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设与城市治理现代化 **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DOI〕 10.19653/j.cnki.dbcjdxxb.2021.01.002
  〔引用格式〕  赵悦.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设与城市治理现代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1,(1):23-29.

〔摘要〕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出来,对当前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减速与竞争加剧,加重了对外开放合作的难度,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探索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借助数字革命带来的技术便利,转变城市发展动能。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要特别关注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健康产业将是城市未来竞争的焦点之一;二是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将成为城市建设的迫切任务;三是新冠肺炎疫情过后,要大力培育有担当力的骨干企业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城市治理;城市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F293;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1)01-0023-07
  一、问題的提出
  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而言,2020年注定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伴随着以中美贸易摩擦为标志性事件的全球治理重大变局,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个社会主体的治理,以及经济生活诸多层面带来重大影响[1]。从城市治理的角度,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城市在医疗体系保障、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的短板,同时也给城市产业分工、科技创新、对外合作等工作带来众多新的课题。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和建设亟须调整和升级。然而,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突出表现,无疑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反复,中国能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成为2020年世界经济中为数不多的发展亮点,这坚定了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对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加快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信心和力量。2020年前三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就业民生较好保障,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初步核算,2020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2020年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 123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 267亿元,同比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400 397亿元,同比增长0.4%。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7%。国民经济其他指标情况如表1所示。
  围绕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世界经济社会格局新变化的理解,本文从完善中国城市国际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梳理突出矛盾、认清新的外部环境形势,凝心聚力解决主要问题,从而为中国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推动城市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突出影响与新认知
  在新冠肺炎疫情附加前所未有的复杂国内外形势之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引人深思,可以说,自2020年起,新时期社会治理者的责任与任务更加艰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球经济减速与竞争加剧,加大了对外开放合作的难度
  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现有新冠肺炎确诊人数290万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全球治理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链的全球重塑已经成为一个必然,一些新的全球性特征将有可能在未来走向常态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量同比下降3.0%,初步估计2020年第二季度下降约18.5%,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世界贸易组织4月20日发布的预测对全球贸易前景提出了两种可能:相对乐观的是世界商品贸易量在今年收缩13.0%,相对悲观的是将下降32.0%。
  2020年以来,各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关闭酒店、餐馆、非必要零售贸易,服务业和制造业都损失惨重,加上劳动力供应短缺,交通和旅行受限,全球价值链受到了很大冲击[2]。在欧洲,德国汉莎航空面临破产,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2.9%的旅游业或将在2020年遭受高达87亿瑞郎的损失,近1/4的瑞士旅游企业面临破产;在美国,波音公司考虑裁员10%,知名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宣布永久关闭在美国和加拿大的250间分店……与此同时,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翻涌不断,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间的正常交往带来更多不便,全球产业价值链断裂也在迫使逆全球化加剧,美国在退出世界卫生组织之后,有意退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些暗示也在加深全球贸易的阴影。长远来看,全球贸易合作必然面临“防疫+摩擦”的双重长期打击。
  新冠肺炎疫情也明显催发了跨国公司的战略布局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了跨国公司原本正常的产业链运转。在美国,包括汽车制造商、电子和化学公司在内的三百多家美国制造商签署请愿书,请求墨西哥配合美国的生产计划;在中国,武汉是全球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一个集聚区,该地区一千三百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被迫停工,其中也涉及一些跨国汽车公司的产品。过去以总部、研发、工厂、分销商和消费者等环节搭建的高效率的供应链,面对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一个翻身,露出了硬币的另一面,其高效率的背后,也暴露出了高风险,跨国公司在后疫情时代布局投资时,将不得不更多考虑风险分散问题,避免生产集中在单个国家可能面临的过大风险。   此外,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所有国家都提升了政府调控经济和调配资源的能力,无论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理,还是出于经济增长、保障就业的考虑,一些经济体开始施加压力,迫使相关企业加大对本国的投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数周里,美国国会至少提出了9项独立议案,旨在遏制美国对外国医疗产品的依赖。德国也表示,在医疗用品方面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或者至少拥有该行业的支柱产业。在“本国化”“分散化”思潮下,政府对于市场投资的引导或干预也会越来越多。
