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已是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从小就是温室中的花朵,没有遇到任何挫折,一路顺畅地走过来,因此部分“90后”大学生缺乏思想政治责任。本文以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研究论题,首先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当前的实际思想教育,提出了高校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16-02
“90后”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大学校园主力军的位置,从当今“90后”大学生的办事作风、待人接物等行为上,我们不难看出“90后”大学生思想奇特,敢作敢为,思想比较活跃,追求时尚和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顾别人的看法,勇于表现自我的一代。但在看到“90后”大学生性格优势的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的缺点。“90后”大学生一般依赖性比较强,受挫能力比较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身体素质弱,交际圈子窄。鉴于此,研究“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作为大学生的90后,其思想上的鲜明特色
(一)大多自我意识突出
“90后”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比较的客观和冷静,他们能够看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并敢言敢说。“90后”的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个性的狂热爱好,这种敢为天下先和热衷新奇的特质也间接地说明了这些90后的年轻人在思想上还是比较不成熟,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生活充满挑战和富有激情,只要认定了自己的方向,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闯劲。然而,90后的优点也是很多的,比如他们的性格比较乐观,对新事物的接受较快,对他们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独立的意识很强,他们喜欢独立的去做某些事情,而且,一定要做好。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的是,90后的大学生很反传统,个性比较张扬,追求个性。对社会及身边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看法,坚决不苟同于其他人的见解和观点,但是这种个性有时候会表现的过于自我,在进行小组合作和团队学习方面,缺少合作意识和荣誉感,对集体活动也不感兴趣,缺乏参与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性格上的种种原因,导致90后的年轻人们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知识,生活比较依赖。
(二)价值观多元化
在全球经济社会背景下,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90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视野相对来说比较开阔。“90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中长大的一代,他们在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织,导致90一代的价值观的形成趋向多元化。世界经济文化的大融合有利于这些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充分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担心失败和挫折
“90后”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社会大环境的优越和安定,促使“90后”生活在毫无坎坷和物质挫折的环境中,父母对他们过于溺爱,从小形成了“衣来伸手,饭开张口”的毛病。而且父母出于对他们的溺爱,往往弱化了子女的能力,把本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做了,结果给“90后”造成一种意识,不想做的事情或做不了的事情让父母做,从来没有考虑自己主动做什么事情,因为他们内心对社会充满恐惧。结果造成,90后的一代社会交往能力也比较弱,没有独自接受生活和工作考验的勇气,担心失败的感觉压垮自己弱小的心灵,更不愿意去尝试,就是去尝试了,一点点的困难就会把他们的勇气击打得烟消云散,于是就选择退缩或者依靠他人收拾残局。
(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90年代的年轻人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化时代,电子科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电脑、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的也越来越普及,也就决定了他们日常面对的信息非常的繁多,而且只要需要信息随时都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给了“90后”的大学生很多有用的东西,长期面对不同的声音和独到的见解使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积极思考,往往能够提出创新的回答,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
(五)实践能力和成就动力较强
“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广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永远不满足在大学课堂上所学习的有限的知识,喜欢通过各种课外的途径去学习一下新的或者未知的事物,比如参加学校里里面的各种协会组织,野外拓展训练等等,以学习到更多的未知的知识。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到体育休闲文体娱乐,从学校里面的各种活动到校外的兼职活动,“90后”都乐于积极参加,因此他们对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都普遍较强。
二、当前高校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所在
(一)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工作的力度不够
高校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科技成为世界经济竞争力的同时,许多的高校开始打着科研的需要,本末倒置,把学校工作的中心由教书育人转移到教授课堂的申报,项目的审批上。高校只要“不出事儿”就是学生工作的唯一目标,育人工作成了少数几个部门的“专利”。特别是有些高校根本就没有重视过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他们觉得大学生在大学里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通过一定知识的学习,他们的思想、认识等,自然就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错过了对大学生最佳的思想教育机会,导致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走向了歧途。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收效甚微
高校开展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是学校对大学生从事思想教育的载体,活动开展的形式、质量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影响很大。但是很多的高校对于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由于不重视,投入力度就小,宣传的力度自然也不够,那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收效也就很难想象了。这种小制作的活动很难能够打动“90后”大学生。很多教育活动总是大张旗鼓的开始,无声无息的结束,使得画龙点睛和趁热打铁无从谈起。开展教育活动要了解对象的实际需求,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在融洽的氛围中展开。 (三)思想教育工作创新力不足
目前来讲“90后”的大学生现在已经构成了我国大学在校生的主体,一部分高校为了能够切实做好大学教育工作,对“90后”的大学生的鲜明特点曾进行过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很肤浅的一些东西,没有发现“90后”性格特色的本质所在。这些研究的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可操作性不强。教育的情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个生命体对其他生命体的关心。我国大学里面负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般是辅导员,他们精力更多的是放在学生管理层面上,由于教育方法的欠缺,根本没有办法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种“大老粗”的工作方法不能完成“高精尖”的任务,单纯依靠学生的悟性是很难做到自我教育和引导的。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困局
