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的黑面纱》的新批评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wpw8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牧师的黑面纱》是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小说家、象征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在《牧师的黑面纱》的文中,主人公是一位令人们非常尊重的年轻牧师,他叫MR.Hooper,他总是戴着一头黑色的面纱,直到他去世时也不愿意在人们的面前揭下来。这面黑纱也许象征着黑暗与死亡,同时也许象征着为世人赎罪的标志,总的来说,牧师MR.Hooper所戴的黑纱是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的。本文以《牧师的黑面纱》为研究对象,站在新批评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牧师的黑面纱》这部作品,通过新批评主义的观点更加清晰的阐述牧师MR.Hooper带着黑纱的寓意,同时,这面黑纱又象征了其他什么需要本文接下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牧师的黑面纱;霍桑;新批评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前言:
  针对著名小说家霍桑而言,他的作品给人们的直观感受便是带有浓厚的心理描写特点,在饱含浪漫主义的同时,又带有惊悚和恐惧的气息,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带有黑暗气氛的描写手法,表达出深层次的批评心理。《牧师的黑面纱》创作于1837年,自正式出版之后得到了众多人们的追崇和喜爱。人们喜欢《牧师的黑面纱》的原因能够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捕捉出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期的美国,被悲观主义笼罩著,人们的心理特点和精神状态都偏向于枯燥和萎靡,而霍桑的这部《牧师的黑面纱》带有非常浓厚的批评色彩,满足了人们对罪恶的批判和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引起了很多读者的追崇。本文以新批评的观点来深入解读霍桑的《牧师的黑面纱》这部作品,并结合当时盛行的清教主义,勾勒了当时美国人民对宗教理想的追求与精神世界的渴望,同时又从侧面描述出人们对于当时英国殖民地沉痛生活的批判,渴望构造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其中这种鲜明的对比非常完美地表达了新批评主义的观点。
  一、关于《牧师的黑面纱》的简介
  霍桑的小说风格多为建立在对浪漫主义的追求结合批判主义的现实观点。在《牧师的黑面纱》这部小说中,首先文章的开场是一个格外晴朗的早上,在平常且安逸的氛围中,小说的主人公牧师(或者被称作为教长)MR.Hooper出现在非常寂静的教堂中。这位MR.Hooper牧师头戴着黑色的面纱,在与人们说话和交谈的过程中也不会掀起头上的黑色面纱。MR.Hooper这种异于常人的举动和行为引起了当地教民和居民的揣测,对于MR.Hooper这种怪异的做法,也使得人们开始恐慌和猜忌起来。作为MR.Hooper牧师的未婚妻 Elizabeth也会因为MR.Hooper牧师不讲黑面纱揭下来以真面目示人的做法感到费解,在要求的MR.Hooper牧师将面纱脱掉的要求被拒绝之后,MR.Hooper牧师的未婚妻提出了解除婚约,从此离开了他。在未婚妻离开之后,MR.Hooper牧师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面对着一个人的痛苦和孤单,直到最后,也始终是MR.Hooper牧师独自走完了人生的轨迹。然而就算了生命的尽头,MR.Hooper牧师也没有将头上所戴的黑面纱摘下,而是与他一起下葬,让黑色的面纱遮盖着即将腐烂的面庞,在时间推移下一起深埋地中。直至MR.Hooper牧师死亡的最后,也没有人见到过牧师真正的面容,没有人见过他把黑色面纱摘下去的时候。同时也在人们不断的猜疑和胆怯之中,MR.Hooper牧师结束了他孤独的一生。直到MR.Hooper牧师死亡之后,他一直带着黑色面纱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解答出来,人们在责难他的过程中也非常好奇MR.Hooper牧师这么做的真正原因。但是MR.Hooper曾经在文中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远的话,“人有时是非常害怕自己的内心”。黑纱就好似赎罪的象征,MR.Hooper牧师带着面纱的时候就如同在赎罪,但是最后还是生活在罪恶的笼罩之下[1]。
  二、《牧师的黑面纱》的主题
  从这部小说的开始直到结束,MR.Hooper牧师头上所戴的黑面纱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围绕点,不仅人们纷纷猜忌他这样的原因,同时也在责难他这种脱离于常人的“不正常”做法。那么站在《牧师的黑面纱》这部小说的中心主题来说,其展现的非常明显也非常集中:年轻的牧师MR.Hooper为何在众所议论下戴上了一直不摘下去的黑面纱,又为何在遭到种种反对和议论的声讨中,坚持着自己的做法,就连临死前也不肯摘下去,而是选择同自己一起埋葬、腐烂、直至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中。以这样的未知点作为整部小说的突出主题是非常具有新意和独特意味的,虽然没有明确地给出MR.Hooper牧师带着黑面纱的根本原因,但是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文中渲染出来的整体环境,便能够了解到人们的内心是渴望被救赎,而在罪恶充斥的氛围中,黑面纱就好似解救的出口,MR.Hooper牧师一直带着它不肯摘下,就如同自己在罪恶感的俯视下生活,时刻提醒自己认罪,希望通过黑面纱来为自己带来良好的救赎[2]。
  三、站在新批评角度解读《牧师的黑面纱》
  在批评主义诞生的年代中,霍桑在这部作品中非常透彻的阐述出对社会、对英国殖民地的批评,在罪恶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站在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角度,表达出渴望让罪恶得到最终的解救。
  新批评的分析角度是以新批评主义和新批评观点为基础,针对作品的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现状等方面进行中庸类型的反驳,从而达到推动性作用的批评。新批评作为文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推动了文学论坛的不断进步,其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来阐述作品的文学意义、社会意义以及哲学意义等。本文运用新批评的视角来解读霍桑的《牧师的黑面纱》,主要着重在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环境以及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内心的态度等方面,从而利用反讽和象征的分析手段,来深入探讨《牧师的黑面纱》蕴含的批评思想,从而与站在新批评的视角分析《牧师的黑面纱》相重合,达到良好的解读效果[3]。
