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者开展民意调查的做法及作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u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66-01
  教育管理者深入基层,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常见的走访调查、师生谈话、民主测评等方法外,还有一种就是开展民意调查,及时掌握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之处,它对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做法是:每一张问卷列出40条,让被调查者(主要是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社会上其他公民也可使用)根据各自的直觉和逻辑、认识和感情,选择出相对最重要的10条即可。问卷不针对任何个人,因此,真实性较高,调查问卷不伤害任何个人,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半封闭与开放式相结合的。所谓"半封闭式",是指每一张问卷内的40条意见相对固定,可以允许使用者"微调";所谓"开放式",是指答案还允许被调查者写出不同于这40条的其他任何意见。在学校使用问卷,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回答后以举手的方式进行统计,这样较为简单易行,效率较高。
  根据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我们认为,民意调查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反馈,就失去了调查的教育意义。虽然进行教育民意调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但每一"个体"如果不知"群体"的看法,即不了解调查统计的结果,就不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才能符合"民意"。将调查的统计结果反馈给教师群体、学生群体、校长群体、家长群体,使"群体"了解"群体"的看法,就会使大家明确目标,通过多次反馈,从而有效地、普遍地提高教育素质和改进工作。例如:把学生群体的看法及时反馈给教师、校长、家长;把教师、校长、家长的看法及时反馈给学生;把一个地区的校长们(30名至50名校长,根据统计学原理,在民意调查中,样本数达到30人至50人,便具有统计意义了)的看法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家长;把教师、学生、家长的看法及时反馈给校长等等。这种把群体的看法及时反馈给群体的工作,过去往往重视不够。因此,我们必须要增强民主意识,增强科学意识,遵从反馈原理。
  根据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我们认为,仅仅把民意调查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封闭起来,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调查问卷中有优秀家长的素质调查,因此有关调查的结果无疑应反馈给家长。同时,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们进行普遍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认为,对中观教育系统("学校-班级"这样的系统)内的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最好采用普查式的民意调查,即全面整体调查;此外,还应定期在社会上进行抽样式的民意调查,以便做横向的比较。普查过程是教育过程。抽样是为了迅速了解民意。在教育民意调查中,重视开放的原则,这才符合系统科学的原理。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非平衡态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因而在时空中具有非均匀性、非对称性和相干性这样三个特点。首先,"非均匀性"表现在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会依地点、时间、条件、范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把这一特点应用在教育民意调查上,则知调查统计结果在各地、各校、各班,以及今年、去年、明年等,将不会是一致的。实际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了这种不一致性,是非均匀的。这恰好说明了中观教育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系统。其次,"非对称性"表现在参与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把这一特点应用在教育民意调查上,则知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社会其他成员对于优秀教师的素质、优秀学生的素质、优秀校长的素质、优秀家长的素质等等的调查统计是不一样的,是非对称的。用社会学的语言说,就是"角色"不同,认识与感情便有所差异。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了这种非对称性,这恰好又说明了中观教育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系统。最后,"相干性"表现在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在相互制约、相互干扰中丧失自身的完全独立性,从而形成一定的整体性。把这一特点应用在教育民意调查上,則知从调查表中选择出的所占比例较大的各项之间并非各自独立的,而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形成一个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校长、优秀家长的整体素质。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了这种相干性,这恰好又说明了中观教育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系统。这使我们认识到,中观教育系统可形成真正的"自组织系统",而教育民意调查的统计分析与及时反馈,正可以充当"自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今年6月,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代表党中央向《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参观了展览,听取了汇报,并对办报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人民日报》创刊60年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66-02  我县实施的"五元"教学模式,是在借鉴河南西峡县"三疑三探"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进,在实施一年的过程中我对这种新的模式产生了新的认识与体会,在实验中且行且思,一路成长。现结合我校在具体操作中的做法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感受。  1.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师的备课看似用简单的相对固定的几个板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64-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场革命,是我国教育再一次发展的号角。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
【摘要】本文从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生活融入地理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使地理课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改的浪潮,焕发新的活力,让充满活力的高中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广西新课改的顺利推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 民主合作 学习兴趣 焕发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69-01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研究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可现实却不尽人意,虚假、作秀充斥课堂,浮华、热闹掩人耳目,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那么,学校教研公开课要切忌什么呢?  一、忌完美无缺的表演  听公开课最怕见到完美无缺的表演,最怕听到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