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这些辅导员平时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所谓的事务性工作上,却脱离了自己最应该干的工作,这种“渎职”现象的结果就是大学生从来没有受到真正的思想教育。而且,高校中的很多辅导员都不是从事对口专业的,他们没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经验和能力,所有的就是一些所谓的总结,想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高校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探索
(一)营造良好的自然化和逼真的情景化教育环境
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寓于无形之中的,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明之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进行枯燥的形式教育,而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氛围和意境,继而使“90后”大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活动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带领“90后”大学生去一些名人事迹的地方亲自感受一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有太多太多前辈付出心血换来的。在“90后”新生入学时,可以和老生一起举办“交流座谈会”“迎新生晚会”等活动,让“90后”大学生感觉到离开温暖的家,还能够融入另一个更为温馨的环境中,从往届毕业生的校园成长中学习到正确的学习方式,并吸收成功的学习、生活经验。举办诸如此类的活动,能够使“90后”大学生感受到来自不同于家庭的另一种温暖,这种温暖集合了学校、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关怀,能够尽快融入到学校生活中。
(二)采取艺术化和技术化相结合的教育手段
思想教育的方式非常多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学校中定期举办专家报告、研讨互动大会、艺术欣赏等活动,通过这些艺术美感和学术角度两个层面反映教育的观点和内容。就大学生恋爱比较流行的现象,如果学校一味的蛮横阻止是行不通的,学校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邀请社会上比较出名的理论专家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专家的实际案例分析,对情感进行深入认识,让大学生明白爱情可以涉足,但是不能因为谈感情而荒废学业。比如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院系之间都可以进行相互的联谊交流,开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进行艺术创新设计的评比,继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90后”大学生进行反面观点的辩论,在对比和批判中学习。
(三)建立民主化和互动化的教育关系
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老师及家长的观念具有经验主观主义,思想比较陈旧。传播思想教育的老师往往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和学生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对“90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自己的身份和学生的身份放在一起,缩短双方之间的心里距离,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教育过程作为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差异性的增强,多元性、独立性的日趋增加,学校应该多开展社会调查、辩论赛等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在这些活动中,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并自主制定计划和方案,从实际参与、观察、辩论、判断中受到启迪,从而将现实生活与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以及思想道德疑惑的问题相融合,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90后”注定要成为未来十年之内高校教育的焦点,“90后”大学生是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独立而又叛逆、追求时尚的青年群体,若干年后,他们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就此探讨出适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卿臻.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
[2]陶陶.“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3]周惠琴.“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J].宜春学院学报,2011(01).
[4]冉珑,董琰,丁艳红.“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16-02
“90后”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大学校园主力军的位置,从当今“90后”大学生的办事作风、待人接物等行为上,我们不难看出“90后”大学生思想奇特,敢作敢为,思想比较活跃,追求时尚和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顾别人的看法,勇于表现自我的一代。但在看到“90后”大学生性格优势的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的缺点。“90后”大学生一般依赖性比较强,受挫能力比较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身体素质弱,交际圈子窄。鉴于此,研究“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作为大学生的90后,其思想上的鲜明特色
(一)大多自我意识突出
“90后”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比较的客观和冷静,他们能够看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并敢言敢说。“90后”的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个性的狂热爱好,这种敢为天下先和热衷新奇的特质也间接地说明了这些90后的年轻人在思想上还是比较不成熟,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生活充满挑战和富有激情,只要认定了自己的方向,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闯劲。然而,90后的优点也是很多的,比如他们的性格比较乐观,对新事物的接受较快,对他们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独立的意识很强,他们喜欢独立的去做某些事情,而且,一定要做好。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的是,90后的大学生很反传统,个性比较张扬,追求个性。对社会及身边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看法,坚决不苟同于其他人的见解和观点,但是这种个性有时候会表现的过于自我,在进行小组合作和团队学习方面,缺少合作意识和荣誉感,对集体活动也不感兴趣,缺乏参与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性格上的种种原因,导致90后的年轻人们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知识,生活比较依赖。
(二)价值观多元化
在全球经济社会背景下,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90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视野相对来说比较开阔。“90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中长大的一代,他们在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织,导致90一代的价值观的形成趋向多元化。世界经济文化的大融合有利于这些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充分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担心失败和挫折
“90后”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社会大环境的优越和安定,促使“90后”生活在毫无坎坷和物质挫折的环境中,父母对他们过于溺爱,从小形成了“衣来伸手,饭开张口”的毛病。而且父母出于对他们的溺爱,往往弱化了子女的能力,把本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做了,结果给“90后”造成一种意识,不想做的事情或做不了的事情让父母做,从来没有考虑自己主动做什么事情,因为他们内心对社会充满恐惧。结果造成,90后的一代社会交往能力也比较弱,没有独自接受生活和工作考验的勇气,担心失败的感觉压垮自己弱小的心灵,更不愿意去尝试,就是去尝试了,一点点的困难就会把他们的勇气击打得烟消云散,于是就选择退缩或者依靠他人收拾残局。
(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90年代的年轻人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化时代,电子科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电脑、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的也越来越普及,也就决定了他们日常面对的信息非常的繁多,而且只要需要信息随时都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给了“90后”的大学生很多有用的东西,长期面对不同的声音和独到的见解使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积极思考,往往能够提出创新的回答,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