  (一)反讽
  反讽作为霍桑重要的写作手段,在《牧师的黑面纱》文中他灵活地运用了反讽的描写手法。例如文中出现一个爱模仿的淘气小孩,他在学MR.Hooper牧师的时候用黑纱把自己的脸完全的遮了起来,这样恶作剧的举动不仅让小孩的同伴吓得乱跑,同时他也把自己吓得的满脸发白。小孩这样的举动不仅没有达到恶作剧想要达到的效果,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讽刺性的结果突显了霍桑用反讽的预期来表达黑面纱独具自己的黑暗气息,虽然代表了赎罪,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威严。
  (二)象征
  在《牧师的黑面纱》中常常会出现将非常复杂的事物描写的非常具体,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这边是霍桑利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身的批评意义。比如MR.Hooper牧师所戴的黑面纱在世人面前表现出高姿态,但是实际上也是对罪恶的不断救赎与解脱。同时,世人在MR.Hooper牧师面前摆出一幅道貌岸然的样子,然而却背负了很多的罪恶。这种对比性的象征手法,表达出了霍桑对殖民地以及部分丑陋人们嘴脸的深刻批评[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牧师的黑面纱》来展开进行探讨,站在当时霍桑所处的社会背景,利用成长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一种极端理想主义为线索,表达了英国殖民地的贫困人们,为了逃离水深火热的生活,揣着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成立了具有深刻意义的清教组织,在清教主义的影响下,移民在北美的人们开始对新的生活展开联想与渴望。然而,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没有一个准确的追求目标,就好比《牧师的黑面纱》中的牧师MR.Hooper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无法自拔。霍桑利用《牧师的黑面纱》这部作品较好的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在悲观主义中找到属于自身的罪恶救赎,找到精神世界的完美寄托。
  参考文献:
  [1]赵佩佩,张巧毅.《牧师的黑面纱》的新批评解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87-88.
  [2]崔彦飞.“黑面纱”在追问中延异——霍桑的《教长的黑面纱》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69-71.
  [3]李若平.揭开面纱:解读小说《教长的黑面纱》[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73-74.
  [4]阳根华.霍桑的伦理道德立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601-602.
其他文献
摘 要:提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既提升了电视文化的传播效果,又实提高了主持人的自身价值。最大化实现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也就是最大化实现了电视文化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实现主持人的文化价值和自身魅力。  关键词:主持人;文化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  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看,电视节目传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电视节
摘 要:《搜神记》成书于魏晋时期,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书中搜集记载了大量神奇怪异之事来“发明神道之不诬”。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元素,也正是这些文化元素的存在使得小说拥有非凡的魅力。如果说浅层次的小说阅读是读故事、读文本,那么深层的阅读便是对小说文化的阅读。本文以《搜神记》为例,来研究小说与文化的关系。全文分三大部分,试从干宝和《搜神记》、《搜神记》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以及《搜神记》价值与
摘 要:《孟子·离娄上》中谈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此指出不能自以为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另外,孟子的“性善论”体现了感性欲望与善端的关系,并且说明了“善”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从性善论后天环境行为对“善”的影响可以分析出“好为人师”的是非,并且说明其当代意义,以此指导人们如何用“善”正确对待“为人师”。  关键词:好为人师;性善论;善端  作者简介:张彩虹(1994-),女,汉族,
摘 要:贾探春作为贾府的三小姐,是大观园中见识非凡、才智出众的女孩。她才干精明、志向远大,但是生不逢时、命运不佳。身负“庶出”的枷锁,在大观园里巧妙逢迎,深得贾府上下的喜爱,最后远嫁他乡。她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度对人心的伤害,是封建末世绝望的呐喊。  关键词:贾探春;封建制度;才智出众  作者简介:王赛(1992.5-),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
目的:研究马蹄金素衍生物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Y101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耐药病毒基因、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以及鸭乙肝病毒的影响作用。  方法:1.表型耐药实验(1) Y101对Hep
摘 要:本文从成长小说视角解读马拉默德的小说《魔桶》,在引路人莉莉和萨尔兹曼的指引下,主人公利奥逐渐完成自我救赎,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后,明确了爱的真正意义,践行了犹太人负罪-赎罪-新生的这一生命历程。  关键词:成长小说;引路人;成长的仪式  作者简介:徐楠(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