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缓”与“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n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虽然在今天的日常交流中已不再常用,但仍有很多语词是我们时常使用的,如成语这样的词汇就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之中。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高中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夯实其古文功底是高中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学生如果将来要搞科研,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就需要与古代文献打交道。其中有些学科是直接和文言文打交道的,比如古典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由于古代汉语博大精深,从学生长远的学习旅程来看,夯实古文功底是不可操之过急的。基础要扎实,必须精工出细活,文言文学习必须从古文的每一个字词、语法结构入手,再到文言语句篇章,必要时还要从词源考虑才能理解文言的意思。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教学进程中我们需要处理“缓”与“急”的问题。从字义上看两者相对,在教学上其实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缓”在文言文教学中最为重要,“急”的文言文教学也要体现“缓”的特点。
  一、“缓”在文言本身
  从文言文的语言性质本身及理解难易度来看,文言文教学需要把握这个“缓”字,这是对教学工作的一个启示。文言文已经不是今天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它多数时候出现在古典文献中。文言文体现了一种历史性,要把握文言语义需要对文言的历史状况有必要的了解。因此,操之过急的学习和教学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所以,以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本为代表的教材所选文言文是由全国资深的语文语言教学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所选的文言文作品主要依作品的写作时间来安排顺序,但难易程度不甚明显。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文言文,但相对比较简单,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文显然要难。初中教学重在文言文语言内容上的学习,有关文言文语法、音韵、训诂等常识性知识介绍很少。高中文言文语言难易差别不大,无论从课本上哪一篇入手都是一样的。但如果这些基础知识及文言文性质学生了解不多,学生学习起来会非常吃力。因此,这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可太急,教师需要把握好“缓”的教学。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人一种书面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其他任何语言一样,阅读者需要通过语感去体会其表达的意思。任何语言学习都不会忽视对“语感”的培养。“语感”就是指一种直接、快速的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里虽然是“急”的一种表现,但语感的培养需要在“缓”的训练中形成。“语感”的培养来自学习者的大量阅读与背诵。由于文言语感这种能力是在长期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教学工作者需要了解这一点,这是一种功夫,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需要长时间大量的阅读、背诵文言文作品。
  总之,“缓”的教学方式是由文言文本身决定的。学生要打好古文功底,目的是为了懂得文言文的性质,并能够更快速而顺利地进行古典文献的阅读。
  二、“急”在教学目的
  “急”是就教学目的而言的。在高中阶段,学生不是专门来学习古代汉语的,有很多学科需要夯实基础,鉴于此,又不得不从时间上来考虑让学生在一定的阶段练好文言文基本功。学习能力不是通过强行记忆一些知识就可以
其他文献
"什么是幸福?"2013年1月,在陕西农垦大荔农场总经理刘建军到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农场领导班子办公会上,他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开场白。那年他刚好40岁,是陕西农垦各农场中最年轻的当
合作是一个军队胜利的前提条件,合作是一群人智慧的集合,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依然是要注重合作的。合作是一种团队群体的集体行为,它在学习上表现为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给予,如果在学习上遇到难题,通过合作的方法来解决就会容易得多。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教授,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让学生懂得如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种自学,更是一种能力。合作不会过时,就算现在的科技发展足够快,也不会阻挡合作发展的步伐,
语句衔接题是高考中常考的题型,新课标卷上为必考题型,分值为3分。高考语句衔接题的解答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近几年高考试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教育文化的多元发展,相较于过去的传统教学观念,现代教学理念有了较大范围的普及,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的一言堂发展为多种互动形式,现代教学更为注重“人”,更为注重教学过程,更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学品质,凸显出“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由“教”到“不教”,成为当前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品质并不等同于教学效率,也不等同于教学质量。教学品质是一个
摘抄最早源自何处,已无从考察,但古人读书基本都重此法,没有一个不是用此法积累而成名的。  古代的印刷业到唐代以后才较为成熟,唐以前的人读书基本上都靠誊抄,不管是什么样的书都必须自己誊抄来读,即使是到了印刷业很繁荣的明代摘抄也还是很兴盛,如归有光的“七录斋”就源于此。其实誊抄何尝不是一种摘抄呢?如果文章不值得一读,何故抄之,誊抄的一定都是好文章或必抄的文章,一经不断抄之,则积累丰矣。  古代的文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