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古诗文教学中如何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实际的案例,阐述了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教“活”;情趣
我国是文明古国,古诗文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之一。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如何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去进行古诗文教学,是一个亟待探讨的新课题。我认为,应根据课文自身特点,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将“古”诗文教“活”,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感受探知的乐趣,是古诗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投石击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古诗文教学如何置疑?投石击水。
例如,讲《愚公移山》一文,讲授即将结束时,学生都握笔准备记录课文学习的重点——寓意。如果像其他教师那样将寓意直接告诉学生,虽说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得不到提高。为求变化,我推敲再三,抛出这样的问题:“愚公要摆脱‘出入之迂也’的困境,搬房子不是容易得很吗?为何要移山?”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议论,争执不休:故土难离;居群山中,搬到哪里都在山中;有与大山抗争到底的决心,等等。经过争论与引导,最终大家都信服于这样的说法:课文是一则寓言,表达重点不在于故事情节本身。“移山”而不搬房,就在于借移山的故事揭示“只要有决心与信心、努力不懈,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虽说讨论仅十分钟,因问题“怪异”,如石击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活跃了,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把握了课文主题与故事的微妙关系,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演一回话剧
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自习课上,想照例让学生抄两遍以熟悉课文。捧着作业本进教室,我忽然想到本课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正好与刚学过的戏剧体裁课文相同。心中不觉一动:何不借戏剧教学法,将课上“活”?依旧布置抄写,但要求学生仿话剧剧本的形式,将课文叙述性文字当作“舞台提示”,将人物语言独立成段为“说白”。一刻钟后,课文便以剧本的模样出现在作业本上,让学生演一演“唐雎斗秦王”,新的教学构想也随之产生。之后,我便让学生三人一组,轮流读“舞台提示”、扮演唐雎和秦王,之乎者也地“演古装戏”,气氛好不热闹。待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读通了课文,又让学生紧扣原文用现代汉语进行“演出”。如此一来,大家便兴致勃勃地读注释、查字典,忙着推敲字词。在表演时,又提醒大家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在扮演中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在抄、读、说、演、想中了解了课文内容,初识唐雎与秦王。借助于表演,学生身临其境,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分析课文时,学生不用再埋头记录字词解释,不再为课文刻画人物方法难以理解而皱眉,对秦王的狡诈、唐雎的仗义无畏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背诵课文时也不再“望文兴叹”了。
如此,既可检验学生理解古诗文的程度,又能激发学习的热情,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
三、引来生活的活水
将语文融入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就能让学生贴近古诗文课文,主动走进课文。教学《岳阳楼记》,使我对此更坚信不疑。
闲时收看电视节目发现一电视台即将播出电视系列片《洞庭》。登岳阳楼而望洞庭湖,阴晴风雨之景,正是《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之一。电视片中一定会有与洞庭湖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的岳阳楼。我便要求学生留心收看《洞庭》,寻找片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哪怕是一个画面,一句解说词,一首插曲,一行游动字幕。
课文教学便从畅谈《洞庭》观感开始。学生无不在第三集中见到了黄瓦黑墙、飞檐斗拱的岳阳楼而兴奋。“天想你,八面云烟挪洞庭;地想你,千里江川入洞庭;人想你,九死一生闯洞庭。”有的同学记下片首曲的歌词,又从课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内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最令大家惊喜的是,课文“衔远山,吞长江”“渔歌互答”“岸芷汀兰,郁郁葱葱”等语句描绘的境界在片尾中得到了再现——“望不见天水一色浪波壮,看不够银盘里面青螺秀,渔歌起伏悠悠”。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致,说电视,谈感想,读课文,不自觉中走进范仲淹用文字描绘的境界。因有《洞庭》活水来,课上得格外亲切,富有情趣,教学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总之,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运用多种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激情入手,贯之以激趣、激活、激思模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各种潜在因素,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从而使古诗词教学更加贴近时代生活。
