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聚乳酸类可吸收内固定板在治疗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别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板(PLLA组)和金属钛板(对照组)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对PLLA组和对照组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聚乳酸类可吸收内固定板在治疗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别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板(PLLA组)和金属钛板(对照组)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对PLLA组和对照组病例在内固定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板在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应用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PLLA组29例病例均愈合良好,骨折固定稳定,咬合关系正常,患者满意度好;对照组29例病例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免疫排斥反应且满意度表示一般(P>0.05),8例患者术后对金属钛板产生心理负担(P<0.00),6例患者要求二次手术拆除钛板(P<0.01)。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板在颌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的疗效与钛板相当,但术后并发症少,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对牙弓、基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影响。方法对30例恒牙列轻中度拥挤病例以上颌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器进行非拔牙治疗,分为两组:高角组
目的探讨成釉细胞瘤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与其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9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30例正常人、30例口腔颌面良性肿瘤及60例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CD3、CD4、CD8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黏膜肿瘤,病人发生转移后应用传统治疗方法很难达到有效治疗。随着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诞生了新的肿瘤治疗方法——
目的制备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用于可吸收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和生物相容性检测。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
<正> 上下颌骨对称多发性含牙囊肿实属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杨×,男,12岁。因双侧上颌骨膨隆2个月余,于1990年8月18日入院,住院号114327。于2个月前无意中照镜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CD105的表达,并探讨CD105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用抗CD105抗体
目的观察比较Hanks’平衡盐溶液(简称HBSS)、牛奶及2%Na F这几种不同处理液对干燥放置的脱位牙牙周膜作用效果的差异,为临床选择适宜的处理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因正畸治
供应链上各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是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基础。从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信息共享激励三方面,对国内外关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研
目的将磁性纳米材料嫁接到静电纺丝纤维膜上以达到增强其生物相容性的目的。方法通过"层-层自组装"(Lb L)的方法将Fe3O4磁性纳米颗粒组装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