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2007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血尿酸、血黏度等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 选取81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例血脂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受试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白脂蛋白(LDL-C)水平及血尿酸、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与血尿酸、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清CRP含量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AIP(2.25±0.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1±0.15)(t=46.71,P<0.05),且AIP与LDL-C、血尿酸、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呈正相关(r=0.86、0.85、0.79、0.81、0.77,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y=-0.69,P<0.05).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AIP与血尿酸、血黏度等血栓形成危险因关系密切,可通过早期检测患者AIP以预测血栓形成危险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2月~2009年12月均确诊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42例,采用Seldinger法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8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和38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观察两组差异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IL-6、IL-10和I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0.3877、15.1010、15.1243,均P<0.05),观察
目的观察穿心莲提取物(炎琥宁)和阿昔洛韦(aciclovir)对EB病毒抗原表达有无抑制作用,并比较两者对EB病毒的作用强弱。方法免疫酶法测定炎琥宁及阿昔洛韦对Raji细胞早期抗原(e
目的:分析妊娠期口腔保健对妊娠期牙龈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产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880名孕产妇口腔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观
目的 分析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三种Ⅰ类切口手术(乳腺、甲状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药物的种类、给药时机、疗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0例三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使用率达100%;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分别是头霉素类(116例)、头孢菌素类(18例)、氨基糖苷类(8例);术前给药127例、术后给药13例;抗菌药物总
目的 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动力髋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13.6±125.2) ml、手术时间(65.2±9.8) min与对照组的(440.5±1
目的:寻求最佳的剖宫产切口皮下脂肪层缝合方法.方法:对295例剖宫产横切口分别采用2种皮下脂肪层缝合方法:①观察组用碘伏消毒皮下脂肪全层及皮肤,2-0 PGA带针缝合线三针缝合
目的 探讨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2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年随访,24例(85.7%)患者均顺利康复,4例患者并发骨性关节炎.结论 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在早期X线检查中适当扩大检查范围,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早发现病情。
目的 评价孕产妇出生缺陷知识教育的效果.方法 200例孕前检查育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孕前知识宣教,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干预,采用问卷调查评价两组出生缺陷知识回答正确率.结果 通过调查,观察组10项问卷答卷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措施对育龄妇女进行有效干预,能明显提高出生缺陷知识的知晓率,对预防出生缺陷有积极意义。
目的:提出分娩期软产道特质性出血的定义,总结其临床表现,探讨适当的止血方法.方法:分析60例分娩期宫颈及阴道特质性出血病例的临床表现,并与非特质性出血病例鉴别,采用在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