  可以预见,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各国将迎来更激烈的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国必须足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新的贸易关系演化和疫情常态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对外开放合作的难度在持续增加。同时,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升级的要求也在进一步倒逼中国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不利因素中寻求有利,在特定阶段有效推动构建高质量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城市在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也是一个城市未来参与竞争绕不开的发展道路。
  (二)大幅提升城市保障性能刻不容缓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出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这些重点词汇其实都是在强调要重视社会治理保障能力的建设。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告诉人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也在提醒中国需要尽快补课,为完善城市保障体系拉响了警报。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早期武汉在应急处置上所面临的问题已经用事实告诉人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面对“灰犀牛”“黑天鹅”,中国在疾病控制、基层治理、物资保障、交通物流乃至产业分工等方面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短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还有很多裂痕需要弥补。
  以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问题突出的老年人群体为例,新冠肺炎疫情和城市老龄化问题的相关性非常明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0年第30个国际老年人日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应审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如何改变各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方式,要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正给全球老年人带来难以言状的恐惧和痛苦,除直接危及健康外,新冠肺炎疫情还使老年人面临贫困、歧视和孤立的风险,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0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50年,老年人总数将突破15亿,届时,世界上每6个人中就有1人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其中有80%的老年人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引发矛盾,老龄化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医疗负担。以日本为例,70岁之后的医疗费约占人一生医疗费的一半,75—79岁的医疗费则达到顶峰,护理的风险也从75岁开始上升,在85—89岁的人当中,半数需要接受护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而新冠肺炎疫情之外更严重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不仅美国,全球其他国家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对经济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老龄化会导致生产率增速放缓。最新数据显示,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约15%,美国年度生产率增速只有1%,远不及以前。老龄化加剧使得美国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增加,对国内总储蓄形成挤出效应,而国内总储蓄是企业投资的核心,企业投资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
  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老龄化曾是美国兰德智库研究报告中对中国发展“裂痕”的判断,也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中国必须尽快提升的城市保障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以经济发展表现最为优异的上海为例,上海既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17年,上海65岁以上的人口老龄化率达到14.3%,远超联合国7.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不仅如此,上海人口老龄化还有加速态势,人口寿命明显提高,老年人“外来化”和“高龄化”都在加速,上海8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79.6万人之多。2017年,上海65岁以上外来老年人同比增加7.97万人,照此发展趋势,到2050年,上海老年人将超过千万[3]。面对城市老年人保障短板,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增加对应的投入,增加围绕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机构;另一方面,也要引入新的科技应用和制度创新,比如力推“智能中医”进社区,建立慢性病大数据平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智能中医机器人、智能养老机器人、中医药远程医疗和代煎配送、慢性病大数据等项目,提高社区的服务能力。同时,通过打破区域壁垒、人口障碍,建立区域性异地结算统一平台,实现医疗保险异地结算、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服务补贴异地对接。在跨区急救医疗、跨区转院转诊、跨区公共交通、养老服务、老年优待、企业注册等方面打破行政边界。从而使城市的保障短板尽快补足,在未来不确定的社会发展风险中有更坚实的应对基础。
  不仅是养老领域,城市在医疗保障、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等领域也同样面临各种挑战,中国必须亡羊补牢,在全球时代重大变革的关键期,守住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三)数字革命带来城市转型发展升级的内在压力
  在2020年之前,人们不会想到自己每天外出会用到各种“健康宝”“行程码”,不会想到腾讯会议等APP成为远程开会的常规方式,不会想到“学而思”这样的网络教育火爆如此,不会想到销售模式会转变为网络直播带货……人工智能、5G、大数据已经在改变城市的衣食住行,改变城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改变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在颠覆一个城市原有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期内不少城市经济“停摆”,一度企业停工,学校停学,减薪失业,在全社会做出巨大努力,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中国终于逐渐走向经济复苏回暖。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不管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还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生物制药、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产业发展都是红红火火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生活秩序,催发新的技术革命,这种技术革命将会是颠覆式的。可以说,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然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中国近来提出要大力推动新基建,尤其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集成电路、精密仪器、新能源等领域的建设对产业转型升级将带来极大推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地方政府共出台276项涉及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政策,超过2018年的259项。2020年7月,在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动机——长三角区域,上海召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WAIC),再次发布了一批世界级的应用场景,在此之前,上海已开放两批三十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十大领域,吸引了海外一百五十多家企业、二百四十个解决方案参与。浙江则发布了浙江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实现全省乡镇以上5G全覆盖,杭州近日又发布关于《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的决定,提出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重点发展新基建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新旧产业的历史性交汇,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会成为未来推动国家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动态监测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定基指数方法,测算了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并根据最新资料和口径修订了2015—2018年历史指数数据。如表2所示,以2014年为100,2015—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4.8、159.1、204.1、269.0和332.0,分别比上年增长24.8%、27.5%、28.3%、31.8%和23.4%。2019年,各项分类指数与上年相比均有提升,其中,网络经济指数涨幅最高,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最大。
