创可贴8。”
走进这家小店,时空仿佛倒转了:上个世纪80年代平常的闹钟、大白搪瓷杯、T恤上的粮票,墙上的装饰画和照片,破旧不堪的红色门牌“炒豆胡同”,就连男左女右的装修风格也仿造了上个世纪的公厕。诸如此类的布置与陈设,在彰显平凡与创意的同时,也向顾客们讲述着北京的时代变迁,这就是“创可贴8”的经营风格,而谁能想到这颇具怀旧“京味儿”的杰作竟出自一个老外之手。
走进这家小店,时空仿佛倒转了:上个世纪80年代平常的闹钟、大白搪瓷杯、T恤上的粮票,墙上的装饰画和照片,破旧不堪的红色门牌“炒豆胡同”,就连男左女右的装修风格也仿造了上个世纪的公厕。诸如此类的布置与陈设,在彰显平凡与创意的同时,也向顾客们讲述着北京的时代变迁,这就是“创可贴8”的经营风格,而谁能想到这颇具怀旧“京味儿”的杰作竟出自一个老外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