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专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良莠不齐,要从正确的专业定位、合理的课程设置、切实的教学改革、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鲜明的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专业建设。
关键词:专业建设;专业定位;课程改革;专业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这为旅游专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于是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旅游专业。然而,近年来旅游教育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专业适应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现状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教育和专业的实训实习。目前,我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最低学历只要求中专或高中,因此旅游专业从中专(职高)、高职高专到本科,甚至到研究生都有开设。不管哪个层次的旅游专业,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不独立,定位模糊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没有真正独立,专业特点不明显。相当多的院校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类学科开设,叫“商务英语(导游方向)”或“旅游日语”等专业,这种做法明显不符合旅游专业的要求,也说明对旅游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的认识比较模糊。学校的初衷是好的,认为学生在学习某种外语的同时,还能够学到旅游专业知识,就业时选择面会更宽一些。殊不知,这样设置的结果是学生很可能什么也学不到。外语和旅游的学习方式、学习规律有很大差别,到底是学外语,还是学旅游?旅游专业相关课程很多,不专门、系统地学习,再加上不能保证学时,就很难学好。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而一般认为旅游相关行业除了包括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等),还应包括旅游景区、景区宾馆和饭店等。而目前,大多数设置旅游专业的院校,开设的课程多侧重导游方向;部分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学科设置的高职院校,只开设导游资格考试的三门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法规知识》,导游方向开设的课程严重不足,更别说其他相关课程了。还有一些院校对人文素质积累、身体素质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狭窄、专业适应性普遍较差。
3.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旅游专业教师自己的实践机会要多。单纯的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是不能胜任旅游专业的。
除此之外,目前旅游专业还存在规模盲目扩大、不重视课程改革(实训实习比重偏小)等问题。
二、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的建议
加强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专业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扎实、毕业生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结合上述对旅游专业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应做到以下五点。
1.正确进行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
完整的专业定位至少应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层次定位和专业规模定位三个方面。
(1)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重技能,宽知识,懂管理,能创业”为专业特色,以强化学生的旅游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努力构建知识型、素质型和技能型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旅游专业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实现学校与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等旅游单位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讲解、交流、沟通能力,还要有很强的运用政策法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旅游行业较强的专业性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语言只是从事这一专业的基础,如果具备某种外语能力,可能工作的层次就会更高、工作的选择空间就会更大。那些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学科开设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将旅游专业定性为外语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占用大量课时,学习旅游专业课程只是在校生为多获得几个证书而作出的选择之一。如果只学习三门导游资格考试课程,即便通过导游资格考试,也是很难胜任导游工作的。从专业特征和专业基础来说,旅游专业独立设置或至少设置在地理类学科或者是文史类学科是符合专业规律的。
(2)关于专业层次。旅游属于服务性行业,虽然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但并不是说学历越高越好。从旅游从业人员所必需的讲解能力、沟通能力、政策法规运用及营销、管理等能力的要求来看,大专层次(高职高专)开设旅游专业比较合适。中专(职高)层次,学生的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尚不扎实,旅游专业所需的讲解、服务技能等很难学扎实。本科及以上层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虽然旅游行业也需要研究、创造,但总的来说主要还是技能性的服务工作。如果本科和中专都大量开设旅游专业,市场上就会出现本科层次的导游、饭店服务人员和中专层次的导游、饭店服务人员一起竞争,而这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3)关于规模。有些高职院校只看到旅游行业是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的表层现象,就认为旅游专业规模越大越好,招生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对旅游行业特点没有正确认识的表现。旅游业务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好坏,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很难出现国外那种规模庞大的旅游公司。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每家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少。据统计,目前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旅行社占有很大比例,所以每家旅游企业吸收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也不会太多。针对这一特点,旅游专业的规模不应太大,每届一至两个班,每班学生也不应太多,三四十个人最好,这样的规模也符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实训教学比重大的要求。
2.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前面已经分析,旅游专业的就业方向除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还包括旅游景区的宾馆、饭店等单位。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多侧重于旅行社的工作(导游)方向,其他与旅游有关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方面的课程开设太少。比如,在外语类学科中开设的旅游专业,连基本的导游方向的课程都开设不足(绝大部分时间开设的是外语课程),导致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狭窄,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宏观视野,无法站在应有的高度分析问题。对旅游专业来说,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导游方向课程、酒店管理方向课程和烹饪方向课程三个方向。可采取两个方向的课程为必修课,一个方向的课程为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找准自己的侧重点来有的放矢地学习,修满学分也不难。同时,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不论是做导游,还是从事餐饮服务等工作,礼仪、口才、交际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要重视礼仪、口才训练、职业道德等基础课程。
