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美术学院的孙文勃教授以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创造,成为当今中国山水画坛日益引人注目的重要画家。
孙文勃1938年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医世家,受家庭影响,自幼即对绘画颇感兴趣。1955年,孙文勃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升入该学院中国画系,先后师从赵梦朱、王盛烈、季观之等前辈名家。九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使他掌握了传统的基本功夫,具备了坚实的写实能力,加上他对文学和美术史论的研究与思考,孙文勃为自己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他结合教学,深入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始终保持了昂扬的创作状态和善思的治学态度。勤奋和磨砺使他的创作成果日益突出。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孙教授的一些新作,感觉精神为之一振,倍感钦佩。尤其是他独具个性的“逸象山水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作品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借《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孙文勃》付梓之际,略致微言,以示欣意。

孙文勃是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也是北派山水画巨擘季观之教授的得意门生。因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的原因,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集体美术工艺厂工作,一干就是17年。为了能调到专业画院工作,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画画上,曾几年没有工资。生活的困境、事业的失落接踵而来,面对坎坷,孙文勃没有沮丧。精神使人崇高,精神首先是一种信仰,他以超然的精神与命运抗争,不知疲倦地用手中的画笔经营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这是一个纯净的世界,也正是这纯净,化解了他心中的苦闷,释放出了他的热情和挚爱,幻化出对未来的憧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综观历史,大凡是在自己求索的领域内有所成就的人,皆是经过一番艰辛、磨难的。孙教授所经的磨砺、所下的苦功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尤其可贵的。
我们从孙文勃20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的作品《腾飞吧中华》中,可以看出他精湛的写实技巧和深厚的传统功力,而近些年的部分作品(如《长白山月》等),逐渐摆脱了造型的束缚而给笔墨以更多自由表现的空间。如果说前者是“空本难图”“真景逼而神境生”的具象再现手法,那么,后者则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象表现手法,是生活的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换,是艺术创作境界的跨越和升华。
下面我要谈的是孙文勃近年来倾心研究和实践的“逸象山水画”。“逸象山水画”画面空灵而凝重,气势磅礴而韵味悠长,颇具匠心而自然天成,直逼“画到无痕”而“天开图画”的艺术境界。“逸象山水画”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谈两点感受。
其一,孙文勃作画善于用“虚”,对水墨虚实浓淡的处理得心应手,色彩运用兼收并蓄,彰显了山水的大气象。他的《长白山月》《关东三胜集》等作品,前景中的树石、水雾,都采用了水、墨泼洒和墨色积破等技巧,于蒙眬中见物象。如《柳堤春烟》《长白鹿鸣》等作品中的近岸、远山是在色墨交融、一片混沌中呈淋漓、见雄浑的。山峦、云树都是在见山非山,见树非树中显现物象,远山重重,若隐若现,于色墨无痕处焕发出无限精神。《柳堤春烟》中的近崖及远处群山,其水墨块面的泼洒、置陈,处理得若不经意,又经意之极,这是有意解除形的约束,尽情淋漓地发挥笔墨所能带来的意蕴,达到突出形式美的目的。
其二,作品中“布白”“空白”等无画处,是“逸象山水画”中最为成功、最具匠心的地方。很大一部分作品—如《初红》《晨光》等画的“布白”“空白”处—在与山岩、水瀑、云烟相接相邻处都画得隐隐藏藏,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营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佳境。北宋苏轼在一则画论中写道:“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失之……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苏东坡认为,像人物、建筑物等比较规则、比较确定的形体,画错了,只是局部的问题,不会影响全局,但像水流、云雾等比较不规则、不确定的形体,若表现不当,则整幅作品就有废弃的可能了。这就是说画家在表现不规则、不确定的物象时,要领悟、把握它们在变动中所依寻的内在规律性,也就是“常理”,并认为这种领悟是关系到整幅作品成败的关键。我们从孙文勃“逸象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清楚地发现他对表现那些不规则、不确定的物象,特别是作品中的虚幻部分是极为重视的。他确是把握并深刻领悟了这些物象变化的内在规律性,并将这些不规则物象灵活自如地、有机地融为一体。更确切地说,在画面需要“含糊”的地方,画得越“含糊”,画家留给观众进行联想及作品再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观众与作品、心与画的相期而游式的想象也就越迷人,作品也就会更加引人入胜而回味无穷。孙文勃深谙此道,驾轻就熟,并将此发挥到了极致。
孙文勃的“逸象山水画”正在走向成熟,并有可能以此来奠定他的画坛地位。随着他对“逸象山水画”的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我深信,一定会结出更加喜人的硕果。
写于鲁迅美术学院石鱼居,时年九十有九。






