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关于国际政治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上)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以后,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国外对恐怖主义的研究早就开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恐怖主义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9·11”事件后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根源、类型、特点以及国际反恐对策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深化了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其他文献
遵从典范、质疑典范和转换典范代表着国际研究的三个层次性境界。
科学研究是实施研究过程、实现研究目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科学研究过程包括4个步骤:(1)发现研究的问题;(2)提出回答问题的理论假说;(3)检验理论假说;(4)阐明结果,得出结论。其中,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步骤有两个:一是提出研究问题,这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
理论思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哲学层面,哲学层面谈的是本体论问题;另一个是逻辑层面,涉及的是方法论问题。当然,方法论问题也属于哲学问题,但就逻辑而言,它本身就是方法论问题。人类最初的理性思维方法是形式逻辑,其特点是排斥矛盾,强调一致和同一性。其极端发展就是近现代数理逻辑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的政党政治发生了以下重要变化:政党在拉美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在上升;一些国家的传统党的势力在减弱;拉美左翼党的力量在上升;政党政治的“游戏规则”更加有序;“民主疲劳症”是拉美政党政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大量西方国际关系学术著作被翻译介绍进来,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译本的质量令人担忧。本文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译本为例,分析了翻译中三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理解问题、表达问题和态度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引起国内国际关系学界对翻译质量本身的重视。
本文试图对中国的地区战略做出一个系统的阐析。文章探讨了中国地区战略的理念、行为,并且对这一战略的成果做出了评价。最后展望了中国的地区战略的未来和对地区及中美关系的影响。
尽管“人的安全”这个概念仅仅存在于安全政策的边缘,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它重视人类的多重性;另一方面,则更加直接地关注在暴力冲突情况下对个人或者单个团体的保护。干预和国家主权国际委员会2001年的报告和人类安全委员会2003年的报告分别反映了这两个不同的侧重。在东亚,就“人的安全”概念的争论已经相当深入。亚洲最初的反应是谨慎、怀疑的。亚洲国家一贯坚持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秩序,强调国家主权,反对干涉一国国内事务。但自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各国、地区组织、学术机构和民间社团对“人的安全”的态
对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知识”与“权力”二者的联系进行解构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英国学派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也参与到了“民族化”国际理论的行列之中。本文采用一种谱系学的方法来描述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派的浮现及其逻辑,并且分析该理论对古代“大同”伦理观念的诉求。这种理论建构将与英国学派有关“国际社会”讨论的浮现及其逻辑联系起来。“国际社会”和“大同”都使用“文明标准”作为区分国际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文章结论认为,这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一致的诸多方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