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中国外交的刚性与柔性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中国外交追求“和谐世界” 理念,而和谐世界的实现以对“理”的认知为基础。杨洁篪外长在2010年两会期间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说:“国与国之间打交道,重要的是看占不占理。中国的外交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利益,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己任,这就是中国外交的‘理’”。
  “理”外交的含义可以包括讲理、占理、法理、理性、理解等内涵。冷战时期,对立双方各讲各的理,互不相容,互不认同;苏东剧变后,中国的“理”对方不想听,不愿听;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中国崛起的现实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的契机,中国的“理”,别人已经不能不听。中国要利用新形势创造的机会,讲出理,讲成理,讲明理,讲好理,打造以理服人、以理赢人、以理立足的中国“理”外交特色。这种“以理服人”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自说自话的“理”,而是以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为衡量标准,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为事实判断的“理”。中国外交之“理” 的表达,要使用理性与感性交错的方式,从说“理”出发,使用“动之以情”的言辞,阐述政策和说明立场,说服世界和赢得理解。正如杨洁篪外长在呼吁西方抛弃有色眼镜和思维定势来看中国时所说:“我既喜欢油画,也喜欢中国的水墨画,但是如果有人用油画的标准来欣赏中国水墨画,那恐怕就要出错。”
  旧的以权力政治为主的国际政治是物质权力的征服,新的和谐的国际关系则需要精神文明的认知。中国外交的以理服人是以硬实力为基础的“软实力”外交。崛起的中国要为国际关系输出哲学和理念,传播中国国际关系的“伦理纲常”,塑造国际关系中的“孔子”形象,建立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伦理学和国际政治之“道”,从而引导国际关系从“权本主义”向“理本主义”转化,谋求中国的国际关系话语权。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中国要在国际社会树立公平正义的形象,跳出大国权力博弈的陈旧逻辑,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不是以西方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的角度出发,而是以“讲理”的“权利”超越西方的“权力”价值,把公平正义作为PK美国霸权的武器。
  中国外交“软”的问题,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随着“中国奇迹”的出现,中国外交的底气越来越足,在舆论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国外交日益显出骨气,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在一系列涉外问题上显示了中国“不缺钙”的体质。
  近来“核心利益”成为高调语汇。西方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外交挟实力之威越来越咄咄逼人。
  国家利益,包括国家的“核心利益”、“重要的国家利益”和“一般的国家利益”。一般认为,国家核心利益是指关乎国家存亡,以至于难以进行交易或退让的重大利益。
  中国宣布自己的核心利益,为西方划出不可越雷池的中国利益底线,表达了中国外交和平发展的“刚性”要求。但是,应该看到,一些人按照西方政治学理论模式作出的所谓“国家核心利益”的解释,既容易造成舆论和民意的曲解与误读,又容易使得自己架住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例如,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毫无疑问都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但这并不等于说具体的边界与领土划分是不能谈判和妥协的问题。在边界与领土争端问题上,不要自己把自己架住,一旦鼓动起不可妥协的舆论氛围,解决具体的陆地与海洋边界与领土争端的外交谈判就有可能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必须防止将“核心利益”教条化,否则将丧失高调宣示的刚性效果,自己让自己下不来台,还易引发民意的激动和不满。
  长期以来,中国的海权受到忽视,打破“岛链”封锁,走向深蓝,是中国崛起的必然要求。中国适时建立和发展“蓝水海军”,是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必要准备。中国派出海军前往索马里海域参加多国护航行动,是中国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的表现,不仅是对中国自身利益的保护,也标志着中国对国际事务参与的进一步深化。
  当前,中国面临与多个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岛屿争端,仅2010年就发生了多起突发事件。而且,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进口越来越多,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提高捍卫海洋权益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需要国家外交、军队、海洋、渔业和宣传部门统筹谋划的紧迫问题。
  中国崛起外交的海洋向度,到底应该如何体现和实现,既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其理论观念的选择和行动方针的指向,不但要捍卫合法权益,也要考量地缘战略利益,还要符合国际海洋法的规则。只有以上述三者统领海权争端问题的“理”与“利”,才能不陷入简单模仿“海权论”博弈的窠臼。
  信息社会时代,媒体对国际关系和外交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加强。在涉外问题上,大众传播媒体制造的舆论是双刃剑,正面的作用是激发爱国热情,展示民意力量,为外交提供强大的舆论后盾;负面作用是具有挟持性,容易煽起民族主义情绪,使外交陷入两难境地。
  “不称霸”,不是中国的战术策略,也不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阶段性目标,而是和平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和谐世界”理想追求的目的属性。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既不是实用主义的,也不是纯意识形态上的,而是物质与精神交织。要因时而动,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在展示力量“肌肉”时仍保持“有理、有利、有节”的节制与相对低调。