(五)实践能力和成就动力较强
“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广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永远不满足在大学课堂上所学习的有限的知识,喜欢通过各种课外的途径去学习一下新的或者未知的事物,比如参加学校里里面的各种协会组织,野外拓展训练等等,以学习到更多的未知的知识。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到体育休闲文体娱乐,从学校里面的各种活动到校外的兼职活动,“90后”都乐于积极参加,因此他们对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都普遍较强。
二、当前高校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所在
(一)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工作的力度不够
高校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科技成为世界经济竞争力的同时,许多的高校开始打着科研的需要,本末倒置,把学校工作的中心由教书育人转移到教授课堂的申报,项目的审批上。高校只要“不出事儿”就是学生工作的唯一目标,育人工作成了少数几个部门的“专利”。特别是有些高校根本就没有重视过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他们觉得大学生在大学里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通过一定知识的学习,他们的思想、认识等,自然就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错过了对大学生最佳的思想教育机会,导致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走向了歧途。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收效甚微
高校开展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是学校对大学生从事思想教育的载体,活动开展的形式、质量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影响很大。但是很多的高校对于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由于不重视,投入力度就小,宣传的力度自然也不够,那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收效也就很难想象了。这种小制作的活动很难能够打动“90后”大学生。很多教育活动总是大张旗鼓的开始,无声无息的结束,使得画龙点睛和趁热打铁无从谈起。开展教育活动要了解对象的实际需求,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在融洽的氛围中展开。 (三)思想教育工作创新力不足
目前来讲“90后”的大学生现在已经构成了我国大学在校生的主体,一部分高校为了能够切实做好大学教育工作,对“90后”的大学生的鲜明特点曾进行过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很肤浅的一些东西,没有发现“90后”性格特色的本质所在。这些研究的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可操作性不强。教育的情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个生命体对其他生命体的关心。我国大学里面负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般是辅导员,他们精力更多的是放在学生管理层面上,由于教育方法的欠缺,根本没有办法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种“大老粗”的工作方法不能完成“高精尖”的任务,单纯依靠学生的悟性是很难做到自我教育和引导的。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困局
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这些辅导员平时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所谓的事务性工作上,却脱离了自己最应该干的工作,这种“渎职”现象的结果就是大学生从来没有受到真正的思想教育。而且,高校中的很多辅导员都不是从事对口专业的,他们没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经验和能力,所有的就是一些所谓的总结,想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高校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探索
(一)营造良好的自然化和逼真的情景化教育环境
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寓于无形之中的,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明之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进行枯燥的形式教育,而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氛围和意境,继而使“90后”大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活动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带领“90后”大学生去一些名人事迹的地方亲自感受一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有太多太多前辈付出心血换来的。在“90后”新生入学时,可以和老生一起举办“交流座谈会”“迎新生晚会”等活动,让“90后”大学生感觉到离开温暖的家,还能够融入另一个更为温馨的环境中,从往届毕业生的校园成长中学习到正确的学习方式,并吸收成功的学习、生活经验。举办诸如此类的活动,能够使“90后”大学生感受到来自不同于家庭的另一种温暖,这种温暖集合了学校、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关怀,能够尽快融入到学校生活中。
(二)采取艺术化和技术化相结合的教育手段
思想教育的方式非常多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学校中定期举办专家报告、研讨互动大会、艺术欣赏等活动,通过这些艺术美感和学术角度两个层面反映教育的观点和内容。就大学生恋爱比较流行的现象,如果学校一味的蛮横阻止是行不通的,学校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邀请社会上比较出名的理论专家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专家的实际案例分析,对情感进行深入认识,让大学生明白爱情可以涉足,但是不能因为谈感情而荒废学业。比如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院系之间都可以进行相互的联谊交流,开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进行艺术创新设计的评比,继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90后”大学生进行反面观点的辩论,在对比和批判中学习。
(三)建立民主化和互动化的教育关系
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老师及家长的观念具有经验主观主义,思想比较陈旧。传播思想教育的老师往往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和学生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对“90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自己的身份和学生的身份放在一起,缩短双方之间的心里距离,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教育过程作为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差异性的增强,多元性、独立性的日趋增加,学校应该多开展社会调查、辩论赛等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在这些活动中,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并自主制定计划和方案,从实际参与、观察、辩论、判断中受到启迪,从而将现实生活与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以及思想道德疑惑的问题相融合,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90后”注定要成为未来十年之内高校教育的焦点,“90后”大学生是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独立而又叛逆、追求时尚的青年群体,若干年后,他们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就此探讨出适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卿臻.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
[2]陶陶.“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3]周惠琴.“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J].宜春学院学报,2011(01).
[4]冉珑,董琰,丁艳红.“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