孙文勃1938年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医世家,受家庭影响,自幼即对绘画颇感兴趣。1955年,孙文勃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升入该学院中国画系,先后师从赵梦朱、王盛烈、季观之等前辈名家。九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使他掌握了传统的基本功夫,具备了坚实的写实能力,加上他对文学和美术史论的研究与思考,孙文勃为自己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他结合教学,深入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始终保持了昂扬的创作状态和善思的治学态度。勤奋和磨砺使他的创作成果日益突出。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孙教授的一些新作,感觉精神为之一振,倍感钦佩。尤其是他独具个性的“逸象山水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作品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借《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孙文勃》付梓之际,略致微言,以示欣意。

孙文勃是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也是北派山水画巨擘季观之教授的得意门生。因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的原因,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集体美术工艺厂工作,一干就是17年。为了能调到专业画院工作,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画画上,曾几年没有工资。生活的困境、事业的失落接踵而来,面对坎坷,孙文勃没有沮丧。精神使人崇高,精神首先是一种信仰,他以超然的精神与命运抗争,不知疲倦地用手中的画笔经营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这是一个纯净的世界,也正是这纯净,化解了他心中的苦闷,释放出了他的热情和挚爱,幻化出对未来的憧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综观历史,大凡是在自己求索的领域内有所成就的人,皆是经过一番艰辛、磨难的。孙教授所经的磨砺、所下的苦功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尤其可贵的。
我们从孙文勃20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的作品《腾飞吧中华》中,可以看出他精湛的写实技巧和深厚的传统功力,而近些年的部分作品(如《长白山月》等),逐渐摆脱了造型的束缚而给笔墨以更多自由表现的空间。如果说前者是“空本难图”“真景逼而神境生”的具象再现手法,那么,后者则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象表现手法,是生活的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换,是艺术创作境界的跨越和升华。
下面我要谈的是孙文勃近年来倾心研究和实践的“逸象山水画”。“逸象山水画”画面空灵而凝重,气势磅礴而韵味悠长,颇具匠心而自然天成,直逼“画到无痕”而“天开图画”的艺术境界。“逸象山水画”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谈两点感受。
其一,孙文勃作画善于用“虚”,对水墨虚实浓淡的处理得心应手,色彩运用兼收并蓄,彰显了山水的大气象。他的《长白山月》《关东三胜集》等作品,前景中的树石、水雾,都采用了水、墨泼洒和墨色积破等技巧,于蒙眬中见物象。如《柳堤春烟》《长白鹿鸣》等作品中的近岸、远山是在色墨交融、一片混沌中呈淋漓、见雄浑的。山峦、云树都是在见山非山,见树非树中显现物象,远山重重,若隐若现,于色墨无痕处焕发出无限精神。《柳堤春烟》中的近崖及远处群山,其水墨块面的泼洒、置陈,处理得若不经意,又经意之极,这是有意解除形的约束,尽情淋漓地发挥笔墨所能带来的意蕴,达到突出形式美的目的。
其二,作品中“布白”“空白”等无画处,是“逸象山水画”中最为成功、最具匠心的地方。很大一部分作品—如《初红》《晨光》等画的“布白”“空白”处—在与山岩、水瀑、云烟相接相邻处都画得隐隐藏藏,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营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佳境。北宋苏轼在一则画论中写道:“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失之……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苏东坡认为,像人物、建筑物等比较规则、比较确定的形体,画错了,只是局部的问题,不会影响全局,但像水流、云雾等比较不规则、不确定的形体,若表现不当,则整幅作品就有废弃的可能了。这就是说画家在表现不规则、不确定的物象时,要领悟、把握它们在变动中所依寻的内在规律性,也就是“常理”,并认为这种领悟是关系到整幅作品成败的关键。我们从孙文勃“逸象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清楚地发现他对表现那些不规则、不确定的物象,特别是作品中的虚幻部分是极为重视的。他确是把握并深刻领悟了这些物象变化的内在规律性,并将这些不规则物象灵活自如地、有机地融为一体。更确切地说,在画面需要“含糊”的地方,画得越“含糊”,画家留给观众进行联想及作品再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观众与作品、心与画的相期而游式的想象也就越迷人,作品也就会更加引人入胜而回味无穷。孙文勃深谙此道,驾轻就熟,并将此发挥到了极致。
孙文勃的“逸象山水画”正在走向成熟,并有可能以此来奠定他的画坛地位。随着他对“逸象山水画”的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我深信,一定会结出更加喜人的硕果。
写于鲁迅美术学院石鱼居,时年九十有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