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课堂实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07年11月18日
  地点:华师一附中高二(5)班
   (一首歌曲《爱的泪珠》将师生带入课文情境,歌声如泣如诉。)
   教师:“昨夜我洒下了泪珠,就像那串串珍珠;那是对你真爱的倾吐对你的真情流露。今夜我洒下了泪珠,就像那串串珍珠。愿你永久收藏在心底,当作那感情信物!多少的花月夜,多少的风雨暮,踩遍了孤单路尝尽了寂寞苦,为了谁你可清楚……”也许正是因为风雨的洗礼,那“爱的泪珠”才像串串珍珠。泪珠其实是浓情挚爱的流露,生活中的每一滴泪珠都凝结了一段深沉的体验,或悲或欢,无一不真实。泪水能折射一个世界,一个真情的世界,一个充满人生真谛的世界。正因为这些泪珠的浸泡,人生才放射出五彩的光环。
   今天,让我们接近一份温馨,领略一份真情,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欣赏这“泪”中的大千世界。
   教师:文中写了哪些“泪”?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文中写了书中泪、亲身经历的泪(思乡泪、人造泪、慈母泪、牡蛎泪)、慈悲泪和感恩泪,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教师:琦君说:“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晶莹圆润的。”(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展示),人生的历程正是这一粒粒珍珠长大的过程,也是心灵情与理丰富成熟的过程。文中所写的这三类珍珠实则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情与理之三境。
   (课件用醒目的大字显示:珍珠三境)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列举了哪些书中泪?你觉得这些诗文妙在何处?
   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是怎样欣赏的?
  (生浏览课文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生:马区夫人:“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意在说明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生:还有谢冰心的“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越真诚越好。
   生:还有两处引用的古诗文。白居易的“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鬟霜,知君销不得”。说明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感受最深。杜甫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说明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到位,不知愁的纯洁无瑕的少女啊,为诗句本身的美而流泪,为她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的心灵的苦难而流泪,看似莫名,但我们不也从中看到了一颗珍珠吗?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就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课件展示:珍珠一境——至纯的珍珠)
   教师:这么美的诗句,我们也一起吟诵一遍吧!
   (师生齐声吟诵)
   教师:“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文章的第5~10段中,作者又写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什么样的“泪水”?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或哲理?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讨论并踊跃发言。)
   生:思乡泪反映了作者的骨肉分离之苦。我查过资料,琦君老人1918年生于浙江,1949年到台湾,后来又旅居美国,离乡之痛体会至深,思乡的泪流得很多。她曾说:“我们从大陆移植于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早已适应,而心灵上何尝能忘怀故土的一事一物。”
   教师:说的很好!很不错!很认真!思乡是人类的共同情结,离乡背井几十年,魂牵梦萦几十年,一旦相聚怎能不相拥而泣,老泪纵横?请大家一起读琦君写的《虞美人》。
   (师生有感情的齐读《虞美人》。)
   生:这样的情感太有震撼力了!
   教师:是啊,家是长途跋涉的起点,也是万里征程的归宿,当起点成为永远无法返回的终点时,就会是作者所说的“欲思老泪纵横而不得”的可悲了。
   生:我觉得慈母泪很伟大。我也有同感,因为我曾经很不听我妈妈的话,有一次我的考试又失败了,我悄悄地回到家里,这时,我看见妈妈在偷偷流泪,而且一边哭一边说:“我对不起孩子,我应该给他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明明是我考砸了,可是妈妈却在内疚自责,我就觉得很对不起我的妈妈(说到这里,这位学生哽咽了,大家给予鼓励的掌声),后来,妈妈想尽办法把我送到这里读书,虽然我不能天天见到她了,但是我现在能体会妈妈的一片苦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我的妈妈。
   (她的话感染了大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祝贺你,在妈妈的关爱下,你已经长大了!亲情是生命的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饱含怜爱的泪水中长大,而后又用这泪水去滋润我们的后代。这可贵的泪水,得到时我们也许不谙世事,不知珍惜;付出时又无怨无悔,代代相传,亲情生生不息!