  三、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城市发展动能的重塑
  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有着对应的利弊关系,就新冠肺炎疫情而言,纵然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但同时也给未来的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一个城市在这样的发展逻辑和时代环境中,也将重塑自己的发展动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挖掘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一)生命健康产业将是城市未来竞争的焦点之一
  什么是一个城市潜在的、未来的支柱产业?医疗保障和健康科技是怎样的辩证关系?一个城市的医疗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医疗和制药,生命科学和科创、金融体系如何有效衔接?这些都是一些先发城市已然破题的重大课题。在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上,来自全球科技界的八百多位与会嘉宾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世界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以科技进步应对当前全球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是全球科技界的发展共识,而大健康领域最受参会的科技界代表看重,属于优先倾斜发展的战场,成为与会诸多金融、产业、科技资源主要的对接市场。
  從某种意义上来说,把医疗保障当作城市发展的“包袱”是一种发展短视,错把医疗保障当成包袱是愚蠢的,医疗保障领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红利,是每一个城市必须重视的发展新动能。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印证了这个事实,也加快了医疗健康领域的高速发展。以新冠肺炎疫苗为例,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中就开辟了一块中国疫苗国际临床试验阵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两款灭活疫苗在阿联酋、约旦、秘鲁、阿根廷、埃及等10个国家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目前已经接种5万余人,接种人群样本量涵盖125个国籍。中国新冠疫苗的研究在各方面进展领跑全球,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现在已有几十个国家向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提出新冠疫苗的需求,中国生物已建成全球最大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年产3亿剂。预计到2020年年底,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的年产能可以达到6.1亿剂。2021年,中国新冠肺炎疫苗年产能在此基础上会有效扩大,切实保证中国及全球其他国家对中国新冠疫苗的需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上海的医疗科技界表现突出,不仅涌现了出众多优秀的医学专家,也充分对外输出了医疗保障能力,凸显了医学科研的竞争优势。此前上海曾提出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机构进一步孵化世界级医学成果。这些成就极大鼓舞了上海医学科研、先进制药产业的高速聚合,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塑造更为直观的垂直产业带。同时,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人口、产业、资金等优势,以上海尖端医疗为主阵地,可以催发世界一流生命科学成果、建设世界一流人类医学数据库、制定世界一流健康产业政策,使医药研发与临床应用高度融合、智力驱动与创新生态无缝契合,加速拉动长三角健康产业协同合作、共赢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已经是上海城市发展重要的经济内生动力,上海汇聚了顶级的医疗资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显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经测算,2018年,上海健康服务业总产出4 260亿元,生物医药工业1 176亿元,仅这两项之和就超过5 400亿元,上海领先的医疗资源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牵动新药研发制造、人工智能、重大疾病筛查、大健康管理乃至创投金融市场的升级发展。这个产业加速改革,将推动上海及长三角的健康服务业与健康制造业融合联动,将会与长三角发展的新目标相匹配,与上海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相协调。
  (二)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将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后城市建设的迫切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的出台,落实了党中央关于建立现代要素市场特别是新型要素市场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个《意见》也是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和恢复经济增长的政策需要。一座城市的发展最终要靠改革、靠创新,而改革创新的重点是扫除制度性障碍,包括要素市场配置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将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资本等要素市场化放在未来城市的改革进程中来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的任务为例,地方城市要确保中央政策的落地,比如支持当地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当地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要善于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善于使用金融助推工具,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支持科技创新。2019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0 717.4亿元,比上年增加1 199.2亿元,增长12.6%。如图1所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就有6个。   此外,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角度,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激发了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应用,很多城市近来都在探索建立健康大数据城市管理中心,推动“互联网+医疗”,用实时大数据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管理日常居民的求医问药,管理地方的慢性病、传染病,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地方政府要善于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換,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同时焕发数据的要素魅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相信通过这一系列对发展要素的“解绑”和“赋能”,将会激发城市未来的竞争潜力。
  


