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奏,世间万事万物固有的质的规定。没有缺乏节奏的事物,也没有缺乏载体的节奏。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反映运动过程,节奏即运动、即矛盾,它充斥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一是力的关系,反映强弱变化,把运动过程中的这种手段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就形成节奏。节奏是事物正常发展规律的体现,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是在有规律的节奏中存在和发展的。昼夜交替、春来冬去、泉水淙淙、潮涨潮落,以及人体的呼吸等,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事物的正常发展离不开节奏,人的生活离不开节奏。自然界节奏失调就会引发灾害,人类社会节奏失调就会发生社会震荡(冲突、动乱等),人体节奏混乱就会生病,家庭节奏破坏就会发生变故。体育和战争的致胜之道就在于打乱对方的节奏或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自乱阵脚。音乐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旋律和节奏……教育当然也在节奏中,节奏也在教育中。
不同事物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节奏。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人类一个特殊的活动领域,有着它本身特有的节奏。在教育中,教育者有“教”的节奏,学习者有“学”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会因其个性差异、文化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风格差异等方面的因素而形成不同的教学节奏。它要求教者在有限的课时内,运筹帷幄,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及兴趣,随着教材内容的引申,一张一弛,使学生的情绪得到合理的调节,使师生双边活动得到有机的结合。当教师的教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口味”(即节奏)时,他们的教学每每能获成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当教师的教学不合多数学生“口味”时,他们的教学一般都要归于失败,或者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教学节奏的创造,不仅要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节奏,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疏与密、起与伏的关系。节奏须合乎教育规律的变化,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能动而艺术地创设适宜的教学节奏,将有利于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他们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到语文课的魅力。本文就语文课堂如何形成节奏性问题,谈几点不甚成熟的看法:
一、通过教师语言的表达形成教学节奏。
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智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帮助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教学节奏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节奏。语言节奏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变化、速率变化和表现力变化。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具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的刺激方式。恰到好处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变化就恰似一首和谐优美的旋律,令学生愉悦、享受、兴奋,久听而不厌,经久而不疲。相反,缺乏变化的语言则似寺庙诵经,催眠入静,学生既不能兴奋也不能适度焦虑,难与教师思维同步。一般地讲,教师讲到关节点(重难点)时,或需要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语速;在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陈述时,可用中低声语调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语速,使其重新兴奋起来。在教学中,适宜的语言停顿,也是语言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语言节奏的教学策略。除此之外,我也十分强调语言表现力的变化。所谓语言表现力的变化就是和谐的交替使用,将严肃、庄重的语言与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语言有机交替起来。一味板着面孔说教或一味插科打诨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认知特点和注意力特点是教师语言节奏变化的依据。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教学气氛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种变化可称为内部节奏。而教学情境和教学气氛正是这种内部节奏的表现和反映。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教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以便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起决定教学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起着定向的作用,因而教学气氛也不能千篇一情、千文一调,应当因文而异。所以教学情境和教学气氛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之形成有机的变化,就会成为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三 、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大多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加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般学生大都不喜欢语文,嫌它没有英语、数学那么实用,嫌语文课背书太累人。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呢?教师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真切的认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如教《翠鸟》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鲜艳美丽,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我问学生:“你们喜爱翠鸟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对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忆和描述,静中思动,动静交替,创造了动静交替的节奏,达到了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很宽松的状态下授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教学媒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用游戏、故事和活泼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使用教学手段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要用得准、巧、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形成,在传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在教学内容变化的艺术性,在课堂结构和语言的连贯性,在教学氛围的愉悦性。教学节奏的形成要合乎教育规律的变化,以优化课堂教学,而不是脱离教学内容和环境的一种僵化的程式,更不是追求形式的花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锻炼自己,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境,做到快慢疏密,各尽其宜,各尽奇妙,形成自己教学节奏上的特色,给学生以鲜明的节奏感、乐感和美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到语文课的魅力。
(作者电话:13765120876:信箱: f_ling@126.com)
不同事物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节奏。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人类一个特殊的活动领域,有着它本身特有的节奏。在教育中,教育者有“教”的节奏,学习者有“学”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会因其个性差异、文化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风格差异等方面的因素而形成不同的教学节奏。它要求教者在有限的课时内,运筹帷幄,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及兴趣,随着教材内容的引申,一张一弛,使学生的情绪得到合理的调节,使师生双边活动得到有机的结合。当教师的教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口味”(即节奏)时,他们的教学每每能获成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当教师的教学不合多数学生“口味”时,他们的教学一般都要归于失败,或者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教学节奏的创造,不仅要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节奏,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疏与密、起与伏的关系。节奏须合乎教育规律的变化,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能动而艺术地创设适宜的教学节奏,将有利于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他们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到语文课的魅力。本文就语文课堂如何形成节奏性问题,谈几点不甚成熟的看法:
一、通过教师语言的表达形成教学节奏。
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智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帮助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教学节奏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节奏。语言节奏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变化、速率变化和表现力变化。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具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的刺激方式。恰到好处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变化就恰似一首和谐优美的旋律,令学生愉悦、享受、兴奋,久听而不厌,经久而不疲。相反,缺乏变化的语言则似寺庙诵经,催眠入静,学生既不能兴奋也不能适度焦虑,难与教师思维同步。一般地讲,教师讲到关节点(重难点)时,或需要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语速;在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陈述时,可用中低声语调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语速,使其重新兴奋起来。在教学中,适宜的语言停顿,也是语言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语言节奏的教学策略。除此之外,我也十分强调语言表现力的变化。所谓语言表现力的变化就是和谐的交替使用,将严肃、庄重的语言与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语言有机交替起来。一味板着面孔说教或一味插科打诨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认知特点和注意力特点是教师语言节奏变化的依据。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教学气氛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种变化可称为内部节奏。而教学情境和教学气氛正是这种内部节奏的表现和反映。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教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以便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起决定教学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起着定向的作用,因而教学气氛也不能千篇一情、千文一调,应当因文而异。所以教学情境和教学气氛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之形成有机的变化,就会成为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三 、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大多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加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般学生大都不喜欢语文,嫌它没有英语、数学那么实用,嫌语文课背书太累人。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呢?教师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真切的认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如教《翠鸟》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鲜艳美丽,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我问学生:“你们喜爱翠鸟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对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忆和描述,静中思动,动静交替,创造了动静交替的节奏,达到了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很宽松的状态下授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教学媒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用游戏、故事和活泼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使用教学手段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要用得准、巧、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形成,在传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在教学内容变化的艺术性,在课堂结构和语言的连贯性,在教学氛围的愉悦性。教学节奏的形成要合乎教育规律的变化,以优化课堂教学,而不是脱离教学内容和环境的一种僵化的程式,更不是追求形式的花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锻炼自己,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境,做到快慢疏密,各尽其宜,各尽奇妙,形成自己教学节奏上的特色,给学生以鲜明的节奏感、乐感和美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到语文课的魅力。
(作者电话:13765120876:信箱: f_l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