   (掌声热烈。)
   生:我想说说奋斗之泪。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那儿离武汉市有200多公里,我可以说是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来到华师一求学的。有时,我在想,我初中的同学正在父母的呵护下学习,而我在这里一切都得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这值得吗?好几次,特别是高一刚来的时候,我想着想着就哭了。但是,当我感受到学校的团结向上的氛围和老师、同学的温暖时,当我看见自己正在朝自己的理想迈进时,我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现在和我初中的同学比,觉得他们太幼稚了,(学生笑)而我独立的意识和能力远远超过了他们。而且,离开父母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我现在很珍惜和父母相处的假期。
   教师:你说的太感人了!柔软的心必须要经过沙子的磨砺,这叫做奋斗!奋斗之痛必定泪水涟涟,但这并不代表软弱。因为泪水能冲刷内心的苦痛,能修炼自己的品性。这种痛来源于爱,对生命的热爱!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变得坚毅,变得丰富、壮丽!
   (掌声热烈。)
   生:我想说说分离泪和慈母泪。确实,我读初中的时候很叛逆,老爱和父母较劲,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我的想法。但是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是我考取华师一附中即将要离开家的时候,我的父母坚持把我送到了车站,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他们终于留在了车外。车窗之外是父母焦虑的脸,我说:“你们走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车缓缓开动了,我觉得自己要奔向一片自由的天地。突然我从后车窗里看见父母奔跑的身影,一边跑一边叫着什么,司机停下车,我听见妈妈说:“君君,看天好像要下雨了,把我的太阳伞先带着吧!”我看看天,哪有下雨的迹象,可是满车的人都看着我,我只有接过了阳伞。车又开动了,父母依然跟在车的后面慢慢的小跑,渐渐地,他们的身影变小、直到消失,我突然觉得世界是那样的空旷,仿佛就剩下了一个小小的我。我的泪“哗”地流了出来。后来,来学校的路上,真的下雨了,撑着妈妈的阳伞,我觉得真的好温暖……(学生流泪了,说不出话来。下面又是掌声雷动,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流泪了。)
   教师:人生是漫长的艰苦的奋斗历程,每个人都有无法逃避的挫折和困难。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你们小小年纪出外独立生活刻苦求学, 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坚韧和顽强!(边展示课件边继续说)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尘埃,剥去了样样伪饰,返朴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课件展示:珍珠二境——至真)
  教师:文章最后还写了两种泪——“观音流泪”“基督徒涕泪交流”,目的何在?
   生:这两种泪都是为他人而流的泪,体现出一种慈悲的情怀和感恩的心。
   生:作者写这两种泪是想要我们学会感恩,学会慈悲。
   教师:慈悲之心、感恩之心乃是人类的大爱!作者饱经生活的磨难之后,对泪珠的含义又有了更深广的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慈悲是作者对更高生命层次的追求!琦君说过:“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
   (课件展示:珍珠三境—至善 她以一颗温存的心细细地体味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从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即使是过去曾经历过的痛苦和烦恼,她也能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她将自己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完整地融进了创作之中。 )
   (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5—10段。)
   教师:文章题目为“泪珠与珍珠”, 那“泪珠”与“珍珠”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你是怎样认识的?
   生:泪水均是人间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理解了泪水,便更能理解生活,真切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份收获如同珍珠一样贵重。
   生:每经过一次对泪水的感悟,自己洞识生活的能力便增进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人启示的泪珠如同珍珠一样宝贵。
   生:文末谈到的观音泪以及基督教徒的感激之泪并非为自我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有如珍珠一样的珍贵。
   生: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教师:(边展示课件边说)当泪珠浸透了人间的“真”、“善”、“美”时,它就是珍珠。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冷漠,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够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抹杀我们应有的感恩慈悲之心。慈悲之情应该是一种源于内心的爱、善、正直。当你把爱善施予世界上应该施予的人的时候,这才是慈悲,这时候,你的泪珠就是珍珠。
   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些图片,用自己的心灵去想,无论如何,要记住,这些东西始终在咱们身边,因为咱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播放系列图片“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配乐为《辛德勒名单》中的小提琴独奏曲,许多老师和学生又落泪了。)
   教师: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倾听台湾作家琦君给我们讲述的有关泪水的故事,讲述她从读书时的少女,到具有慈悲情怀和感恩之心的长者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品味泪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从“小我”升华到了“大我”。她用七十年的时间解读一句话,也用七十年的人生经历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释。这句话就是……
   师生(齐读):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课件展示这句话。)
   教师:让我们记住这句浓缩人生精华的格言,在以后的日子里,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品味眼泪、品味微笑、品味我们的生活。下课!
   (热烈鼓掌!)
