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具有开放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文章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课堂教学机智的内涵、特点、产生过程与培养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机智;表现形式;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机智,《教育大辞典》定义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机智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传递系统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资源),重新拟定教学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种对课堂教学机智的定义是不全面的,教师对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完全是被动的,可以视之为一种课堂教学技巧,不妨称作被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一种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的智慧,主动调整教学计划,使课堂更灵动与高效。这更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是一种可贵的教学品质,不妨称作主动的课堂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的主要表现形式
1.问题
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个性化与多样性,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教学不再只是按照既定的逻辑程序单线演进,教师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来自学生生活经验和心灵世界的困惑、质疑、联想、遐思,应对来自学生学习与成长需要的各种问题。这些是教师在备课时无法了解的,只能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才能感知。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探究,而合作探究的基点就在于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设置的问题与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有时可能找不到契合点,或是本来设置的问题不能把学生带入合作探究的情境中,这时教学机智就表现为及时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生成性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就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把莎士比亚葬在托尔斯泰墓中,这样的坟墓美不美?这个问题一下子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积极讨论,得出的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一样伟大的人,葬在一样朴素的墓中,结果肯定是一样的。显然,这样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了解的两个作家的生平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答案。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莎士比亚选择托尔斯泰式的坟墓,那是他在作秀,并不美,因为托尔斯泰墓一生的追求就是过平民化的生活,只有具有这种“平民情结”的伟人才能让如此朴素的坟墓成为世间最美,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更深入,可以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情境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合作探究的情境、真切体验的情境。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多种因素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情境只有与学生的主观情绪相吻合,才会产生共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机智应该表现为对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合理取舍与和谐组合,创设出新颖的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
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雨霖铃》,教学设计有一环节是当堂背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不少教师都用歌唱的方法来背古诗词,笔者也设计尝试用唱的方法来背诵。先准备学唱邓丽君唱过的《雨霖铃》,但难度大,学生在短时间很难把握旋律与节奏,如果学唱她的歌达不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后来改用同学们都熟悉的《送别》的曲调来唱《雨霖铃》,这样也是颇有新意的。上课的时候,一切按计划行事。学生唱背时,效果很好,因为旋律熟悉,很快就能唱出来,背也就不成问题了。可是听着同学们在唱,感觉总是少了点什么。突然间就想到了大地震,笔者的电脑桌面刚好是烛光形成“5·12”图案的人们送别遇难同胞的画面,笔者就把这幅画投影出来,提议同学们把《雨霖铃》和《送别》献给遇难的同胞和奋斗在救灾前线而离开家乡的人们,并且分为两个声部,男声唱《送别》,女声唱《雨霖铃》。熟悉的旋律,两样的歌词,脑中闪过的是大地震中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唱着,唱着,不少女生是泪光点点。
如果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通过唱来背,显然没有用双声唱背的效果好,感染力强。
课堂教学机智产生的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机智的产生完全是一瞬间冒出的念头,教者自己有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来得莫名其妙又好像顺理成章。但仔细分析,教学机智的产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苦思
大多教学机智产生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之后,由量变到质变。经过苦苦的思索,有了量的积累,可能就差那么一步就完成了质变,但由于没有外在的刺激,缺乏所谓的灵感与契机,有时感觉有种念头在心中,却总是跳不出来。
2.激活
在课堂教学前,我们会设计好多种方案,有时自己也会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采用哪种方案。但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隐含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态度、潜在的行为与方法,会被瞬间激活、唤醒。
3.顿悟
教师的隐含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态度、潜在的行为与方法,被瞬间激活、唤醒之后,借助简捷跳跃式的直觉思维,会迅速作出行为的决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复杂教学关系的顿悟。
课堂教学机智的特点
1.突发性
就如笔者的那节公开课,课前根本没想到“5·12”与两声部合唱,这完全是一瞬间冒出的念头,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是教学机智的突发性吧,来得莫名其妙又好像顺理成章。课堂教学机智常常表现为“灵光一闪”、“妙手偶得”,体现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应变能力。
2.创造性
也曾听过不少用吟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词的研讨课,但用两声部,把现实与教材、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似乎还不曾见过。所以说,课堂教学机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
3.高效性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显性化的过程,它关注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直接导致教学行为的创新,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情感体验更深刻,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的小幽默、小游戏等,也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并不具备高效性,因而也称不上是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的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机智看上去是突发的灵感、直觉思维,是顿悟,不可捉摸,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课程理论指导,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对教学艺术潜心的钻研,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课堂教学机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换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关注学习的过程,即关注隐性的、长远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生活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需要,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实现由“教书”为本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转换。
2.观察学生
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对教学情境有特殊的敏感性,在课堂教学中以充满智智慧的敏感性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根据学生的言语、表情、行为等表征,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并灵活应对,适时引导,找到目前教师和学生的契合点。
3.提高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有相通之处,所以教师不仅要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它艺术门类,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为课堂教学机智的产生积累“灵感”因子。
4.勤于思考
大多数教师都有共同的体会,就是一个教师要想快速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开课,因为开课前会反复的思考,不断修正教学设计,课后又能多方位的反思。我们许多的教学灵感,应该是苦苦思索的结果。“众里寻他千百度”,才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5.追求创新
