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一X就Y”句式的传统分析思路,从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一X就Y”句式的构式模式、语义和语用功能,以期给“一X就Y”句式的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关键词]一X就Y 构式语法 语义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53-02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对“一X就Y”句式的规定只有一个表示“紧接”意义的义项。这一句式的基本语义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吕叔湘,1980)近些年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一句式是一个复杂的语法现象,表达多种含义且有多种变式。
一、“一X就Y”句式的传统分析思路
(一)从“一X就Y”前后项在时间上和逻辑上的语义关系的角度研究
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1944)提出“一X就Y”句式表示两项之间紧接密切的关系:“两事之紧接更有间不容发之概”。他后来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中对这一句式补充道:“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邢福义先生在《复句与关系词语》(1985)中将这一句式分为连贯句和条件句,他认为这一句式最基本的语义还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先后关系,如果前后分句所表示的行为活动都是非确指的和非一次性的,那么分句与分句之间还有一层假设关系,即条件句。王光全先生《也论一X就Y结构》(2005)对王弘宇在《说一A就C》中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批判,提出紧随关系是第一性的,“一X就Y”结构还适合表达“易成性”“规律性”。
(二)从“一X就Y”句式的句法结构角度研究
施关淦《用“一……就(便)……”关联的句子》(1985)从句法结构角度对形式上独立成句的“一X就Y”句式进行探究,他从主语异同、谓语部分的词性及前后两分句的时态等角度细致地描写了这一句式。
从以往对“一X就Y”句式研究可以看出,对这一句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义方面,而从句法结构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多是对这一句式表层现象的描写和考察,但在这一方面的分析和解释是不够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理论,将句法研究和语义分析结合起来,再议“一X就Y”句式。
二、构式语法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一X就Y”句式
(一)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由美国语言学家Adele E.Goldberg 和Paul Kay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语法理论。构式语法属于功能主义学派,它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是在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成熟的一种新的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研究的是外语言,所谓构式就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小至语素,大至句子,甚至词、短语、短语词和小句等也包括在内。构式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用以表达的基本单位,即使在具体词语缺席的情况下,构式也具有与形式相应的意义和语用功能。构式语法认为整体意义大于部分之和,句子意义不仅具有句子的词汇意义所推出来的意义,句法结构本身也表示某种独立于词汇之外的意义,不同的句法构式有不同的句式意义。
(二)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一X就Y”句式
1.“一X就Y”中“一”和“就”的语义特征
(1)“一”在上古汉语中是作为数字用在动词前表达动量的,这一用法延续至今。现代汉语中,“一”还发展出副词的词性,是现代汉语非固定短语中唯一可以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前面的数字。在“一X就Y”句式中“一”所表达的语义特征有如下几项:
第一,动量意义。后面跟上动词V,表明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次数为“一次”,这是相对于“就”后面的成分而言。如例1:这种树的树枝一折就断。
第二,时间意义。“一”作为数字序列的始点,后面跟上谓词性成分,有时会蕴含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起始点,指明一个事件的开端。如例2:他一回到家就直奔厨房。
“一”出现在动词前往往以上两种意义兼具,既表明了“就”后面的谓词性成分的“一次”动量,又表明了“一”后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起始点。
(2)“就”在上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靠近、挨近、接近”,后逐渐虚化,引申出副词的词性和意义。而在“一X就Y”这一句式中,“就”的语义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前后相承”,强调了在发生或出现的顺序上都存在着先后性,且两项之间的先后间隔是短暂的。如例3:他轻轻一跃就跳出两米远。
2.“一X就Y”的构式分析
“一X就Y”句式是由两个固定项:副词“一”和副词“就”构成的一个紧缩单句或者复句格式,基本格式记为:一X就Y。其构式我们可以记为:一次动量起始点 动作行为或状态 短暂的前后相承 动作行为或状态结果。我们还可以把“一X就Y”构式具体化为如下几项:
(1)一V1就V2
例4:一回到家,我就倒在床上。
例5:他一歪肩膀,就把一袋粮食倒净了。
V1和V2是两个不同的谓词性成分,“一V1就V2”句式前后动作行为具有紧接关系,可以是同一主语,也可以是不同主语。同一主语的情况下,主语前后可以都出现,也可以承前或蒙后省。表达的语义:连贯性。“一”在V1前起到时间修饰作用,表示V1的初始阶段,与副词“刚”相当。也可在“一”前加副词“刚”,表示V1、V2先后紧随发生,间隔时间极其短暂。
(2)一V1就V1
例6:他一喝起酒来就喝个不停。
例7:他真能讲,一讲就讲个没完没了!