3.紧贴课程实施实际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职业教育教学是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下的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实践教育要求更高。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正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很难养成。很多专业,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建设、发展往往是实训室投入力度大,而教育经费不足。旅游专业则可以不受这一制约,实训场所主要是旅游景点的现场讲解、宾馆及酒店的服务实习等,实训场所投入少而成效显著。因此,旅游专业教学应当采用“开放式”“走出去”的教学方式。以导游方向为例,导游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其中面试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景点讲解能力,当然还包括考生的形体、礼仪等。考查的景点是当地主要景区的景点,如果不现场走点模拟讲解,光靠死背导游词是不可能讲好的。
办好旅游专业,要特别重视实习、实训教学。要依照行业标准规范,不断改革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旅游专业教学要使教学场景真实化,通过集中教学或专题教学,采取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技能的“零距离”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现场,模拟技能。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中毕业后参加的三年制高职高专学习,一种是初中毕业后参加的五年制高职高专学习。对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应在二年级上学期报考导游资格考试或餐饮、酒店服务管理类资格考试,二年级下学期正值旅游旺季,各旅游单位普遍缺人,这是很好的专业实习机会;到三年级上学期旅游淡季时,再安排学生返校继续学习,这时也是聘请旅游行业优秀工作人员到校上课的好机会;最后一学期(仍然是旅游旺季),学生可进行毕业实习、选修学分和撰写毕业论文。对五年制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因为入学时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实习安排应推延到第三年后。旅游专业应强调两次离校实习,中间回校,除了继续学习尚未学完的课程以修满学分外,更重要的是总结实习、实训的经验教训,查漏补缺。那些将学生在最后一年都放出去做一次长期实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证
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因为教学改革主要由教师来落实。为适应旅游专业的教学需求,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普遍缺乏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但这不是问题之所在,问题是对行业缺乏了解,缺少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旅游专业教师是要求“双师型”的,教师自身也是兼职导游,在节假日要多带团,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旅游行业所需,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课堂教学岗位与专业岗位轮换,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有旺季和淡季,在旅游淡季时可以邀请旅行社经理、优秀的导游等到校讲授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旅游心理等课程,他们所讲授的课程或许不规范,效果却非常好。
5.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亮点
鲜明的专业特色是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招生及就业情况良好、办学社会效益明显的关键。在专业定位明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师资水平较高的基础上,紧密贯彻人才培养“三联系”(即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实验、实训与岗位需要的资格证考试相联系,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联系),把教学效果通过“三高”(即资格考试高通过率、学生的高就业率、学生对社会的高适应性)表现出来,形成“三结合”(即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学习、应用、创造相结合),这就是旅游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结语
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行业需求为中心,从专业定位、教育教学、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推动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人们从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的坚实跨越。
(本文获第六届“凤凰杯”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二等奖)
责编:路 童
关键词:专业建设;专业定位;课程改革;专业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这为旅游专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于是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旅游专业。然而,近年来旅游教育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专业适应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现状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教育和专业的实训实习。目前,我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最低学历只要求中专或高中,因此旅游专业从中专(职高)、高职高专到本科,甚至到研究生都有开设。不管哪个层次的旅游专业,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不独立,定位模糊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没有真正独立,专业特点不明显。相当多的院校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类学科开设,叫“商务英语(导游方向)”或“旅游日语”等专业,这种做法明显不符合旅游专业的要求,也说明对旅游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的认识比较模糊。学校的初衷是好的,认为学生在学习某种外语的同时,还能够学到旅游专业知识,就业时选择面会更宽一些。殊不知,这样设置的结果是学生很可能什么也学不到。外语和旅游的学习方式、学习规律有很大差别,到底是学外语,还是学旅游?旅游专业相关课程很多,不专门、系统地学习,再加上不能保证学时,就很难学好。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而一般认为旅游相关行业除了包括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等),还应包括旅游景区、景区宾馆和饭店等。而目前,大多数设置旅游专业的院校,开设的课程多侧重导游方向;部分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学科设置的高职院校,只开设导游资格考试的三门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法规知识》,导游方向开设的课程严重不足,更别说其他相关课程了。还有一些院校对人文素质积累、身体素质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狭窄、专业适应性普遍较差。
3.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旅游专业教师自己的实践机会要多。单纯的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是不能胜任旅游专业的。
除此之外,目前旅游专业还存在规模盲目扩大、不重视课程改革(实训实习比重偏小)等问题。
二、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的建议
加强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专业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扎实、毕业生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结合上述对旅游专业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应做到以下五点。
1.正确进行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
完整的专业定位至少应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层次定位和专业规模定位三个方面。
(1)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重技能,宽知识,懂管理,能创业”为专业特色,以强化学生的旅游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努力构建知识型、素质型和技能型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旅游专业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实现学校与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等旅游单位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讲解、交流、沟通能力,还要有很强的运用政策法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旅游行业较强的专业性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语言只是从事这一专业的基础,如果具备某种外语能力,可能工作的层次就会更高、工作的选择空间就会更大。那些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学科开设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将旅游专业定性为外语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占用大量课时,学习旅游专业课程只是在校生为多获得几个证书而作出的选择之一。如果只学习三门导游资格考试课程,即便通过导游资格考试,也是很难胜任导游工作的。从专业特征和专业基础来说,旅游专业独立设置或至少设置在地理类学科或者是文史类学科是符合专业规律的。
