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素养之高台,养成教育之垒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12-01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无数灿烂的优秀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标准,完整的礼仪规范,良好的文明素养。现代社会科技昌达,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良好的文明素养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直接反映,是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保证。因此,提升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明素养”涵义浅探
  “素”本为白色的绢,进而引发为“白色”,引申为本色,本性;“养”意为“修养”、“培养”之意。“素养”意为通过修习平时所形成的修养。“文明”一词的含义模糊而丰富,有文采、文藻、开朗、明智的意思。综上所述,文明素养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团体、小至个人言行举止所反映出的一种状态和程度,是个人或群体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的重要标志。
  二、中职生文明素养的现状
  中职生的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喜忧参半。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发展,招生形势有所好转,生源素质有所提高,当然文明素养整体上有所提升。
  忧的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不足,偏见,甚至错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职招生仍面临诸多困难,生源的整体素质不高,个体参差不齐。
  二是中学阶段不少学生由于成绩不好等多种因素被教师边缘化,甚至被遗忘,加之中考的挫败,极大的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少数学生会模糊荣辱观念,淡化集体观念,颠倒是非观念,有的甚至视文明的行为,高雅的举止为异类等,这些都给文明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是中职特殊学生多。众所周知,对于学生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初步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无不受到父母的影响。特别是孩子进入中学阶段,更会主动通过观察家人去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然而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缺乏的,尤其是情感的缺失。因为父母与子女间的特有的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血缘关系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势单力薄。
  四是教育的功利性也极大地影响了文明素养的提升。当前教育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重知识,重考试成绩,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存在,文明素养教育自然也在忽视之列。
  三、文明素养从养成教育开始
  (一)养成教育释义
  养者,谓之培也,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由此可见养成教育之重要。
  (二)破除认识误区
  说到养成教育,我们自然想到这是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应做的工作,现在“树”已碗粗,已然定型,还谈什么养成教育。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教育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知识爆炸,信息海量,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人们必须更新知识,终身学习就成了必然的需求,教育具有了终身性的特点,养成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定然具有教育的这一特点。试想文明素养养而未成,就应继续养成。古人就知道“炳烛之明”的道理,何况今人。
  (三)进行养成教育,提升文明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⒈加强课程建设,凸显养成教育的地位
  课程是教育机构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或方案,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做的设计与规定。将养成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予以实施,这将增强教学过程管理的计划性和规范性,可为文明素养提供制度保证。
  其实,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十分重视:2013年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通知》,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3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设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等。
  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在开设与以养成教育为着力点,以提升文明素养为落脚点的课程则更具灵活性,比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在课程开设上更具有自主权。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现代礼仪》《公共艺术》等课程的开设。
  除了以上显性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地方教材等隐性课程的开发、开设,对文明素养的提升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构建立体网络,强化养成教育的效果
  加强养成教育,提升文明素养,其涵盖的内容不是单项的,方法不是单一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因此需要开动脑筋,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工作方法,拓宽活动渠道。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动机制,重点在学校,配合在家庭,评价在社会,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又如课堂、一日常规、活动三大模块的学校养成教育立体网络。一是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二是加强一日常规的管理,建立检查、反馈、跟踪的机制,在一日常规中发现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巩固养成教育的成效;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例如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沐浴文学的气息,深味文学的内涵,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文学的触角深触到人的精神世界,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例如积极开展“文明风采”大赛,“寻找身边的美丽”,拍摄微视频,记录身边美好场景,传递正能量。
  3.建立探索评价机制,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养成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其过程是长期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对养成教育的检测和促进。首先要摸清情况,建立学生文明素养的学情档案。二是跟踪培养,做好形成性评价,其评价应以激励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筑文明素养之高台,应起于养成教育之垒土,就让我们做学生成长的筑台运土的人吧。
其他文献
【摘要】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要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与校风,就必须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以化人的积极作用,大力宣扬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当仁不让的责任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言而有信的道德追求。  【关键词】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 传统文化 高职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4SB0426)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具有实效性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拟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性内涵、实效性方法的制定的意义、实效性方法制定的前提进行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这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性内涵前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86-02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内涵  对于思想政
【摘要】创新教育理念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诉求,指出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并进一步阐释了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法,以期对高校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立足当前高校课程设置实际,优化课程设置措施,已成为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本科高校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0
【摘要】大类平台课程《流体力学》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力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研究流体(液体和气体)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为核心,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加上实验数据以及数值模拟或经验公式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与网络技术的完
【摘要】作为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独特的存在形式,高考化学对于研究高中华学成的实施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高考化学进行研究,从高考化学题、高考化学成绩、理论视角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的理念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考化学 高中化学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83-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进程的推进,对于
【摘要】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序列中,科研水平较低、科研工作相对落后的现状普遍存在。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结合研究者在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提出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管理思路:坚持教研与应用相结合、服务教学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创设技术转化、应用环境和搭建平台,通过制度建设和服务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 科研 管理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