  
  【点评】
  以琦君先生那样的出生,那份充满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童年教育、异常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命境界的大彻大悟,读她的散文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残酷的检验!我听过好几个青年教师上《泪珠与珍珠》,均不得要领,这怪不得今天的年轻人;因为我们今天的时代文化氛围已与琦君先生所领悟的境界相去甚远,年轻人的人生体验与琦君老人的人生阅历亦不可同日而语。但这次听盛玲老师的公开课,有一种惊喜!
  首先是盛玲老师对文本的哲理深度有一个准确深入的把握。这是教好这一课的基础,也是关键。泪珠和珍珠分别象征着苦难在人生中的意义与人生通过磨砺才能达到的清明境界!中国文化里苦难的精神价值常常被人忽略、回避,但西方文化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就是正视苦难对人生的磨砺和提升价值。琦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触动了她至深的情思和感悟!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才是找到了开门的钥匙!否则,我们决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后文本中提到的“观音泪”和“基督泪”。
  其次在于盛老师教学的启发艺术!在启发中感悟,在感悟中启发,通过这个文本,师生共同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人生的升华!这节课的特色在于让学生通过文本回归到自身的经历与经验中去,这是将人文教育渗透进个体生命体验的经典案例!
  学生喜欢、老师舒心、听者感动,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同学们深深感动的表情,他们纯真的眼泪一次次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深情的、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的眼泪,就是成功的最好证明!在真实的眼泪面前也许其他的评论都显得有些多余了!
  [作者通联:华中师大一附中]
其他文献
为了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释放学生语文学习潜能,江苏连云港市基础教育实施了“追寻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使学生潜能激发和释放有了理念诠释、操作策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秉承“释放师生潜能”教学理念,以导学案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建构出教学的“学案先行,自主质疑;同伴互助,合作交流;互动探究,讨论生成;拓展延伸,迁移运用”的“释放学生潜能的教学”校本化语文教学模式。其实施策略如下:  一、合理编制
数理化一路领先的“尖子生”最大的弱项往往是语文,尤其是语文中的作文写作。这部分学生写议论文素材积累少,构思作文慢,写作内容干瘪不充实。针对这个常见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例证入手来加以提升。例证是议论文主要的论证方式,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论证方式。考生们可以从内容上和语言表达上加以开拓性尝试:   一、活用生活实例增加议论文的亲和力  有的考生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局限在名人名言的圈子里,文章缺少人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提出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解作了全新的诠释,指出“‘真正理解’是衡量多元智能教学‘质’的指标”,倡导教学要实现“真正的理解”,并由此明确提出了“为理解而教”的口号。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众多学者不断研究的推进下,“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的“理解性教学”逐渐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潮。在我国,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理论已
心理健康是人们一种心理的良好状态,而这种状态对于人们的适应能力、生命活力性、性格的塑造等等方面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而对于心理不够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教育将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丰富的素材,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效地抓住这一个机会,为小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出一份力。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生心理没有完全稳定之前,我们要利用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说的是孔明于隆冬之时,设坛祭风,文中言道:“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闽派语文”王立根先生,曾以“东南风大起”自诩他们的“闽派语文”之强劲。有意思的是,与东南对应的东北,近来也风势颇盛,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孙立权先生,亦提出“东北派语文”一说,似有“东北风大作”之意。这里说的是20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一百多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历程中,课堂的基点与形态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新近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参与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而且有一些新的成绩,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语文课堂应该以“学”为基点,营造为学而设、顺学而教的新形态。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从2010年度的众多同类研究论文中抽取了以下八个样本加以评析:  吴非:《仍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原载《语文学习》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项脊轩志》,古人的评价已不少了,有代表性的说法是:  予读震川(归有光)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黄犁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事,却自风韵疏淡,此乃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此境又非石士所易到耳。(姚鼐《与陈硕士》)  (震川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随意性和抗干扰性能力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每个人的发言都不一样   在低年级课堂上,一些学生经常有这样的心理:老师的讲述,总是对的;同学响亮的回答,总是正确的;自己的想法,老师不问我就不说……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主体意识慢慢丧失殆尽,对今后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P869)中对“落英”一词的解释是:“名词,落花”。这个解释无可厚非,“落英”确有“落花”之意,但编者紧随其后举了这么一个例句:“餐秋菊之落英”,这就值得商榷了。  1.“落”字并非只有“飘零”、“飘落”之意,它在文言词汇中还有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义项——“开始”,如《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落,始。”《辞海》《辞源》《古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2课。  【设计理念】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不轻文”,使得说理文教学也可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滴,感知力量。  (播放水滴声)它不知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