  (三)新冠肺炎疫情过后要大力培育有担当力的骨干企业主体
  新冠肺炎疫情也在催化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演化,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确定性的矛盾冲突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更为突出。中国面对当前局势,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格局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国之根本,认识到新的外部环境下,中国走的一定不是闭关锁国的道路,而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道路,尽管矛盾问题很多,但大难题意味着大成就,中国经济必将在新发展的重大考验面前,百炼成钢,铸就新的辉煌[4-5]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个城市应该从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培育有责任、有能力的骨干企业,振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会议精神,中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当前城市塑造产业骨干的类似实践中,深圳提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圳大力支持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夯实产业安全基础;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规范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深圳还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类单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设立科研机构,推动建立全球创新领先城市科技合作组织和平台;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提出,给深圳这座依然年轻的城市带来了不竭动力。
  一个城市在未来的产业布局规划中,应该以国家战略性、关键性产业为对标,眼望世界前沿,结合当地原有的产业基础,加强合作,解放思想,对接国内国际资源,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苗子。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企业家是创业者,要承担巨大的创业风险[6],一个城市的治理者也是创业者,也同样需要勇于承担巨大的创业风险,只要认准目标,就应该有对应的干事创业的风险意识,不怕眼下的规模小,着眼未来,勇于担责试错,大力完善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自身活力。正如当年深圳的改革者所言,深圳的成功就在于敢为人先,一个城市要勇于实践,在新的大潮流中,围绕着战略性、全局性产业,培育自身的骨干支柱,靠创新精神实现一个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石[7]
  四、未来展望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但也锤炼了中国人的发展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灾难,可以看到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正在走来。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涌现了无数的改革者、弄潮儿,站在既有的丰厚改革开放红利的土地上,中国人绝不缺少面对新挑战的雄心壮志,面对百年未有的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的世界,坚信未来的若干年,中国必将产生更伟大的改革者、弄潮儿[8]。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的变革,也加快了城市走向国际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速度,迎难而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词。
  参考文献:
  [1]  赵悦,郑永年,庞中英,等. 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系列评论 [N].新民晚报, 2020-07-21.
  [2]  李杨.疫情之后我们要准备在高债务下生活[DB/OL].https://3g.163.com/news/article%5Fcambrian/FA0QT8HM0519A8F3.html ,2020-04-12.
  [3]  赵悦.勇攀高峰——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前瞻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20.
  [4]  王一鸣,陈昌盛.L形的下半程:宏观经济形势展望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5]  夏斌.中国经济观察与谏言[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  沃尔特·基希勒三世 .战略简史: 引领企业竞争的思想进化论[M]. 慎思行,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7]  罗伯特·巴尔加瓦, 陈一枬 .非显著趋势:如何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M]. 王烁,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8]  杨林林 .转型中国:顶级学者访谈[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邓菁)

其他文献
在基层党组织中如何选优配强纪检委员、明确纪检委员的职责、发挥好纪检委员的作用,对于加强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内监督、有效激活监督的“神经末梢”,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
如今,我国城镇建设发展日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道路照明工程是关键组成部分,既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又能够为其出行及活动提供一定的便利。基
最近几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极端化的天气相比较之前而言,出现得更加频繁,农业灾害次数明显增加,给生态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建立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生态农业的
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种植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粗放型,开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会对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脆弱问题日益显现,康定市是典型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
本文讨论了通过索氏提取法提取土壤样品中11种半挥发性有机物,萃取液通过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浓缩、定容后得到分析用溶液,以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
目前,智慧农业的发展已经初具成形,国内试运行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效,这是建立在气象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气象服务除了支撑智慧农业之外,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也占据着极
随着全国监测垂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干预”等问题基本得到根本扭转,但垂改进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仍需在“十四五”期间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文结合工作实
近年来,气象服务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受到农业生产人员的广泛认可。传统农业生产对气象的预报一般是通过人为观察、推算、天气预报
教学楼既是高校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最具节能潜力的高校建筑单体之一,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绿色校园的时代背景下,对其开展节能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节能水平,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