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68例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45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6月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患者68例,男31例,女37例;平均年龄64岁。63例为闭合性骨折,5例为开放性骨折。9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手术时间为伤后3小时~5天。手术指征为桡骨下端关节面骨折残留阶梯状移位超过2mm,桡骨长度短缩超过5mm,不易手法复位或整复后不稳定,且能耐受手术。
  手术方法:手术在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下进行,取仰卧位。在牵引下使骨折尽可能复位,然后在第2掌骨桡背侧及骨折近端分别切开两处6mm皮肤切口(切口尽可能保持在同一平面,可用适合的外固定支架)。连接好外固定支架,暂行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不满意,可配合有限切开复位、切开复位、植骨等。术中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力求简便、手术创伤小。术后常规使用3天抗生素,2周拆线。第2天始行临近各关节循序渐进的主被动活动。
  
  结 果
  
  本组获11~38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骨折愈合6~9周,平均7周。无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随访影像学参数无丢失。关节功能:屈曲35°~80°、背伸35°~70°、尺偏10°~30°、桡偏10°~30°、旋前50°~85°、旋后50°~80°。关节功能评分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方法:优57例,良9例,可2例。患者满意,日常活动无痛。未发生钉道感染、医源性骨折、桡神经浅支损伤等并发症。
  
  讨 论
  
  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多累及桡骨下端关节面,如复位后仅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可出现骨折再移位、关节面不平整等情况,造成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腕管综合征、Madelung畸形、Sudek骨萎缩,导致腕疼痛、无力。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是老年人易发的骨折,其治疗方法很多。治疗关键在于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平整,恢复尺偏角与掌倾角,防止再塌陷,并能早期功能锻炼。老年人常有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局部受到外力及易发生骨折。骨折后复位困难,复位后骨皮质支撑不理想,发生再移位的比例较高,多遗留有畸形,功能恢复差,晚期并发症多。外固定支架不仅能提供可靠支撑力及抗拔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完整,而且能保持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固定后腕部外周韧带牵拉骨块,并挤压骨块,使塌陷骨块分离,使移位骨块复位,恢复桡骨长度等。
  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对骨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而高龄患者更难。治疗应考虑患者自身要求和身体状况。患者要求手术,术后主观能动性较强,治疗积极,则效果好。否则,不配合治疗,或消极治疗,效果不会满意。一般而言,少许功能障碍通常经过一段时间,随着锻炼会变得不太明显;患者年龄越大,功能要求越低,手术风险越高。术前对老年人全身状况做综合评估,术中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力求固定方式简短,手术创伤小。本组68例手术,充分考虑到患者要求、身体状况、骨折情况等,疗效满意。
  当然,外固定支架手术并不是治疗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唯一方法,更不是所有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都适于外固定支架。老年人骨折的治疗不能仅靠外科治疗,手术只是一部分。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适当的运动、乐观向上的精神等,将有助于预防骨折的发生和促进骨折的愈合。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推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高职院校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其中学生流失就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困境。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失的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对预防学生流失提出一些相关对策,以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流失;分析;对策探讨  社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折叠桌椅出现了形式与制作工艺上的多样化转变。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需求,设计者赋予了折叠桌椅更多的功能。同时,也要认识到现阶段的折叠桌椅仍有较多方面需要优化,使折叠桌椅不断满足结构紧凑、空间占用小及方便携带等要求,让折叠桌椅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一体化;多功能;折叠桌椅;设计  一、一体化多功能折叠桌椅的整体设计  1.一体化多功能折叠桌椅的整体
1994年3月开始,我院将计算机用于急诊分诊工作。根据急诊的特点,采用了模块式多层次结构,完成了输入数据,查询信息,统计工作,打印结果,修改数据,数据库索引六大功能,实现了输入速度快,查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