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对当今创作的启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作人“人的文学” 观距今约莫有一百年了,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其思想对当今文学创作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1]“平民文学应着重与贵族文学相反的地方,是内容充实,就是普遍与真挚两件事”。[2]这两句话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耳目一新。
  关键词:人的文学;周作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1
  “五四”是人的发现的时代。在这场运动中,一切价值观念的建立都围绕一个中心 “人”——展开。文化先驱们呼唤“人”的觉醒,提倡“人的自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种“人”的发现。
  一、“人的文学”定义探寻
  在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作家作品,如叶圣陶的《一生》,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沈雁冰的《蚀》三部曲以及《倪焕之》,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以及王鲁彦许钦文的乡土小说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受周作人的影响,还有间接受到周作人影响的就更多了。这些作品一直都陪伴着我们,未曾离开,可能好多人不知道朱自清,但是知道《背影》《荷塘月色》这样的作品。相比今天,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知道某某是个作家,但是他有哪些作品我们却不记得了,很大原因是这些人的作品我们读过之后并在我们的脑海激起一层波澜,而是直接“石沉大海”了。
  二、当今文坛现状以及原因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要求表现人的个性、价值、欲求,那么我们今天的文学有没有表现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欲求呢?今天我們常常会听到“当代文学是垃圾”,“当代文学不如现代文学”。我们不由得要问,当代文学到底怎么了?当代没有文学了吗?如果单从数量上论,那么估计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作品数量可以超过当代,如果从质量论呢?这个只能交给时间去证明了,因为当代这个时间段还没有结束,不能下定论,但如果只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当代文学质量超过现代文学质量了吗?没有。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70年,现代文学只有30年,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前几天正好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我们不免要感慨,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80年了,也没有一部像样的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小说,如果文革受意识形态影响不能尽情书写那么南京大屠杀应该没有限制吧?可是为什么没有影响巨大的作品产生呢?我不仅要问,以后我们的子孙得到历史文献中去查阅南京大屠杀了,为什么不写成小说,世代传阅,让南京大屠杀留存在我们子孙血液中?!“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不是拿南京大屠杀说事,实在是今天发生的事太多了,都没有被作家合理反映,作家作为一个民族的良知,从哪里体现?用鲁迅额话说就是:“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狂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3],这大概就是今天文坛的映照吧。
  “人的文学”,文学是人学,关注点在人,所以不用在形式技巧上煞费苦心。我们今天好多作家是在做买椟还珠的事。五四到今天将近一百年,我们的文学貌似又回到了起点。
  三、拙见
  让文学回归“人的文学”吧。”“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今天有人说文学已经死亡了,或者鼓吹文学无用论,但我认为此时正是需要文学的时候。君不见现在社会主流是什么TFboys,PGone…… 我们的主流文化快变成三俗文化了!我们需要“人的文学”,需要真正的文学。文学的事交给文学,游戏的事交给游戏。文学不是游戏。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回到五四,回到周作人“人的文学”理论上。我有以下两条建议:
  1、意识层面应该给作家松绑。纵观世界各国,恐怕只有中国有作家协会吧,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西方发达国家没有这一套,美国公民可以直接议论甚至辱骂总统,也不见政局不稳或者因为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引起了骚动抑或威胁到了国家安全,相反,美国不仅经济强大,文学上也是屡夺诺奖,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总书记强调“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我觉得就应该给作家松绑,这样才能像“五四”,像五六年“双百方针”那样,硕果累累,越是限制,越是管束,越是不自信的表现,自信就要无所畏惧。
  2、打破内循环,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流进来。上文已经说过,今天作家已经同一化了。文学最怕的是同一化,多样性才是文学的生命。今天的作家大多数已经是科班出身,我们再也看不到五六十年代那样多的农民作家了,科班出身有其好处,比如在写作技巧上、语言运用上比没受过训练的非科班出身作家更有优势,但同样的,大家都是科班出身,那么经历的生活也大同小异,比如校园、工作等等,那还有农村的、城乡的、工地上的等等,这些科班出身的作家接触少,体会感悟必然少,那么作品中出现这些场景、人和事也势必减少,那就是生活好大一部分美的缺失。
  历史发展并非是直线式,文学亦如此。有时候我们认为走了很远了,回头看却发现只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文学发展到今天未必超过五四时期,所以在今天提出重回周作人“人的文学”倡导下,反思过去,砥砺远行。
  注释:
  [1]《新青年》第5卷,6号,1918年12月刊。
  [2]《每周评论》第5期,1919年1月刊。
  [3]《鲁迅全集》第4卷,第575页
  参考文献:
  [1]钟叔河、鄢琨.周作人散文全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是指在其发展与形成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一种独有的审美特质,它是中国文艺美学中所蕴含的内在因素。推进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就必须充分了解民族性的特点与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中华美学精神以及美学观点之间的关系,发掘其中存在的规律。  关键词:文艺美学;民族性;中华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的武侠小说之一,这本小说具有文学性、历史性和故事性。文本中有很多文化负载词,译者郝玉清是否能够准确翻译文本中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是中外读者关心的问题。笔者初读英译本《射雕英雄传》,试对段落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从文化差异、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角度进行初步讨论。  关键词:翻译策略;英译版《射雕英雄传》;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艺术寄托着人们的诗情画意,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它给世人无穷的愉悦与希望,又将血淋淋的现实直面在人们面前。路遥作品中传达的对苦难人生的顽强反抗、对人间真情的讴歌、对黄土地的深深眷恋,不经意间流露出浓郁的诗性美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关键词:路谣;诗意;情感;求索  作者简介:李祥玉(1996-),男,汉族、陕西洋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作者简介:冉子成(1992.2-),男,汉族,甘肃会宁人,西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文秘方向。现任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助理讲师,主要讲授大学语文、公安文秘课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1  《穆斯林的葬礼》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成功的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描写“一个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