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处理策略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ppp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的处理,阐述了运用“整体入手单元备课”“把握教材育人功能”“注重体验提升素养”“加强学生认知链接”等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实现教材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不少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以“散点”的形式在教材中呈现。这些内容的教学,在帮助学生增长地理知识的同时,能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会用空间观念、世界角度、地球角度、人类角度看待问题,在比较广阔的地理场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和熏陶,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人生观,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搭起沟通“地理知识”与“德性生长”的桥梁。
  如何处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四个教材处理策略:
  1.整体入手单元备课
  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应从整体入手,进行教材单元解读和单元备课,将“地理散点”串联,铺点成面,以点带面。
  1.1整体梳理,清晰年段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地理题材的内容虽然是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在不同的年段,但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地理知识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国家、世界,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学习内容综合交叉,又不断螺旋上升的。同是关于“家乡”内容的题材,小学低年段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自然物产;中年段侧重于对家乡人文风俗的学习;高年段侧重于引发学生思考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形成辩证思维。
  教师应通过梳理各年段的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分析其逻辑关系,明确每一学段、每一单元、每一课的课标要求、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1.2单元备课,明晰逻辑关系
  备课时,教师应站在单元的高度,高屋建瓴地解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每一主题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开展教学,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道德與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单元围绕“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个学习主题,设计了《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我们共同的责任》三个话题。第一课时《地球——我们的家园》,作为单元的开篇课,为后面各话题的学习奠定基础,旨在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及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第二课时《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主要帮助学生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三个方面了解地球环境破坏的情况,思考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随意破坏,将会受到大自然怎样的惩罚,从而形成环保的意识。第三课时《我们共同的责任》主要了解我国和国际社会在保护地球环境中做出了哪些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三个课时,从“理性认识——体验感知——指导生活”帮助学生建立生态意识,并达成“知行合一”。只有整体备课,清晰了解单元设计意图以及各个课时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2.把握教材育人功能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地理知识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载体,其意义在于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敬畏自然、热爱祖国、多元接纳的人文情感,提高道德认知,形成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拓宽学生视野,形成国际理解。故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地理知识的讲授,而要善于挖掘隐藏在地理知识教学中的道德价值,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判断标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形成。
  2.1激发道德情感
  道德与法治理题材对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德育落脚点,找准激发点,设好体验点。教师可通过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点亮学生的道德情感。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等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单元的教学内容,能激发起学生珍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这些单元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体验活动,就能催化并强化美好的道德情感。
  2.2培养公民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归根到底是道德的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的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的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并从小公民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新变化、思考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介绍了祖国的国土、行政区划分、民族分布等公民常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国家、国土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公民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2.3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它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脊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教师要善于发掘地理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使之成为学生道德精神大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在地理知识教学中,发掘儿童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儿童感兴趣的事件和经历入手展开教学,让优秀中华传统滋养学生的心灵。
  2.4拓宽国际视野
  “教育要面向世界”。学生从道德与法治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中,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尤为重要。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单元,应引导学生站在全球的角度,从地球上不同的生活环境入手,感受地球上各种自然景观的美,认识人们生活环境的差异,初步探索自然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关系,感受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全球文化交流、交融的趋势,形成尊重文化差异的观念与态度。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   2.5培养思辨思维
  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中,隐含了一些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教学内容。四年级《家乡的喜与忧》、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方水土,一方生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等课文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与人们生活的文化风俗习惯的关系。把握好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为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3.注重体验,提升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验活动能很好地助力学生理解枯燥、抽象的地理知识,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体验活动,让学生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理题材内容,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提升发展和核心素养,使地理知识有温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展现课堂的人文色彩。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第4课《地球我们家园》,为了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在处理教材时,老师找来了“大美中国——哈尼梯田四度同构循环系统”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猜想—搜集资料—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到“顺应、利用、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懂得只有珍爱地球,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应开放课堂时空,通过課前的资料收集整理,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探究活动、课后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
  4.加强学生认知链接
  课本中呈现的地理题材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容易产生疏离感与旁观感。教师要加强地理知识与学生的认知链接,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链接,引发共鸣,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
  4.1链接生活,联系学生实际
  培根说过:没有经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在教学中,只有依托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经验,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10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我是小导游”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从自己的学校、居住的小区,到生活的城市,由近及远地感受家乡的美好。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中的汇报交流、课后参观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2链接地域,发掘本土资源
  本土地域是学生出生、成长的地方,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合理发掘本土相关的地理资源,让地理知识根植于学生熟悉的场景,才能让地理中的“人文性”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的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教师应努力发掘本土资源,让其成为地理课堂学习的重要依托。广州是一座历史名城,有着听粤语讲古、唱粤语童谣、饮老火靓汤等古老风俗习惯,也诞生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如:粤剧、广绣、醒狮等。教学中,教师可将这些学生可触可感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老火靓汤入手,学习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让地理成为“人文的地理”“生活的地理”,让地理课堂变得引人入胜,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油然而生。
  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的教学,最终是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了解知识背后的生活常识、人文底蕴、价值观。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都应牢牢把握好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相链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成为助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J]高等教育出版社
  5. 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M]北京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教学也得到了较为长远的发展。如何在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便成为了如今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以教学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其日后更好地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口语能力;策略  英语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其所指的便是学生通过学科教育,能够具备的品质以及能力。其中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等待艺术,结合当下小学英语教育现状,从在学生“想表现”时等待、在学生“将要懂”时等待、在学生“极苦闷”时等待、在学生“心摇摆”时等待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小学生累积更多英语知识,考出理想的英语成绩做铺垫。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等待  引言:等待其实是一门艺术,在教育领域运用,便成为了一种教育工具。对于教师而言
建立了用HPLC法同时测定黑比诺、梅尔诺、霞多丽葡萄成熟过程中6种酚(没食子酸、安息香酸、儿茶素、丁香酸、芦丁、阿魏酸)的方法,测定了其含量,并比较了其变化差异。结果表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催化干气中回收乙烯,能有效地降低我国炼油厂的生成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采用水合物-吸收耦合新工艺,对催化干气中C2组分进行回收。应用Aspen C
踏着暖暖的秋阳,背着简单的行囊,我回到了故乡。放眼望去,满眼皆景。广袤的原野、起伏的丘陵、高高的山岗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葡萄园、桔子树、大豆、花生、玉米……都争先
<正>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别名文光果,缫丝花,主产贵州,资源丰富。刺梨酸、涩、平、消食健脾,收敛止泻、解暑。用于治疗积食腹胀、痢疾、肠炎、
本文简单介绍超低能耗铝合金玻璃幕墙的开发情况,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利用各种有限元计算手段,对幕墙的各个环节进行结构模拟。利用热工有限元模拟,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适合的人才,人才培养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尤其对应用型高校来说,其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
目的:比较异位妊娠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优缺点。方法:腹腔镜组40例与开腹组6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及住院情况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
有人问一位画家:“为什么您专画风景画呢?”画家说:“因为直到目前,还没有一棵树跑来找我的麻烦,说我把它画得一点儿都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