(唐山市滦县油榨学区中心校)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教“活”;情趣
我国是文明古国,古诗文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之一。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如何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去进行古诗文教学,是一个亟待探讨的新课题。我认为,应根据课文自身特点,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将“古”诗文教“活”,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感受探知的乐趣,是古诗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投石击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古诗文教学如何置疑?投石击水。
例如,讲《愚公移山》一文,讲授即将结束时,学生都握笔准备记录课文学习的重点——寓意。如果像其他教师那样将寓意直接告诉学生,虽说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得不到提高。为求变化,我推敲再三,抛出这样的问题:“愚公要摆脱‘出入之迂也’的困境,搬房子不是容易得很吗?为何要移山?”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议论,争执不休:故土难离;居群山中,搬到哪里都在山中;有与大山抗争到底的决心,等等。经过争论与引导,最终大家都信服于这样的说法:课文是一则寓言,表达重点不在于故事情节本身。“移山”而不搬房,就在于借移山的故事揭示“只要有决心与信心、努力不懈,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虽说讨论仅十分钟,因问题“怪异”,如石击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活跃了,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把握了课文主题与故事的微妙关系,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演一回话剧
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自习课上,想照例让学生抄两遍以熟悉课文。捧着作业本进教室,我忽然想到本课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正好与刚学过的戏剧体裁课文相同。心中不觉一动:何不借戏剧教学法,将课上“活”?依旧布置抄写,但要求学生仿话剧剧本的形式,将课文叙述性文字当作“舞台提示”,将人物语言独立成段为“说白”。一刻钟后,课文便以剧本的模样出现在作业本上,让学生演一演“唐雎斗秦王”,新的教学构想也随之产生。之后,我便让学生三人一组,轮流读“舞台提示”、扮演唐雎和秦王,之乎者也地“演古装戏”,气氛好不热闹。待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读通了课文,又让学生紧扣原文用现代汉语进行“演出”。如此一来,大家便兴致勃勃地读注释、查字典,忙着推敲字词。在表演时,又提醒大家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在扮演中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在抄、读、说、演、想中了解了课文内容,初识唐雎与秦王。借助于表演,学生身临其境,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分析课文时,学生不用再埋头记录字词解释,不再为课文刻画人物方法难以理解而皱眉,对秦王的狡诈、唐雎的仗义无畏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背诵课文时也不再“望文兴叹”了。
如此,既可检验学生理解古诗文的程度,又能激发学习的热情,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
三、引来生活的活水
将语文融入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就能让学生贴近古诗文课文,主动走进课文。教学《岳阳楼记》,使我对此更坚信不疑。
闲时收看电视节目发现一电视台即将播出电视系列片《洞庭》。登岳阳楼而望洞庭湖,阴晴风雨之景,正是《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之一。电视片中一定会有与洞庭湖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的岳阳楼。我便要求学生留心收看《洞庭》,寻找片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哪怕是一个画面,一句解说词,一首插曲,一行游动字幕。
课文教学便从畅谈《洞庭》观感开始。学生无不在第三集中见到了黄瓦黑墙、飞檐斗拱的岳阳楼而兴奋。“天想你,八面云烟挪洞庭;地想你,千里江川入洞庭;人想你,九死一生闯洞庭。”有的同学记下片首曲的歌词,又从课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内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最令大家惊喜的是,课文“衔远山,吞长江”“渔歌互答”“岸芷汀兰,郁郁葱葱”等语句描绘的境界在片尾中得到了再现——“望不见天水一色浪波壮,看不够银盘里面青螺秀,渔歌起伏悠悠”。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致,说电视,谈感想,读课文,不自觉中走进范仲淹用文字描绘的境界。因有《洞庭》活水来,课上得格外亲切,富有情趣,教学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总之,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运用多种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激情入手,贯之以激趣、激活、激思模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各种潜在因素,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从而使古诗词教学更加贴近时代生活。
(唐山市滦县油榨学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