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技能。笔者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种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一、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活化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同时创设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在新的情境中说话。如教学《世纪宝鼎》一课后,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作为中国的一名代表向联合国赠送宝鼎,自己组织语言将世纪宝鼎介绍给联合国的全体成员。在教学《名碑荟萃》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碑林的解说员,向观众介绍文中所附的四块碑石的书法作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運用语言的练习,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四、把朗读和想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朗读和想象相结合才更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清晨众鸟齐飞、热闹非凡的景象,我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如果清晨到鸟的天堂旅行,将会看到什么,有哪些鸟在活动,它们各在做什么。这一想象训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可能看到的,可能听到的,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训练中学生把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想象训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项较为漫长而又细致的工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摸索探究,并施之更多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李常生,甘肃秦安县兴国第五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老虎山很大,在远处,可以看到一棵大树,又高又粗。听爷爷说,那树有好些年头了。树旁有一矮的瓦房,那就是我家。山上没有电,我家是点煤油灯的。也没有压水机,爸爸天天要挑水。山中有好几条路,其中有一条通向山里面的一块田。田中有一清澈的泉眼,泉水异常清冽,夏天中午时,我睡不着,总会拎个木桶,到那里装水。我用桶把水面的树叶拨到一边去,再把桶伸到水里面一舀,就装满了。如果用大可乐瓶子装水,用手摸一摸,冰凉冰凉的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笔者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证实,从极端恐惧或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不到2分钟就会导致它们死亡,不愉快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思
期刊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文言文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就教材所编选的文章来看,完成这些篇目教学能够使学生游刃有余地解决考试中的文言问题,但历次考试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因而有必要研究探索一条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呢?  一、加强自主学习指导  文言文教学常见的方法是学生未经预习,课堂上老师
期刊
那年夏天的一场狂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青蛙们停止歌唱了,树叶儿入睡了,而小屋里的你却失眠了。你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笨拙地抽着烟,偶尔一阵咳嗽。房间内静得闷人。突然,一声生命的啼哭冲破了沉闷的空气。你,径直走出了房间。这一次,你又失望了。  我知道,作为第三个女儿的我的出生,注定不会受到你的欢迎。但,我却努力生长着,如小草一般。虽然没喝过一天母乳,我仍然长得白白胖胖,人见人爱;虽然一见你就咯咯笑,却始终
需要阅读名著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做起来难度很大。快餐文化的时代,连我们成人都难得捧起名著细细品味,对缺乏耐心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但引导学生名著阅读却是一个老师的职业良心,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读书心得,给名著留下学生的足迹  周国平说,读名著,就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写心得,就是在精神的底子上烙上阅读前行的足迹。教师可以让学生只写一句话的读书心得。记录当天看到的最有意义或最有趣、最难忘的书。语言
期刊
【摘要】针对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了研究生“客座”等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为新时期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一条新路。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模式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116-02    在当时的知识经济时代
【摘要】作者通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既输送熟悉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117-01
从小在武汉生活,似从未感到过秋,记忆深刻rn的,就只有夏冬两季。后来知道武汉的秋是直来直去的,不似贵妇人那典雅缓慢的脚步,而是大步流星的竞走。没有丝毫的不舍,便绝尘而去,如隐逸
中华文化博古通今,源远流长。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对于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美好情操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等等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才能更有效呢?  一、诗画结合,以画解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词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正因为这种特点,所以古诗词的意境看起来更美。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想让学生体会感受到这种美感,教师就可以采
期刊
看到花开的时候,总会觉得它已经把它的一生都走完了,总会觉得它绽放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老了;感觉到夏天来临的那刻,我也总觉得夏天已经走到它的尾巴了,之后的种种热浪与清凉不过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