(2)关于专业层次。旅游属于服务性行业,虽然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但并不是说学历越高越好。从旅游从业人员所必需的讲解能力、沟通能力、政策法规运用及营销、管理等能力的要求来看,大专层次(高职高专)开设旅游专业比较合适。中专(职高)层次,学生的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尚不扎实,旅游专业所需的讲解、服务技能等很难学扎实。本科及以上层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虽然旅游行业也需要研究、创造,但总的来说主要还是技能性的服务工作。如果本科和中专都大量开设旅游专业,市场上就会出现本科层次的导游、饭店服务人员和中专层次的导游、饭店服务人员一起竞争,而这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3)关于规模。有些高职院校只看到旅游行业是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的表层现象,就认为旅游专业规模越大越好,招生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对旅游行业特点没有正确认识的表现。旅游业务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好坏,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很难出现国外那种规模庞大的旅游公司。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每家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少。据统计,目前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旅行社占有很大比例,所以每家旅游企业吸收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也不会太多。针对这一特点,旅游专业的规模不应太大,每届一至两个班,每班学生也不应太多,三四十个人最好,这样的规模也符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实训教学比重大的要求。
2.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前面已经分析,旅游专业的就业方向除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还包括旅游景区的宾馆、饭店等单位。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多侧重于旅行社的工作(导游)方向,其他与旅游有关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方面的课程开设太少。比如,在外语类学科中开设的旅游专业,连基本的导游方向的课程都开设不足(绝大部分时间开设的是外语课程),导致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狭窄,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宏观视野,无法站在应有的高度分析问题。对旅游专业来说,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导游方向课程、酒店管理方向课程和烹饪方向课程三个方向。可采取两个方向的课程为必修课,一个方向的课程为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找准自己的侧重点来有的放矢地学习,修满学分也不难。同时,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不论是做导游,还是从事餐饮服务等工作,礼仪、口才、交际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要重视礼仪、口才训练、职业道德等基础课程。
3.紧贴课程实施实际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职业教育教学是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下的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实践教育要求更高。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正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很难养成。很多专业,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建设、发展往往是实训室投入力度大,而教育经费不足。旅游专业则可以不受这一制约,实训场所主要是旅游景点的现场讲解、宾馆及酒店的服务实习等,实训场所投入少而成效显著。因此,旅游专业教学应当采用“开放式”“走出去”的教学方式。以导游方向为例,导游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其中面试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景点讲解能力,当然还包括考生的形体、礼仪等。考查的景点是当地主要景区的景点,如果不现场走点模拟讲解,光靠死背导游词是不可能讲好的。
办好旅游专业,要特别重视实习、实训教学。要依照行业标准规范,不断改革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旅游专业教学要使教学场景真实化,通过集中教学或专题教学,采取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技能的“零距离”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现场,模拟技能。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中毕业后参加的三年制高职高专学习,一种是初中毕业后参加的五年制高职高专学习。对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应在二年级上学期报考导游资格考试或餐饮、酒店服务管理类资格考试,二年级下学期正值旅游旺季,各旅游单位普遍缺人,这是很好的专业实习机会;到三年级上学期旅游淡季时,再安排学生返校继续学习,这时也是聘请旅游行业优秀工作人员到校上课的好机会;最后一学期(仍然是旅游旺季),学生可进行毕业实习、选修学分和撰写毕业论文。对五年制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因为入学时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实习安排应推延到第三年后。旅游专业应强调两次离校实习,中间回校,除了继续学习尚未学完的课程以修满学分外,更重要的是总结实习、实训的经验教训,查漏补缺。那些将学生在最后一年都放出去做一次长期实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证
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因为教学改革主要由教师来落实。为适应旅游专业的教学需求,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普遍缺乏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但这不是问题之所在,问题是对行业缺乏了解,缺少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旅游专业教师是要求“双师型”的,教师自身也是兼职导游,在节假日要多带团,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旅游行业所需,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课堂教学岗位与专业岗位轮换,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有旺季和淡季,在旅游淡季时可以邀请旅行社经理、优秀的导游等到校讲授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旅游心理等课程,他们所讲授的课程或许不规范,效果却非常好。
5.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亮点
鲜明的专业特色是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招生及就业情况良好、办学社会效益明显的关键。在专业定位明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师资水平较高的基础上,紧密贯彻人才培养“三联系”(即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实验、实训与岗位需要的资格证考试相联系,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联系),把教学效果通过“三高”(即资格考试高通过率、学生的高就业率、学生对社会的高适应性)表现出来,形成“三结合”(即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学习、应用、创造相结合),这就是旅游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结语
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行业需求为中心,从专业定位、教育教学、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推动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人们从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的坚实跨越。
(本文获第六届“凤凰杯”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二等奖)
责编: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