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媒介革命时代的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既有疆域,拓展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審美维度。主要表现在视听特性与图像转化审美特征,杂语共生不断调适的良性发展状态,以及脚本化与跨媒介融合的辐射功能。网络文学之所以能使创作主体、作品和受众之间情感的关联度空前增强,能使网络文学作品及其衍生文化的受众群体空前庞大,能使自己跻身于当今社会文创产业链的上游,正在于其语言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维度。
  关键词:网络文学语言;图像转化;杂语共生;跨媒介辐射
  书面语言物质载体与传播方式的改变,必然会促使人们书写与阅读方式的改变,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这一趋势表现得更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末,作为一种新的书写与阅读方式的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中国悄然出现。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拉开了网络文学的序幕。其后,随着大量资本注入文学网站,以及VIP阅读收费制等的运行,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家与作品开始大批涌现,同时也引起了主流文坛和语言文化学者对网络文学及其语言的关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意识的物质媒介,也是文本得以传承、文意得以实现的基础,离开语言的文学是不存在的。王弼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①语言是文学作品绘象表意的根本,其功用即显象达意。网络文学语言作为网络文学的载体,也是网络文学文本意义、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赖以实现的根本。
  网络文学发展到当今移动时代,其在早期所具有的“以机换笔”“无纸传播”“交互欣赏”等特色基础上,增益出诸如“移动景观”“虚拟现实”“软载体飘移”等多元审美文化特征。这些都是通过计算机移动网络技术所生成的新一代网络语言实现的。
  当今移动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构成,主要有文字语言和数字语言(音影和图像等)两种形式。从文学表达的形式视之,网络文学语言与音响、图像等进行了重构,句段篇章间实现了超文本链接;从语言的创新使用视之,网络文学语言出现了大量的词语杂糅以及句法异构现象;从文学的审美功能视之,网络文学语言业已突破传统文学语言的既有疆域,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这也是当代文学与语言学界所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一
其他文献
摘要:艾布拉姆斯文学批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已随着时代发展产生新变。在信息技术时代,“世界”要素借助数字技术、网络媒体,在传统主客观世界划分的基础之上,又发展出了“超真实”世界。这是主体借助电子符码自由创造的结果,是在真实世界废墟中产生的世界。它消隐了文学批评中“作者”的主体功能,呈现出“读者”主体的虚假主导性。“作品”则成为超真实世界集中模拟测验的场域,它是开放性的,为大众媒体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