其他文献
10月中旬,岛内油品巨头顶新集团曝出“饲料油”丑闻,继去年年底“棉籽油”以及上个月“馊水油”事件后,再次引起“黑心油”风暴。而当我们回头检视,近几年台湾“塑化剂”、“毒淀粉”、“毒酱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层出不穷,结果让人触目惊心。以往我们向往的美食天堂,这是怎么了?  台湾的食安“魔盒”  10月8日,台南市地检署发布新闻称,顶新集团旗下“正义”油品被查出以动物用的“饲料油”混充“食用油”,“正
近期,朝鲜外交活跃度陡然上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面出击。  向西:朝鲜对美国及欧洲国家频出奇招。  一是朝方出人意料地允许美联社记者分别单独采访了目前被朝鲜拘押的三名美国人。据朝方的说法,裴俊浩、福尔和米勒等三名美国人都不同程度地触犯了朝鲜的相关法律法规。据报道,朝鲜官员陪同在采访现场,但记者的提问未受到任何限制。这三名美国人则一致呼吁美国政府派遣一名高级别代表,与朝鲜方面直接谈判,以争取他们获
2013年,作为中国—以色列政府互换奖学金的受益者,笔者有幸去往以色列最大的综合性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留学。  以色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定的拥有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拥有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以色列808.1万人口共拥有九所高等院校、36所学院和22所教师培训学院,其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62.5%。除了面向国内的高等教育之外,以色列各大学和学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交流的明
东方多瑙河依旧不平静    1月14日,湄公河再次发生中国商船遇袭事件:北京时间当晚19时10分,中国商船“盛泰11号”从泰国清盛返回云南西双版纳关累港途中,经老挝水域时遭遇来自老方一侧的枪击,“子弹吐着火舌朝我们飞来”(船员事后的回忆),所幸无人员伤亡。而这天早上,由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联合指挥部组织的执法船队又一次鸣笛起航。未料当晚即发生上述袭船事件。  据报道,接到报警后,正
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地处北极地区,面积约216.6万平方公里,全岛约81%的面积被冰雪覆盖,被称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格陵兰岛虽然拥有丰富的地下资源,但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近年来,受益于气候变暖,格陵兰岛将发展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开采该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上,这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路淘金者纷至沓来,也使得格陵兰自治政府与丹麦政府之间闹起了矛盾。  宝岛不再纠结  格陵兰岛拥有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这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将于5月20日~21日在中国上海举行。峰会主题为“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随着综合国力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愈加引人注目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亚洲乃至世界一些国家的猜疑。以上海为“主场”举办亚信峰会,是中国与亚洲各国加强对话、消弭误解、建立互信的绝好机会。中国将充分利用亚信平台向亚洲各国宣示自己和平发展、反对霸权
当地时间5月31日晚6时左右,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阿富汗东部的霍斯特省郊区的一处荒地上,大约18名塔利班战士围在一辆破旧的丰田皮卡车四周警戒。脸色苍白的鲍·伯格达尔有些心不在焉地坐在皮卡车上,如果不仔细看,这位穿着一身塔利班式长袍的白人男子,完全不像是一个美国大兵。确实,他已经被塔利班囚禁了近五年。作为目前惟一一位在阿富汗战场被俘的美军士兵,美国政府为了救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释放关押在关塔那摩监
2014年以来,加州地区的民众与政界陷入了无休止的讨论与争吵,所涉及的对象是一项被称之为《第五号加州宪法修正案》(Senat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No.5)的议会提案。与SCA5相关联的是另一份被称为“加州209号法案”(California Proposition 209)的正式法律文本,前者要求对后者当中的某些条款进行修改;那么《加州209号法案》究竟是什么,又
2014年韩国仁川亚运会成为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10月4日上午,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黄炳誓、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崔龙海、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养健等朝方高官组成的朝鲜高级代表团乘专机抵达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对朝鲜展开了12小时的“旋风式”访问。  出席亚运会闭幕式只是朝鲜代表团来访的一个重要由头而非目的,南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是要务。韩国国务总理郑烘原在闭幕式前后两次会见朝鲜代表团,
修建刻赤海峡大桥只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进行国家治理的众多措施之一,而国家治理的前提是政治治理,核心是经济问题。  2014年4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责成政府确定建设刻赤海峡大桥的融资规模和来源。早在3月19日克里米亚刚刚公投入俄的第二天,普京就迫切表示在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间修建桥梁。其实刻赤海峡大桥在历史上曾经修建过。此次俄罗斯修建,不仅是要加强克里米亚和俄罗斯本土的联系,更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