“就”后面的谓词是重复前项的谓词。表达的语义:量多、时间长。“一”后跟上单一的动作或行为,这种构式表达了说话人认为V1所涉及的数量,即“就”后面的成分超过了一般意识中的主观范围。此外,这一构式还表示了说话人认为V1这一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超过人们一般意识中的时间量。 (3)一A就V
例8:一高兴就忘了自己是谁了。
例9:应酬一多,就管不了家了。
(4)一V就A
例10:一回到家就舒服了。
例11:老爷子一听这话就急了。
(3)和(4)两种构式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语义,即易成性。当副词“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程度轻微或状态的容易出现时,“一X就Y”表达了说话人认为“一”后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发生很容易引发“就”后的动作行为或状态。
(5)一A1就A2
例12:人一老,抵抗力就弱了。
例13:女孩子皮肤一白,就漂亮多了。
这一构式表示在一般情况下,A1的发生紧随着A2的发生,说话人认为A1和A2之间有着规律性,说话人的意识中排出了偶然性,认为A2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一”可用“每当、每次”来替换。
值得注意的是,“一X就Y”的几种不同的构式具有多样表义的特性。一种构式可以同时表达几种不同的语义。有的构式从一方面看表达了紧接性,从另一方面看又表达了规律性,如例14:考试的时候,他总是一紧张就发挥失常。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X就Y”构式中不固定项可填充的词类多数是谓词性成分。“一”后面可以出现名词,如例15“一清早就起床”;“就”后面可以出现数量词,如例16“一走就一年”。
3.“一X就Y”的语用功能
(1)叙述功能。人们可以根据“一X就Y”格式的字面得到某种信息,呈现了一种显性的内容。
例17: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一鼓励我,我就又充满了信心。
(2)评价功能。评价功能是指借助“一X就Y”的语法格式而非字面意义所表达的含义,体现了一种隐性的功能。
例18:小三夸张地说:“(乘电梯)比腾云还快,一眨眼就到顶。”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J].中国语文,1987(6).
[4]施光淦.用“一……就……”关联的句子[J].韩语学习,1985(5).
[5]王弘宇.说“一A就C”[J].中国语文,2001(2).
[6]王光全.也论“一X就Y”结构[J].汉语学报,2005(3).
[7]王弘宇.“一……就……”格式的实现条件[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8]李青.“一X就Y”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额,2006.
[9]徐凤兰.简论构式语法[J].安徽文学,2009(5).
[关键词]一X就Y 构式语法 语义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53-02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对“一X就Y”句式的规定只有一个表示“紧接”意义的义项。这一句式的基本语义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吕叔湘,1980)近些年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一句式是一个复杂的语法现象,表达多种含义且有多种变式。
一、“一X就Y”句式的传统分析思路
(一)从“一X就Y”前后项在时间上和逻辑上的语义关系的角度研究
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1944)提出“一X就Y”句式表示两项之间紧接密切的关系:“两事之紧接更有间不容发之概”。他后来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中对这一句式补充道:“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邢福义先生在《复句与关系词语》(1985)中将这一句式分为连贯句和条件句,他认为这一句式最基本的语义还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先后关系,如果前后分句所表示的行为活动都是非确指的和非一次性的,那么分句与分句之间还有一层假设关系,即条件句。王光全先生《也论一X就Y结构》(2005)对王弘宇在《说一A就C》中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批判,提出紧随关系是第一性的,“一X就Y”结构还适合表达“易成性”“规律性”。
(二)从“一X就Y”句式的句法结构角度研究
施关淦《用“一……就(便)……”关联的句子》(1985)从句法结构角度对形式上独立成句的“一X就Y”句式进行探究,他从主语异同、谓语部分的词性及前后两分句的时态等角度细致地描写了这一句式。
从以往对“一X就Y”句式研究可以看出,对这一句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义方面,而从句法结构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多是对这一句式表层现象的描写和考察,但在这一方面的分析和解释是不够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理论,将句法研究和语义分析结合起来,再议“一X就Y”句式。
二、构式语法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一X就Y”句式
