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正如颜回形容孔子的教学:“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本文重点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以为课堂提问应贯彻三种原则。
  一、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提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对课堂提问精挑严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由先前的“满堂灌”逐渐趋向了“满堂问”,似乎“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没有一连串的发问就不足以体现,因此课堂提问很多却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笔者在执散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哪些具体内涵?这两个题目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具体的教学过程也证实了笔者的设问是合理的,学生们也一下子被激发起了兴趣,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提问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一当十,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课堂提问要新颖独到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总是巧妙的,尤其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巧妙设计。新颖独到的提问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折射教师教学思想的一面镜子。如笔者的同事在执教孙犁的名篇《荷花淀》一文时,没有按照惯常的思路设问:这篇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如何给每一部分拟标题?从而将文章自然分为“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这几个部分,然后再分析其中人物的精彩对话和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篇文章。通过预习,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本文的主人公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妇女,即文中的“女人们”,从这一角度切入,引领学生走进荷花淀,走近荷花淀的女人们。执教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战争中的女人是怎样的?女人眼中的家乡是怎样的?女人眼中的战士是怎样的?女人眼中的战争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以“女人们”作为这篇“战争小说”的主人公?这种分析的角度和作者的视角是一致的,是新颖独到的,因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章所传达出的意蕴和情感。教师课堂提问的新颖独到,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富于变化,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前卫。因此,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课堂提问客观上受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主观上又融合了教师的个人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个人的教育观点、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成功新颖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丰富他们的思想,也可使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益。
  三、课堂提问要有探究意味
  (一)在课文空白处发问
  文学作品,讲究浓淡相宜,疏密有效,其中往往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空白”。指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艺术空白发问。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领他们步人思辨或创新的神圣殿堂。比如《边城》这篇小说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那么,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人(傩送)会回来吗?翠翠能盼来她所渴望的爱情吗?这样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边城》全文,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物个性特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二)于关键处质疑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家个性的载体,其中所表达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等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绝对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也理应作个性化的解读,而教师则可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质疑,而后潜心探索,获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比如在执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笔者针对作者的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提出了一个问题: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吗?根据本文所阐述的“残缺美”的美学观点,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残缺美”?”要求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索。有的同学引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的一段话来解析,让人耳目一新。所谓“残缺美”,应该是本体的或内在的美,因其本身的美感力量特别强大,克服了局部的或外在的残缺,顽强地显出自身,以致于局部的残缺之单纯的遗憾、不幸和丑陋,似乎也可以神奇地消于无形,成为整体美的一部分——至少没有成为损害整体美的不和谐因素。“美还是因为美本身,而不是因为残缺。正如维纳斯的美,首先在于原创者已经完成的雕像的主体部分的美,而不是因为其双臂的不幸失去反而给整座雕像带来了美。”这样的提问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提升了他们对美的认识。
  (三)从习题中拓展
  中学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定量的思考题,如仅机械地就题做题,那自然失去了意味。如何从思考题本身“做文章”,以之为媒介,提出有探究意味的问题,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如在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课文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而有些意象,则在不同语境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面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不一致,试作辨析。由这一思考题出发,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所学过的诗歌以及你所了解的诗歌中有哪些具有相对稳定意义的意象?他们蕴含的含义如何?试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作较深入地探索和总结。于是,不少同学找出了“月亮”、“柳”、“草”、“钟声”这样一些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并作了较深入的探究。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思考性,适宜在讲课快结束时提出来或留给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刘艳
其他文献
摘要: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人类作为生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与生态中其他的物质共存,生态中的每一种物质都有着其生存的重要意义,对整个生态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使整个
一rn如同大多数赴美访学的艺术史专业学生,我的学习规划亦包括了在校参与各式课程与外出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这两个部分.同其他的『常春藤』盟校相比,美国布朗大学关于中国研
期刊
【课文品读】  母亲的简介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少年时家中贫穷。19岁时成了比她大32岁的胡适父亲胡铁花的续弦。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成了寡妇的冯顺弟带着胡适回到老家接受教育,并且操持包括比他大两岁的继子在内的一个大家,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问,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母亲的角色  有了以上的了解,再去通读课文,就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能使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先进。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多尝试渗透其基本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 逻辑性 应用性 文化性 思维性
期刊
摘要:最新的《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探究贯穿了整个教学的过程,同时,探究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个人思考、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本文通过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高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一、引言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注重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
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践行课程标准的不懈追求。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以高效课堂为平台,实施个性化教学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 个性化 教学  带着几年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带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带着践行高效课堂的美好憧憬,笔者重新走进学校,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审视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