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固守着某种程式,重复着不变的教学方法,不思创新,那他永远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在新课改的大潮中,肯定会落伍甚至被数淘汰。只有怀有一颗创新的心,把创新当作追求的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光闪跃,精采纷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是教师智慧的火花。培养课堂教学机智,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的眼睛。可以预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机智将成为教师的重要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机智;表现形式;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机智,《教育大辞典》定义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机智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传递系统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资源),重新拟定教学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种对课堂教学机智的定义是不全面的,教师对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完全是被动的,可以视之为一种课堂教学技巧,不妨称作被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一种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的智慧,主动调整教学计划,使课堂更灵动与高效。这更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是一种可贵的教学品质,不妨称作主动的课堂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的主要表现形式
1.问题
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个性化与多样性,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教学不再只是按照既定的逻辑程序单线演进,教师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来自学生生活经验和心灵世界的困惑、质疑、联想、遐思,应对来自学生学习与成长需要的各种问题。这些是教师在备课时无法了解的,只能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才能感知。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探究,而合作探究的基点就在于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设置的问题与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有时可能找不到契合点,或是本来设置的问题不能把学生带入合作探究的情境中,这时教学机智就表现为及时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生成性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就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把莎士比亚葬在托尔斯泰墓中,这样的坟墓美不美?这个问题一下子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积极讨论,得出的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一样伟大的人,葬在一样朴素的墓中,结果肯定是一样的。显然,这样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了解的两个作家的生平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答案。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莎士比亚选择托尔斯泰式的坟墓,那是他在作秀,并不美,因为托尔斯泰墓一生的追求就是过平民化的生活,只有具有这种“平民情结”的伟人才能让如此朴素的坟墓成为世间最美,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更深入,可以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情境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合作探究的情境、真切体验的情境。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多种因素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情境只有与学生的主观情绪相吻合,才会产生共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机智应该表现为对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合理取舍与和谐组合,创设出新颖的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
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雨霖铃》,教学设计有一环节是当堂背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不少教师都用歌唱的方法来背古诗词,笔者也设计尝试用唱的方法来背诵。先准备学唱邓丽君唱过的《雨霖铃》,但难度大,学生在短时间很难把握旋律与节奏,如果学唱她的歌达不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后来改用同学们都熟悉的《送别》的曲调来唱《雨霖铃》,这样也是颇有新意的。上课的时候,一切按计划行事。学生唱背时,效果很好,因为旋律熟悉,很快就能唱出来,背也就不成问题了。可是听着同学们在唱,感觉总是少了点什么。突然间就想到了大地震,笔者的电脑桌面刚好是烛光形成“5·12”图案的人们送别遇难同胞的画面,笔者就把这幅画投影出来,提议同学们把《雨霖铃》和《送别》献给遇难的同胞和奋斗在救灾前线而离开家乡的人们,并且分为两个声部,男声唱《送别》,女声唱《雨霖铃》。熟悉的旋律,两样的歌词,脑中闪过的是大地震中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唱着,唱着,不少女生是泪光点点。
如果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通过唱来背,显然没有用双声唱背的效果好,感染力强。
课堂教学机智产生的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机智的产生完全是一瞬间冒出的念头,教者自己有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来得莫名其妙又好像顺理成章。但仔细分析,教学机智的产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苦思
大多教学机智产生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之后,由量变到质变。经过苦苦的思索,有了量的积累,可能就差那么一步就完成了质变,但由于没有外在的刺激,缺乏所谓的灵感与契机,有时感觉有种念头在心中,却总是跳不出来。
2.激活
在课堂教学前,我们会设计好多种方案,有时自己也会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采用哪种方案。但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隐含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态度、潜在的行为与方法,会被瞬间激活、唤醒。
3.顿悟
教师的隐含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态度、潜在的行为与方法,被瞬间激活、唤醒之后,借助简捷跳跃式的直觉思维,会迅速作出行为的决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复杂教学关系的顿悟。
课堂教学机智的特点
1.突发性
就如笔者的那节公开课,课前根本没想到“5·12”与两声部合唱,这完全是一瞬间冒出的念头,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是教学机智的突发性吧,来得莫名其妙又好像顺理成章。课堂教学机智常常表现为“灵光一闪”、“妙手偶得”,体现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应变能力。
2.创造性
也曾听过不少用吟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词的研讨课,但用两声部,把现实与教材、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似乎还不曾见过。所以说,课堂教学机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
3.高效性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显性化的过程,它关注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直接导致教学行为的创新,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情感体验更深刻,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的小幽默、小游戏等,也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并不具备高效性,因而也称不上是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的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机智看上去是突发的灵感、直觉思维,是顿悟,不可捉摸,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课程理论指导,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对教学艺术潜心的钻研,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课堂教学机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换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关注学习的过程,即关注隐性的、长远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生活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需要,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实现由“教书”为本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转换。
2.观察学生
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对教学情境有特殊的敏感性,在课堂教学中以充满智智慧的敏感性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根据学生的言语、表情、行为等表征,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并灵活应对,适时引导,找到目前教师和学生的契合点。
3.提高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有相通之处,所以教师不仅要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它艺术门类,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为课堂教学机智的产生积累“灵感”因子。
4.勤于思考
大多数教师都有共同的体会,就是一个教师要想快速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开课,因为开课前会反复的思考,不断修正教学设计,课后又能多方位的反思。我们许多的教学灵感,应该是苦苦思索的结果。“众里寻他千百度”,才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5.追求创新
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固守着某种程式,重复着不变的教学方法,不思创新,那他永远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在新课改的大潮中,肯定会落伍甚至被数淘汰。只有怀有一颗创新的心,把创新当作追求的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光闪跃,精采纷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是教师智慧的火花。培养课堂教学机智,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的眼睛。可以预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机智将成为教师的重要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