(一)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由美国语言学家Adele E.Goldberg 和Paul Kay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语法理论。构式语法属于功能主义学派,它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是在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成熟的一种新的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研究的是外语言,所谓构式就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小至语素,大至句子,甚至词、短语、短语词和小句等也包括在内。构式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用以表达的基本单位,即使在具体词语缺席的情况下,构式也具有与形式相应的意义和语用功能。构式语法认为整体意义大于部分之和,句子意义不仅具有句子的词汇意义所推出来的意义,句法结构本身也表示某种独立于词汇之外的意义,不同的句法构式有不同的句式意义。
(二)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一X就Y”句式
1.“一X就Y”中“一”和“就”的语义特征
(1)“一”在上古汉语中是作为数字用在动词前表达动量的,这一用法延续至今。现代汉语中,“一”还发展出副词的词性,是现代汉语非固定短语中唯一可以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前面的数字。在“一X就Y”句式中“一”所表达的语义特征有如下几项:
第一,动量意义。后面跟上动词V,表明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次数为“一次”,这是相对于“就”后面的成分而言。如例1:这种树的树枝一折就断。
第二,时间意义。“一”作为数字序列的始点,后面跟上谓词性成分,有时会蕴含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起始点,指明一个事件的开端。如例2:他一回到家就直奔厨房。
“一”出现在动词前往往以上两种意义兼具,既表明了“就”后面的谓词性成分的“一次”动量,又表明了“一”后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起始点。
(2)“就”在上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靠近、挨近、接近”,后逐渐虚化,引申出副词的词性和意义。而在“一X就Y”这一句式中,“就”的语义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前后相承”,强调了在发生或出现的顺序上都存在着先后性,且两项之间的先后间隔是短暂的。如例3:他轻轻一跃就跳出两米远。
2.“一X就Y”的构式分析
“一X就Y”句式是由两个固定项:副词“一”和副词“就”构成的一个紧缩单句或者复句格式,基本格式记为:一X就Y。其构式我们可以记为:一次动量起始点 动作行为或状态 短暂的前后相承 动作行为或状态结果。我们还可以把“一X就Y”构式具体化为如下几项:
(1)一V1就V2
例4:一回到家,我就倒在床上。
例5:他一歪肩膀,就把一袋粮食倒净了。
V1和V2是两个不同的谓词性成分,“一V1就V2”句式前后动作行为具有紧接关系,可以是同一主语,也可以是不同主语。同一主语的情况下,主语前后可以都出现,也可以承前或蒙后省。表达的语义:连贯性。“一”在V1前起到时间修饰作用,表示V1的初始阶段,与副词“刚”相当。也可在“一”前加副词“刚”,表示V1、V2先后紧随发生,间隔时间极其短暂。
(2)一V1就V1
例6:他一喝起酒来就喝个不停。
例7:他真能讲,一讲就讲个没完没了!
“就”后面的谓词是重复前项的谓词。表达的语义:量多、时间长。“一”后跟上单一的动作或行为,这种构式表达了说话人认为V1所涉及的数量,即“就”后面的成分超过了一般意识中的主观范围。此外,这一构式还表示了说话人认为V1这一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超过人们一般意识中的时间量。 (3)一A就V
例8:一高兴就忘了自己是谁了。
例9:应酬一多,就管不了家了。
(4)一V就A
例10:一回到家就舒服了。
例11:老爷子一听这话就急了。
(3)和(4)两种构式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语义,即易成性。当副词“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程度轻微或状态的容易出现时,“一X就Y”表达了说话人认为“一”后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发生很容易引发“就”后的动作行为或状态。
(5)一A1就A2
例12:人一老,抵抗力就弱了。
例13:女孩子皮肤一白,就漂亮多了。
这一构式表示在一般情况下,A1的发生紧随着A2的发生,说话人认为A1和A2之间有着规律性,说话人的意识中排出了偶然性,认为A2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一”可用“每当、每次”来替换。
值得注意的是,“一X就Y”的几种不同的构式具有多样表义的特性。一种构式可以同时表达几种不同的语义。有的构式从一方面看表达了紧接性,从另一方面看又表达了规律性,如例14:考试的时候,他总是一紧张就发挥失常。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X就Y”构式中不固定项可填充的词类多数是谓词性成分。“一”后面可以出现名词,如例15“一清早就起床”;“就”后面可以出现数量词,如例16“一走就一年”。
3.“一X就Y”的语用功能
(1)叙述功能。人们可以根据“一X就Y”格式的字面得到某种信息,呈现了一种显性的内容。
例17: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一鼓励我,我就又充满了信心。
(2)评价功能。评价功能是指借助“一X就Y”的语法格式而非字面意义所表达的含义,体现了一种隐性的功能。
例18:小三夸张地说:“(乘电梯)比腾云还快,一眨眼就到顶。”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J].中国语文,1987(6).
[4]施光淦.用“一……就……”关联的句子[J].韩语学习,1985(5).
[5]王弘宇.说“一A就C”[J].中国语文,2001(2).
[6]王光全.也论“一X就Y”结构[J].汉语学报,2005(3).
[7]王弘宇.“一……就……”格式的实现条件[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8]李青.“一X就Y”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额,2006.
[9]徐凤兰.简论构式语法[J].安徽文学,2009(5).