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发展(上)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clo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历来是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中讨论最多的一个主题.在这方面,就中国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者们通常只是依据亚里士多德整个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这个或那个文本进行孤立的研究,通常是选取或这样一些明显可见是属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文本,既没有考虑这些文本之间内在的整体关联,更少考虑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思想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就匆忙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整体进行断言,甚至按照己意进行某种主观的体系性逻辑演绎和构造.这样无疑就造成了在研究上的独断倾向,既不严谨,也不科学.正是出于对这样一种研究状态的审查,本文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论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在综合了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从整体论和发展论的不同方法出发研究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体系,从阶段上来说,它经历了逻辑学著作阶段、物理学著作阶段和形而上学著作阶段,最终以第4卷、第6卷、第12卷中所表达的形而上学-神学思想作为完成.本文深入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发展的这些阶段的形成、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概念和关键思想,尤其是对其中的实体优先性的思想、存在的核心意义的理论、“是其所是”的概念、“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概念以及中第四卷和第六卷的关系问题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和回答.
其他文献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教师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
神命裁判起源于古代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中世纪时被基督教会加以规范并传至欧洲各地.11~12世纪,随着中世纪教会法研究的兴起以及经院哲学的发展,基督教会内部对神命裁判的批评日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地位日益凸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入手,更好地挖掘学生数学潜能,开拓
期刊
本文以茹志鹃1958年创作的《百合花》为主体,通过和孙犁1949年的《山地回忆》进行对比阅读,从而体会在政治语境下 的文学性回归,探索特定时期下的人性书写。本文立足于文本,主要
美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仅能使初中生思维超越定势的羁绊,还能呈现灵活、主动、发散的状态,刺激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所以我们需要开展创造性的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应用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无法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教师
期刊
新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丰富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
期刊
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